晨曦透过窗棂,洒在大明宫的金銮殿上,殿内庄严肃穆,群臣依次而立,等待着今日早朝的开始。郭子仪站在朝臣之列,神色坚定,心中已然打定了主意。
早朝进行到一半,待各方事务奏报完毕,郭子仪迈出一步,拱手向唐玄宗奏道:“陛下,臣有本奏。”唐玄宗目光落在郭子仪身上,点头示意他继续。郭子仪朗声道:“陛下,如今边疆局势虽因寿王殿下所献策略暂得安稳,但仍需长远谋划。臣以为,寿王殿下才智过人,对军事策略亦有独到见解,此前边疆试行策略便是明证。恳请陛下准许寿王殿下参与更多军事事务的讨论,如此必能为大唐军事出谋划策,保我边疆安宁,扬我国威。”
唐玄宗听后,微微颔首,陷入沉思。他深知李瑁在处理边疆事务上展现出的能力,郭子仪的举荐确实有几分道理。然而,朝堂之上势力错综复杂,此举势必会打破现有的平衡,引发各方反应。
李林甫站在一旁,心中暗暗一惊。他深知李瑁若参与更多军事事务讨论,在朝堂的影响力必将进一步扩大,对自己的地位构成严重威胁。于是,他上前一步,说道:“陛下,郭将军举荐寿王殿下,足见爱才之心。只是,寿王殿下虽在地方治理与边疆策略上有所建树,但军事之事,关乎国家安危,容不得半点马虎。殿下毕竟年轻,缺乏实际带兵作战经验,骤然参与过多军事事务讨论,恐难以服众,还望陛下三思。”
其他一些与李林甫立场相近的朝臣,也纷纷附和:“李相所言极是,军事乃国之重器,需谨慎对待。”一时间,朝堂上议论纷纷,支持与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
李瑁站在殿中,心中明白郭子仪举荐是出于对自己的信任与对大唐的忠诚,然而,李林甫等人的反对也在意料之中。他出列,恭敬地说道:“陛下,李相所言并非无道理。瑁自知资历尚浅,在军事方面仍有诸多不足。只是瑁一心为大唐,若能参与军事事务讨论,必当虚心学习,竭尽全力为陛下分忧,为大唐的军事建设贡献绵薄之力。”
唐玄宗看着李瑁,见他言辞恳切,态度谦逊,心中对李瑁的好感又增添几分。沉思片刻后,唐玄宗说道:“瑁儿既有此心,朕便准了郭爱卿的举荐。但瑁儿,你需明白,军事事务责任重大,不可掉以轻心。往后参与军事讨论,多听多看多学,切不可莽撞行事。”
李瑁心中大喜,跪地谢恩:“陛下放心,瑁定不负陛下与郭将军的信任。”郭子仪脸上也露出欣慰的笑容,他相信李瑁的能力,此次举荐,不仅是对李瑁的认可,更是希望能为大唐的军事决策注入新的活力。
然而,李林甫心中却满是不甘。退朝之后,他回到相府,立刻召集自己的党羽商议对策。李林甫面色阴沉,坐在主位上,缓缓说道:“今日郭子仪举荐李瑁参与军事事务讨论,陛下竟然应允。李瑁若借此机会在军中培植势力,我们的日子恐怕就不好过了。诸位可有良策?”
一名党羽皱着眉头说道:“相爷,李瑁如今在朝堂渐得圣心,正面与其冲突恐怕不妥。不如我们暗中观察,寻找他在军事讨论中可能出现的失误,再借机发难。”另一名党羽则建议道:“相爷,我们也可在军中安插人手,散布不利于李瑁的言论,让军中将士对他心生不满,如此他即便参与军事事务,也难以施展拳脚。”
李林甫沉思片刻,说道:“你们所言皆有道理。双管齐下,密切关注李瑁的一举一动。一旦他犯错,绝不留情,定要借此打压他的气焰。”众人领命而去,一场针对李瑁的暗中谋划就此展开。
李瑁回到王府,心情却并未因得到唐玄宗的准许而放松。他深知,郭子仪的举荐虽为自己打开了更广阔的施展空间,但同时也将自己置于更复杂的政治旋涡之中。李林甫等人必定不会善罢甘休,接下来的日子,行事需更加谨慎。
此时,郭子仪也来到了王府。李瑁赶忙将他迎进书房,感激地说道:“郭将军,今日多亏您举荐,瑁才有机会参与更多军事事务讨论。只是,此举恐怕已引起李林甫等人的警惕,往后怕是麻烦不断。”
郭子仪笑着拍了拍李瑁的肩膀,说道:“王爷,不必担忧。你有才华,有抱负,若不能在军事上一展身手,实乃大唐之憾事。李林甫等人虽会从中作梗,但只要我们行事谨慎,以理服人,他们也难有可乘之机。况且,军中诸多将领与我交好,他们也盼望着有贤能之士为军事决策带来新的思路。”
李瑁点头,说道:“郭将军所言极是。瑁定当全力以赴,不负您的信任。只是,瑁对军中事务了解尚浅,还望郭将军日后多多指点。”郭子仪说道:“王爷客气了。往后我会将一些军中的情况和军事策略详细说与王爷知晓,助王爷尽快熟悉。”
接下来的几日,郭子仪每天都会来王府,与李瑁分享军中的情况,包括各将领的特点、军队的部署、作战风格等。李瑁则认真聆听,一一记录,努力充实自己的军事知识。
终于,李瑁迎来了参与军事事务讨论的日子。这日,他早早来到了兵部议事厅。厅内,各位将领和军事官员已陆续入座。众人见李瑁到来,态度各异,有的面露欢迎之色,对李瑁在边疆策略上的表现早有耳闻,期待他能带来新的见解;有的则神色冷淡,对这位突然参与军事讨论的王爷心存疑虑。
会议开始,众人围绕着近期边疆敌军的动向展开讨论。一位将领说道:“据探子来报,敌军虽暂时退兵,但并未放弃侵扰之意,正于边境集结兵力,似有新的动作。”另一位将领接着说道:“我们目前的防御策略虽有效,但长期下去,粮草消耗巨大,且难以主动出击,彻底解决边患。”
