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记办公室的门在林溪身后轻轻合上,隔绝了走廊里探究的目光。她站在门外,心脏还在因为刚才在协调办沈砚舟的突然介入和当众“提点”而怦怦直跳。那份方案的初稿,此刻正躺在沈砚舟宽大的办公桌上,像一颗等待审判的种子。
林溪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任务还没完成,三天期限的最后一步,是等待反馈。她回到协调办自己那个角落的工位,无视了张宏投来的复杂目光和其他同事若有若无的打量,重新打开电脑,开始梳理方案中她认为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和论证的地方。她不能干等。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办公室里的电话铃声、键盘敲击声似乎都成了模糊的背景音。林溪全身心地投入到对方案的打磨中,仿佛这样就能缓解那份等待的焦灼。
下午三点,内线电话响了。是书记办公室的秘书小陈。
“林溪同志吗?沈书记让你现在过来一趟。”
来了!林溪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她抓起笔记本和笔,几乎是跑着冲向书记办公室。
敲门,得到允许后推门而入。沈砚舟正伏案批阅文件,听到声音抬起头。他脸上没什么表情,指了指办公桌对面的椅子:“坐。”
林溪依言坐下,腰背挺得笔直,双手放在膝盖上,指节因为用力而微微泛白。她的目光落在沈砚舟手边那份她无比熟悉的方案上,上面似乎多了几处红色的标记。
沈砚舟放下手中的笔,拿起那份方案。他没有立刻说话,只是用手指轻轻敲击着封面,深邃的目光落在林溪脸上,带着一种审视和思考的意味。这短暂的沉默,让办公室里的空气都仿佛凝固了。
“思路清晰,方向是对的。” 沈砚舟终于开口,声音平静无波,听不出是褒是贬。“特别是关于‘根脉印记’的资金来源设想,能在现有框架内找到这几个可能的出口,动了脑筋。”
林溪紧绷的心弦稍稍松动了一丝,但丝毫不敢放松,她知道“但是”在后面。
“但是,” 沈砚舟果然话锋一转,拿起红笔点在方案上几处标记过的地方,“具体路径太粗线条,经不起推敲和落地。”
* “社区微更新资金支持‘根脉印记’地面标识?”沈砚舟的指尖点在这里,“微更新资金有明确的使用范围和额度限制,通常用于硬件设施的小修补和环境美化。你这个纪念标识,文化属性大于实用功能,能否纳入?需要哪个层级审批?成功概率有多大?方案里没有评估。”
* “非遗扶持基金用于树枝艺术加工?” 他又点向另一处,“基金申请需要项目书、专家评审、公示流程。你准备让哪个部门牵头申报?非遗传承人是否有承接意愿和资质?时间周期是否与项目整体进度匹配?这些关键环节全都没提。”
* “3d扫描纳入前期调查预算?” 沈砚舟目光锐利,“项目前期调查预算科目是否有‘古树名木数字化建档’这一项?如果没有,如何调整预算结构?需要协调哪些部门?方案里只有方向,没有解决路径。”
沈砚舟的批评精准、犀利,直指要害。每一个问题都像一把小锤,敲在林溪心上,让她刚才那一丝侥幸荡然无存。她意识到,自己还是太理想化了,把“找到可能的资金来源”等同于“问题解决”,忽略了从“可能”到“可行”之间那复杂的操作链条和无数需要打通的关节。
“光有想法不够,要落地,就必须把每一个环节的‘桥’和‘船’都想清楚、准备好。” 沈砚舟放下方案,目光如炬地看着林溪,“你提出的构想有价值,但价值需要实现才能体现。实现的过程,就是不断解决问题、打通堵点的过程。这,才是真正的‘脚踏实地’。”
他的话语没有怒意,更像是一位严师在剖析学生的作业,指出其中的思维盲区。林溪脸上火辣辣的,但心中更多的是被点醒的震撼和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的,她只想到了开头,却没想好如何走到结尾。沈砚舟是在教她如何将一个好的“点子”,真正锻造成一个能经得起现实检验的“项目”。
“对不起,沈书记,是我考虑不周,方案太粗糙了。” 林溪诚恳地认错。
“认识到不足是进步的开始。” 沈砚舟的语气缓和了一分,“方案拿回去,重点围绕我刚才指出的几个关键堵点,重新细化路径。特别是资金落地的具体操作方案和风险预案,要清晰、可操作。给你两天时间。”
“是!沈书记!” 林溪接过那份被红笔标记过的方案,感觉沉甸甸的,却也充满了新的方向感。
“另外,” 沈砚舟似乎想起了什么,补充道,“明天上午九点,项目协调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你列席参加,做好记录。重点听各方对南巷片区改造的核心诉求和分歧点。”
“是!” 林溪心中一凛,知道这又是一个学习和观察的绝佳机会。
带着沈砚舟的“批注”和新的任务,林溪回到协调办,立刻投入了新一轮的攻坚。她不再只是闭门造车,而是开始主动出击:
