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二,天刚蒙蒙亮,一层薄霜还覆盖着田野和屋顶,孙书记就带着两个精心挑选的、脑子灵光又稳重的后生——李家河和孙玉斌,揣着厚厚一沓用红布包好的钱,蹬着自行车往县城赶。一路上,三人都没怎么说话,但激动和期盼的心情,却比那车轱辘转得还快。
到了县农机站,办手续,交钱,当那两辆崭新的、漆着鲜红颜色的“东方红75型”履带式拖拉机真正属于张家湾生产队时,孙书记的手都有些颤抖。他围着拖拉机转了好几圈,摸摸这,看看那,像看自家刚出生的牛犊一样稀罕。农机站的师傅简单教了教李家河和孙玉斌如何启动、操作和注意事项。
“突突突——”
当柴油发动机发出沉闷而有力的轰鸣,巨大的履带开始转动时,两个年轻人的脸上绽放出无比兴奋的光彩。孙书记坐在其中一辆的驾驶室旁(其实更像是个遮阳棚),李家河小心翼翼地把着方向盘,孙玉斌开着另一辆,两辆钢铁巨兽缓缓驶出农机站,踏上了回村的路。
这一路,可谓风光无限。笨重的拖拉机在当时的土路上行驶速度并不快,但那独特的轰鸣声和威武的外形,却吸引了所有沿途村落人们的目光。田间地头干活的人直起腰,村口玩耍的孩子追着跑,路边歇脚的老乡围上来问。
“喂!同志,你们是哪个村的?好家伙,买拖拉机了?”一个赶着牛车的老汉羡慕地喊道。
孙玉斌抑制不住自豪,大声回答:“俺们是青庄公社,张家湾生产队的!这拖拉机,是俺们队里的!”
“张家湾?就是今年粮食大丰收的那个张家湾?”
“对!就是俺们!”
类似的对话一路上发生了好几次。这两台拖拉机,仿佛成了张家湾最醒目的活广告,将这个小村庄的名声,远远地传扬开去。孙书记坐在车上,听着人们的惊叹和议论,心里像喝了蜜一样甜,腰杆挺得笔直。
回到村里时,已是下午。拖拉机开进村口的那一刻,整个张家湾都沸腾了!男女老少几乎全都跑了出来,像看西洋景似的围住了这两个钢铁怪物,孩子们想摸又不敢摸,大人们则啧啧称奇,议论纷纷。
“这就是拖拉机?真够劲儿!”
“这大家伙,一天得耕多少地啊?”
张九烨也站在人群中,看着这现代化的农具,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科技的种子,终于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了。
孙书记跳下车,大手一挥:“都别光看着!玉斌,家河,歇口气,明天一早就下田!咱们得让这铁牛干活,不能让它闲着!”
第二天,腊月二十三,两辆拖拉机直接开进了村东头已经收割完毕的稻田里。巨大的犁铧深深地切入板结的土壤,随着履带的推进,黝黑、湿润的泥土像波浪一样被整齐地翻了起来,散发出特有的芬芳。村民们跟在拖拉机后面,看着这前所未有的耕作效率,一个个惊得目瞪口呆。
“我的老天爷!这一趟过去,抵得上两头牛干半天!”
“太快了!照这个速度,这一百亩田,一天真能耕完?”
事实胜于雄辩。到了傍晚,原本需要几十头耕牛、几十个劳力忙碌好多天才能完成的翻耕任务,竟然真的在两台拖拉机的轰鸣声中基本完成了!而一头壮牛一天最多也只能耕三五亩地。
这种效率的飞跃,让所有村民都激动不已。这意味着,以往最耗时耗力的耕田环节将被极大缩短,未来的“双抢”(抢收抢种)时节,大家可以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收割和插秧上,劳动强度会大大降低,农时也能抓得更紧。人们围着停下的拖拉机,摸着还带着温度的机身,眼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就在大家还沉浸在拖拉机带来的喜悦中时,傍晚,乡革委会的通信员骑着自行车送来了通知:知青将于腊月二十四日抵达县城,要求张家湾生产队派人接回。
孙书记接到通知,喜忧参半。喜的是,上面果然兑现了部分承诺,一下子给了二十个知青名额,这比他预想的还要多;忧的是,一下子来这么多人,安置和管理都是大问题。
他不敢耽搁,立刻叫来孙二狗夫妇。早在决定大规模接收知青后,孙书记就未雨绸缪,组织人手在村尾靠近山脚、相对僻静的地方,用泥胚砖和茅草顶,赶工盖起了一排五间简易住房。房子盖好已有十几天,正好借着天冷通风晾干。里面用木头搭起了大通铺,男女分开,每间住四人,虽然简陋,但至少能遮风挡雨。
“二狗,二狗家的,你们俩辛苦一下,连夜把知青点的卫生再彻底打扫一遍,铺盖都准备好,千万不能冻着这些城里来的娃娃。他们是我们生产队致富发财的关键。”孙书记仔细吩咐道。
“书记您放心,保证弄得利利索索的!我马上去仓库领被子,叫上几个小年轻把他们的粮食也扛过去。”孙二狗媳妇爽快地答应着,拉着丈夫就去忙活了。
夜幕降临,张家湾渐渐安静下来。
但村尾那排新盖的茅草屋里,还亮着灯火,孙二狗夫妇还有村里的小年前忙碌的身影在窗户上晃动。村子里,拖拉机的轰鸣声似乎还在人们耳边回响,而另一股新的、充满未知的活力,也即将注入这个正经历着巨变的村庄。腊月二十四,注定又是忙碌而充满意义的一天。
喜欢重生七零:开局就喜当爹?请大家收藏:(m.yishudushu.com)重生七零:开局就喜当爹?亦舒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