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窗外的梧桐叶黄了又绿,悄然间已是数载春秋。
公安大学那间能容纳两百人的大型阶梯教室里,此刻连最后一点空隙都被填满——座位上坐满了神情专注的学生,走廊和后排的空地处也站满了慕名而来的旁听者,甚至还有几位年轻教师拿着笔记本站在门口。整个空间鸦雀无声,只有讲台上那个清晰从容的声音在回荡。
南笙笙正在讲授《犯罪心理画像专题研究》。岁月似乎格外厚待她,并未在她脸上刻下过多痕迹,反而将那份曾经的青涩与纯粹的书卷气,淬炼成了一种由内而外自然散发的、融合了知性光芒、从容气度与温婉力量的独特气质。她身着剪裁得体的浅灰色学术套装,珍珠耳钉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身姿挺拔如竹,目光沉静而有力地扫过台下那一张张充满求知渴望的年轻面孔。
……因此,犯罪心理画像绝非文学创作式的凭空臆测,她右手轻触翻页笔,ppt切换到新的案例分析页面,它是在庞杂无序的信息碎片中构建严谨的逻辑链条,在异常行为表象背后寻找稳定的共性模式,最终必须服务于侦查实践的一种科学方法论。她的声音清晰而富有穿透力,每个字都经过深思熟虑,通过麦克风准确传达到教室的每个角落。
举个实例,她微微停顿,目光与台下学生交汇,在我们曾深度参与侦办的系列案件中,通过对核心成员的行为模式、特殊的沟通密码习惯,乃至其组织对特定古老符号的病态迷恋进行深度分析,我们成功预判了其在关键时刻可能采取的行动逻辑和几个极可能的藏匿地点,为最终的收网行动提供了关键性的侧写支持。
她没有刻意渲染当时的危险与紧张氛围,而是将那段惊心动魄的过往,冷静地拆解、提炼,转化为学术框架下一个个鲜活而极具说服力的教学案例。台下的学生们听得如痴如醉,他们清楚地知道,台上这位年轻的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她的每一个理论观点都是经过实战烈火与鲜血检验的,她的每一句分析,都可能在未来某个关键时刻,成为照亮犯罪迷雾的灯塔。
这数年光阴里,南笙笙的名字,早已超越了公大校园的范畴。她将在大案及其他一系列重大案件侦破过程中积累的宝贵实践经验,与深厚的犯罪心理学、行为分析学理论相融合,历时三年呕心沥血,撰写并出版了《重大系列犯罪心理画像理论与实践——基于多起典型案例的实证研究》这部厚达五百页的学术专着。该书一经问世,立即在国内司法界、心理学界引起巨大轰动,被权威学者誉为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系统性研究空白的里程碑式着作,很快成为无数一线刑侦人员和相关专业学生的必读经典。
凭借这一开创性成果,以及她在模拟画像技术应用上的持续创新与卓越贡献,南笙笙被破格晋升为公安大学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之一,同时担任新成立的犯罪心理模拟画像研究中心主任。她已毫无争议地成为国内犯罪心理学与应用行为分析领域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之一。各种学术奖项、高峰论坛邀请、媒体专访请求纷至沓来,但她始终保持着学者特有的清醒头脑和本分,将大部分精力坚定不移地倾注在教书育人和深化专业研究上。
然而,无论外在的学术光环多么耀眼,职业成就多么斐然,对于南笙笙而言,有一个身份,始终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锚点,那就是。
傍晚五点半,她通常会准时结束一天的工作。脱下略显严肃的学术套装,换上舒适的棉质家居服,系上那条沈烬野出差时带回来的藏蓝色围裙,此刻的她,不再是南教授,而是那个会为家人精心准备晚餐的妻子和母亲。厨房里飘出的红烧排骨混合着米饭的香气,是她对家庭最直接、最温暖的表达。她会记得沈烬野偏好稍重一些的咸香口味,特意在他的那份里多放一勺生抽;也会细心地将胡萝卜切成可爱的形状,哄着挑食的孩子多吃蔬菜。餐桌上,没有令人仰视的学术权威,只有温柔倾听丈夫分享一日见闻、耐心关心孩子学业与心事的普通妻子和母亲。
在他们位于顶层、宽敞明亮的家中,有一间专属于夫妻二人的书房。一面墙上,定制了整墙的嵌入式胡桃木展示柜。柜子的左侧,整齐陈列着南笙笙近年来获得的各类学术奖杯、十大杰出青年学者水晶碑、烫金荣誉证书,以及她那本代表性专着的精装本;而右侧,则庄重地摆放着沈烬野历次重大行动荣获的军功章、集体一等功奖牌和公安部表彰令。那些冰冷的金属、璀璨的水晶与温暖的木质,在柔和的灯光下奇妙地交相辉映,无声却有力地诉说着他们各自在不同战场上的荣耀、付出与坚守。
这并排的陈列,绝非刻意的展示,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然而然的融合。它生动地象征着他们彼此独立却又相互支撑的人生轨迹——她以笔和理论为武器,在思维的抽象战场上抽丝剥茧;他以枪和行动为盾牌,在现实的一线战场上冲锋陷阵。领域不同,方式各异,但守护正义、庇佑安宁的初心,却如此一致,如同两条并行的河流,最终汇入同一片海洋。