* 她跑到区财政局预算科,虚心请教社区微更新资金和文化引导基金的具体使用细则和申报流程,记录下关键的限制条件和审批要点;
* 她联系了区文旅局负责非遗工作的同志,了解非遗扶持基金的申请要求、评审标准以及本地传承人的情况;
* 她请教旧改办负责预算编制的同事,了解前期调查预算的科目设置和调整可能性;
* 她甚至尝试联系了一位本地小有名气的根雕艺人,初步探询合作意向……
每一个电话,每一次拜访,都让她对现实的复杂性和操作的难度有了更深的认识,但也让她方案的骨架一点点变得清晰、结实。她开始为每一个资金来源选项设计详细的备用方案(plan b),并评估其可行性和潜在风险。
第二天上午,协调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区委大会议室召开。气氛凝重。区住建局、规划局、财政局、街道办、拆迁公司代表、居民代表(筛选过)……各方势力齐聚一堂,利益诉求各异,空气中弥漫着无形的硝烟。
林溪作为列席记录员,坐在后排角落。她一边飞速记录着发言要点,一边敏锐地观察着会场动态。
* 住建局强调工程进度和成本控制;
* 规划局坚持规划红线的刚性;
* 街道办大倒苦水,诉说居民工作的难度和维稳压力;
* 拆迁公司代表则委婉地暗示补偿标准“尚有提升空间”;
* 居民代表(一位被推选出来的退休老教师)情绪激动,痛斥前期沟通不足,担忧安置房质量和后续生活保障,尤其提到了“老槐树是南巷的魂,不能就这么没了!”
当老教师提到老槐树时,林溪的心猛地一跳。她看到钱前进副主任立刻打着官腔安抚,说会“充分考虑人文关怀”,但话术空洞。张宏则低头记录,仿佛事不关己。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倾听的沈砚舟开口了。他没有直接回应老槐树的问题,而是话锋一转,点名规划局:“王局,我记得规划文本里有关于‘保留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或集体记忆的地标物’的弹性条款?南巷这棵老槐树,是否符合这个精神?是否符合‘重要集体记忆’的标准?规划部门有没有做过评估?”
规划局王局长愣了一下,显然没料到书记会问得这么细,支吾道:“这个…沈书记,那棵树树龄确实不小,但具体评估…我们…”
“没有评估,就谈不到是否符合。” 沈砚舟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份量,“规划是死的,人是活的。城市更新,不能只盯着图纸上的红线,更要看到红线背后承载的情感和记忆。这条弹性条款,就是为‘人’留的口子。规划局牵头,联合文旅、园林部门,三天内,对这棵老槐树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社区情感价值,拿出一个专业的评估报告。这是硬任务。”
沈砚舟的指令清晰有力,直接为“根脉印记”计划中保留老槐树精神价值的核心诉求,撕开了一道政策的口子!他巧妙地避开了敏感的“原地保留”争议,将焦点引向了“价值评估”,为后续可能的纪念方案(如林溪的“根脉印记”)铺平了道路。
林溪在角落里飞快地记录着,心中翻涌着难以言喻的激动和敬佩。沈砚舟不仅是在回应居民诉求,更是在用实际行动,向她示范如何在复杂的利益博弈和政策框架中,精准地找到切入点,为“情怀”落地创造可能!他没有在会上提林溪的方案一个字,却用最有力的方式,为她正在细化的计划扫除了最大的政策障碍!
会议结束后,林溪抱着记录本,感觉浑身充满了力量。她回到工位,立刻将沈砚舟在会上关于老槐树评估的指示,作为最重要的一条信息,补充进她正在完善的方案中,并据此调整了后续工作的优先级。
两天后,一份内容详实、路径清晰、附带风险评估和预案的“根脉印记”计划细化方案(2.0版),以及整个南巷片区改造中关于特殊群体关怀的配套方案,再次摆在了沈砚舟的案头。
这一次,沈砚舟翻阅的速度明显慢了许多。他看得很仔细,尤其是在那些关于资金操作路径、部门协调流程和风险预案的章节停留良久。
许久,他合上方案,拿起内线电话:“钱主任,通知协调办,林溪同志关于南巷片区改造中人文关怀部分的细化方案,原则通过。‘根脉印记’计划作为试点,由林溪牵头,协调文旅、园林、街道、社区及居民代表,组成专项工作小组,先行启动老槐树的价值评估和纪念方案深化设计。所需经费,按方案中提出的路径,由协调办负责对接相关部门落实渠道。方案作为附件,列入下周项目领导小组会议议题讨论。”
放下电话,沈砚舟的目光再次落到那份方案封面上“林溪”的名字上。他深邃的眼眸深处,那丝赞许的光芒比上一次更加清晰。这份方案,展现的不仅是她的智慧和学习能力,更是一种在压力下快速成长、将理想照进现实的执行力。
微光虽弱,已显穿石之力。溪水奔流,终在坚硬的体制岩石上,冲刷出了属于自己的第一道印记。
喜欢他的指尖江山请大家收藏:(m.yishudushu.com)他的指尖江山亦舒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