李瑁认真聆听着众人的发言,心中快速思考着对策。待众人发言完毕,李瑁清了清嗓子,说道:“诸位将军,瑁有一想法。敌军集结兵力,想必是在等待时机。我们不妨主动出击,打乱他们的部署。但出击不可盲目,可先派小股精锐部队,佯装败退,引诱敌军追击。待敌军进入我们预设的埋伏圈,再一举围歼。同时,在粮草方面,可推行屯田制,让士兵在边境空闲土地上耕种,自给自足,减轻后方运输压力。”
李瑁的一番话,条理清晰,切中要害。一些将领听后,不禁点头称赞:“寿王殿下此计甚妙,既主动出击,又解决了粮草之忧。”但也有将领提出质疑:“寿王殿下,此计虽好,但小股精锐部队引诱敌军,风险极大,若敌军识破,恐有去无回。”
李瑁微笑着解释道:“这位将军所言极是。所以选派的小股部队,需由经验丰富、武艺高强的将士组成,且行动要隐秘,确保不被敌军轻易识破。同时,在周边安排好接应部队,一旦有危险,及时支援。”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众人对李瑁的策略逐渐认可。最终,此次军事会议决定,按照李瑁的提议,先进行小规模的试探性行动,观察敌军反应,再做进一步部署。
李林甫安插在军中的眼线,将会议情况详细汇报给了他。李林甫听后,冷哼一声:“哼,李瑁倒是有些本事。不过,这只是开始,我就不信他事事都能如此顺利。密切关注后续行动,只要他稍有差错,立刻上报。”
李瑁深知,这只是他参与军事事务的第一步,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等待着他。李林甫等人必定在暗中等待着他犯错,他必须谨小慎微,每一个决策都要深思熟虑。但他心中充满了坚定,为了大唐的边疆安宁,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他将勇敢地面对一切困难,在这充满荆棘的朝堂与军事之路,稳步前行。而朝堂之上,因郭子仪的举荐,各方势力之间的暗斗也愈发激烈,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悄然拉开帷幕。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李瑁密切关注着试探性行动的进展。他与郭子仪以及参与行动的将领们保持着密切沟通,随时根据前线传来的消息调整策略。小股精锐部队按照计划佯装败退,成功引诱了一部分敌军追击。然而,敌军似乎有所警惕,追击的兵力并不多,且行动谨慎。
李瑁得知这一情况后,与郭子仪商议:“郭将军,敌军似有防备,我们是否调整计划,加大引诱力度?”郭子仪皱着眉头思索片刻,说道:“王爷,加大引诱力度虽可能吸引更多敌军,但风险也随之增加。目前敌军态度谨慎,我们需先摸清他们的意图,不可贸然行事。”
于是,李瑁决定暂时按兵不动,让小股部队继续与敌军保持接触,同时加强情报收集。他派出更多的探子,深入敌军营地附近,力求获取更多关于敌军兵力部署、作战计划等方面的情报。
与此同时,李林甫也在密切关注着局势的发展。他听闻李瑁并未贸然行动,心中有些失望,但也更加警惕。他深知李瑁行事谨慎,不好对付。于是,他又想出一计,打算买通李瑁身边的人,获取内部情报,以便在关键时刻给李瑁致命一击。
李林甫通过多方打听,找到了李瑁王府中的一名仆人。这名仆人因家中急需钱财,被李林甫的党羽盯上。他们以重金诱惑,承诺只要他将李瑁的一举一动,尤其是军事计划透露出来,就会给他更多的好处。仆人在金钱的诱惑下,最终答应了他们。
没过多久,仆人便将李瑁正在加强情报收集,试图摸清敌军意图的消息传递给了李林甫。李林甫得知后,心中暗喜:“哼,李瑁,看你这次还怎么逃过我的算计。”他立刻派人将这一消息透露给敌军,企图打乱李瑁的计划。
敌军得到消息后,果然改变了部署,加强了防御,同时开始策划一场针对李瑁的反制行动。李瑁还未察觉到自己的计划已被泄露,依旧按照原计划行事。然而,当他再次派出探子收集情报时,却发现敌军营地异常安静,似乎有所防备。
李瑁心中一惊,意识到事情不妙。他立刻召集郭子仪和几位亲信将领,商讨对策。郭子仪面色凝重地说道:“王爷,看来我们的计划很可能已被泄露,敌军有了防备。我们需尽快找出内奸,否则后续行动将处处受限。”
李瑁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坚定:“郭将军所言极是。此事必须彻查到底,绝不能让奸人得逞。同时,我们要重新制定计划,应对敌军的反制行动。”于是,李瑁在王府内展开了一场秘密调查,他安排亲信暗中监视王府内的每一个人,尤其是那些近期行为异常的仆人。
而在朝堂之上,李林甫表面上不动声色,心中却在期待着李瑁的失败。他与党羽们继续谋划着下一步的行动,试图在李瑁犯错后,联合其他势力一起向他施压,将他彻底挤出军事事务的决策圈。李瑁能否识破李林甫的阴谋,找出内奸,化解此次危机,成为了摆在他面前的一道严峻考验。而大唐的朝堂与边疆局势,也因这场举荐引发的风波,变得更加错综复杂。
喜欢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请大家收藏:(m.yishudushu.com)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亦舒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