当南笙笙在学术的殿堂里摘取桂冠时,沈烬野永远是她最坚实的后盾,用他特有的方式为她排除外界干扰,给予她最深沉的理解与无言的支持;而当沈烬野在外执行危险任务时,南笙笙的专业智慧与精准分析,也常常成为他判断复杂局势、理清混乱思路的重要参考,是他在黑暗中前行时最可靠的内脑。
他们是灵魂相契的爱人,是血脉相连的家人,亦是彼此最特别、最不可或缺的战友。学术之巅的风景固然壮丽迷人,但于南笙笙而言,心底最深的满足与永恒的平静,永远来源于身后那个始终亮着温暖灯火、有着彼此等待。
第107章:警界砥柱(扩写)
岁月是最苛刻的雕刻师,也是最慷慨的馈赠者。数年的光阴,将沈烬野这块原本就质地坚硬的璞玉,打磨得愈发内敛而深邃。风雨的淬炼,生死的考验,不仅未曾磨损他的锋芒,反而让他将那份锐气沉淀为更加沉稳、睿智的力量。肩上的警衔悄然发生了变化,他成为了市局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副局长之一。办公室从刑警支队搬到了市局大楼更高层的独立房间,视野更开阔,肩上承载的责任也愈发沉重。
他不再仅仅是那个需要时刻冲锋在一线、以身涉险的“利刃”。虽然关键时刻,他依然会亲临重大案发现场,但更多的时候,他需要运筹帷幄,从宏观层面把握案件的走向,协调各方资源,做出最艰难的战略决策。他的案头,除了具体的案件卷宗,更多了政策文件、管理报告和长远规划。他学会了在会议桌上博弈,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权衡,用更深远的目光审视犯罪趋势,构建更有效的预防与打击体系。
身份的转变,也带来了视角的转换。他开始有意识地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一代的警员。在案情分析会上,他会耐心引导新人发表看法,即使那些想法略显稚嫩;在行动部署时,他会大胆启用有潜力的年轻骨干,给予他们信任和锻炼的机会。他成了许多年轻警察心目中的榜样和引路人,他们敬畏他的威严,更敬佩他的担当与能力。那个曾经独来独往的“孤狼”,如今已成为能够带领群狼、守护一方的头狼。
然而,无论职位如何升迁,权力如何变化,沈烬野骨子里那份最核心的特质,从未有过丝毫动摇——对正义近乎偏执的执着,对法律不容亵渎的敬畏,以及对弱者本能般的守护。这份初心,是他所有行动的基石,是他穿过所有迷雾与诱惑的灯塔。他批阅文件时依然严谨到苛刻,对待每一条线索依然保持着猎犬般的敏锐,面对罪恶时,眼神依然冷冽如寒冬。
副局长的工作繁重且充满不确定性,但沈烬野始终恪守着一条无形的界限——尽可能地将工作留在办公室,将家庭时间完整地留给家人。他会提前协调日程,准时出现在孩子的家长会上,穿着熨烫平整的便服,坐在一群家长中,认真听着老师讲解孩子的学业情况。当老师点名表扬孩子乐于助人时,他那张惯常冷峻的脸上,会浮现出一丝难以察觉的、属于父亲的自豪微笑。
他深知南笙笙学术研究的辛苦。有时深夜从局里回来,看到书房灯还亮着,他会悄声走过去,不打扰她专注的思绪,只是默默地将一杯温热的牛奶放在她手边,或者将一件柔软的外套轻轻披在她肩上。无需过多言语,一个眼神的交汇,便已传递了所有的理解与支持。偶尔,他也会坐在书房一旁的沙发上,就着台灯翻阅一些非涉密的材料,安静地陪着她,直到她完成阶段性的工作。
周末,只要没有紧急公务,他总会留出完整的时间给家庭。或许是陪着南笙笙去逛她喜欢的书店或画展,或许是响应孩子的号召,一家三口去郊外踏青。在阳光和煦、绿草如茵的郊野,他会卸下所有职业的盔甲,像个大男孩一样,陪着孩子放风筝、踢球,耐心解答那些天马行空的问题。那时,他冷硬的面部线条会彻底软化,眼底深处会流露出全然的放松与毫不设防的温柔。他会自然地牵起南笙笙的手,并肩走在林荫小道上,听她讲述工作中的趣事,或者只是安静地享受这份远离案牍劳形与城市喧嚣的静谧。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在沈烬野身上和谐地共存着。在警局,他是沉稳果决、令行禁止的沈副局长,是指挥若定的核心;在家中,他是体贴的丈夫、耐心的父亲,是可以放松倚靠的港湾。这份“柔情”,并非软弱,而是历经沧桑后,对何为生命中最珍贵之物有了更深刻认知后的珍惜与守护。它源于强大,而非脆弱;它是对外坚硬的铠甲之下,最柔软也最坚韧的内核。
他是警界不可或缺的砥柱,亦是家庭巍然屹立的靠山。这两种角色,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而立体的沈烬野——一个在守护万家灯火的同时,也精心点亮自家那盏温暖明灯的男人。
喜欢刑警队长的偏爱画笔请大家收藏:(m.yishudushu.com)刑警队长的偏爱画笔亦舒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