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跟我来。”
李建国的声音在办公室门口响起时,林砚正对着桌上的现场照片皱眉。照片里是前几天处理的一起入室盗窃案,抽屉被撬得歪歪扭扭,地上散落着衣物,勘查人员只在门框上提取了半个模糊的指纹——这在1985年的刑侦条件下,基本等同于无效线索。
林砚抬头,见李建国手里攥着个牛皮笔记本,眉头却没像往常那样拧着,反而带着点少见的温和。他连忙放下照片起身:“李队,您找我?”
“案情分析会,你也来听听。”李建国转身往会议室走,声音裹着走廊里的风传过来,“别光闷头搞勘查,也学学怎么把线索串起来。”
林砚心里一动。他来刑侦大队快一个月了,还是头回被邀请参加正式的案情分析会。之前这种会都是队长、老民警和骨干参加,像他和赵伟这样的见习生,顶多是会后听个大概。他快步跟上李建国的脚步,指尖悄悄攥了攥口袋里那张折得整齐的纸——上面是他昨晚熬夜写的“现场勘查标准化建议”,原本没打算现在拿出来,可眼下这机会,或许能试着提一提。
会议室不大,靠墙摆着两张长木桌,十来个民警已经到了,正围着桌上的案卷低声议论。苏晓也在,她今天穿了件浅蓝色的衬衫,头发利落地挽在脑后,见林砚进来,悄悄往旁边挪了挪,给她腾了个空位。
“人齐了,开始吧。”李建国走到桌子主位坐下,把牛皮本往桌上一放,指了指旁边的年轻民警,“小王,先把昨天那起盗窃案的情况说说。”
被点名的民警立刻站起来,手里拿着案卷念:“昨天上午9点,光明街居民张桂兰报案,称家中被盗现金800元,上海牌手表一块。门窗完好,初步判断是技术开锁,现场只提取到半个指纹,走访邻居也没发现可疑人员……”
话音刚落,一个满脸胡茬的老民警就开口了:“又是技术开锁?这半个月都第三起了,我看是同一个人干的,专挑工作日上午下手,知道住户都上班去了。”
“老陈说得对,”另一个民警接话,“我查了前两起的案卷,作案时间、手法都差不多,说不定是外地流窜过来的惯犯,偷完就跑,不好抓。”
会议室里顿时热闹起来,你一言我一语地分析着,大多是围绕“流窜犯”“蹲守抓捕”的老思路。林砚坐在角落,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他昨晚翻看过前两起盗窃案的案卷,发现了一个被所有人忽略的细节:三起案件的受害者,都是前一周在同一家百货商店买过东西的顾客。
“小林,你怎么看?”
突然被点名,林砚愣了一下,抬眼就对上李建国的目光。满屋子的人都看向他,连一直低头记笔记的苏晓也抬起头,眼里带着点期待。赵伟坐在对面,嘴角撇了撇,显然不相信他能说出什么有用的话。
林砚定了定神,站起身:“李队,各位前辈,我有两个想法,想跟大家说说。”
他先把“受害者都在同一家百货商店消费过”的发现说了出来,顿了顿,见没人反驳,继续道:“我怀疑凶手是通过百货商店的购物小票,或者是在付款时观察,确定了受害者的住址和作息。另外,关于现场勘查,我想提个建议——咱们能不能制定一个标准化的流程?”
“标准化流程?”老陈皱起眉,“小林,不是我说你,咱们办案靠的是经验,现场该看的看了,该提的提了,搞那些虚头巴脑的流程有啥用?”
“就是,”另一个民警附和,“以前没这些流程,不也破了不少案?别学了点书本知识,就觉得老办法不行了。”
质疑声接连响起,林砚早有准备,他从口袋里掏出那张纸,展开铺在桌上:“各位前辈,我不是说老办法不行,是想让勘查更细致。比如,进门先标记地面足迹,再提取指纹,最后整理物品,避免破坏现场;还有,现场的微量物证,像泥土、纤维,哪怕看着没用,也应该收集起来,说不定以后能用上……”
他一边说,一边指着纸上写的步骤,尽量把现代勘查流程用80年代民警能理解的语言解释清楚。苏晓听得认真,时不时点头,还在笔记本上记着什么。
李建国没说话,手指在桌上轻轻敲着,目光落在那张纸上,又扫过林砚认真的脸。等林砚说完,会议室里安静了几秒,他才开口:“小林提的建议,有道理。现在有些案子,就是因为现场没查细,丢了线索。不过这标准化流程,不是一天两天能搞起来的,先把你的建议抄几份,发给各勘查组,让大家试着用用,看看效果。”
这话一出,林砚心里松了口气——没完全采纳,但至少迈出了一步。老陈他们虽然还有点不服气,但队长发了话,也没人再反对。
接下来的会议,气氛明显不一样了。讨论到另一起打架斗殴案时,有民警主动问林砚:“小林,你觉得这案子的现场,还有啥要补充勘查的?”
林砚也不藏着,如实说出自己的想法,还结合苏晓的尸检(虽然这起案子没人死亡,但苏晓做了伤情鉴定),提了几个需要注意的细节。苏晓也适时补充,两人一唱一和,倒让不少老民警刮目相看。
会议结束时,已经快到下班时间。民警们收拾案卷陆续离开,李建国走到林砚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不错,敢想敢说,还能结合实际,比有些光会背书的学生强多了。”
“谢谢李队,我也是瞎琢磨。”林砚有点不好意思。
“别谦虚,”李建国笑了笑,“以后这种会,你常来。多听多学,再把你的那些‘新方法’琢磨透,说不定能帮咱们破不少大案。”
林砚点点头,心里涌起一股热流。他知道,自己在1985年的刑侦路上,又往前迈了一小步。
苏晓收拾好笔记本,走到林砚身边,小声说:“你刚才提的微量物证收集,我觉得特别好。下次有尸检,咱们可以试试,我正好有几个玻璃试管,能用来装样本。”
“真的?那太好了!”林砚眼睛一亮,苏晓的支持,比李建国的表扬更让他开心——在这个缺乏技术支持的年代,有个能一起探索的伙伴,太重要了。
两人并肩走出会议室,走廊里的夕阳透过窗户照进来,把影子拉得很长。苏晓忽然想起什么,停下脚步:“对了,上次你说的泥土矿物质检测,我托省厅的同学问了,他们那里有台旧的光谱仪,说不定能用来分析样本,就是得等机会申请。”
“那太好了!”林砚更兴奋了,“要是能用上光谱仪,以后很多案子的物证都能更准确。”
“慢慢来,总会有办法的。”苏晓笑了笑,眼里闪着光,“咱们一起努力,说不定能让南州的刑侦技术,往前赶一赶。”
林砚看着她的笑容,心里忽然觉得,这个1985年,好像也没那么糟糕。虽然没有监控天眼,没有dNA技术,但有愿意接受新事物的同事,有能一起并肩作战的伙伴,还有等着他去查清的父亲悬案——这一切,都让他充满了动力。
他抬头看了看窗外的夕阳,深吸了一口气。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新的挑战,还有新的希望。
喜欢淬火警魂1985刑侦笔记请大家收藏:(m.yishudushu.com)淬火警魂1985刑侦笔记亦舒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