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计算社会科学中心,秋日的阳光透过智能调光玻璃,在室内洒下适宜阅读的柔光。宁晚刚结束与剑桥大学的视频会议,转头便看见江野站在实验室门口的白板前——上面密密麻麻的公式间,有个用红圈标注的日期:他们市政厅登记三个月纪念日。
“慕尼黑工业大学的合作提案需要重新评估权重。”江野说话时,指尖无意识地转动着无名指上的素圈。这个新养成的习惯,如同他演算时的敲笔动作,已成为思维进程的外显特征。
宁晚接过平板电脑,注意到提案批注里藏着句德语诗:“两个灵魂的相遇,如同两个化学物质的接触——如果存在任何反应,双方都会发生改变。”她抬眼时,正对上江野镜片后闪烁的笑意——那是他们发现重要突破时特有的微表情。
实验室的新成员们早已习惯这种加密通信。当年轻博士后汇报文化适应模型的数据异常时,江野与宁晚同时起身走向不同的显示屏。在没有任何交流的情况下,他们分别从算法层面和实证角度定位到同一个误差源——就像经过长期训练的联觉者,能通过不同的感官通道感知相同的信息。
“简直像共享前额叶皮层。”神经科学方向的访问学者如此感叹。
午后的利马特河畔飘着梧桐叶的焦香。他们沿着河岸进行每日的“思维漫步”,这是从波士顿时期就保持的仪式。江野的皮鞋总是踩在铺路石接缝处,而宁晚的高跟则会精准避开蚁群的行进路线——两种截然不同的路径选择,却始终保持着恒定的相对距离。
“维也纳论坛的常设委员会……”江野突然在樱花广场停下,从风衣口袋取出烫金邀请函,“希望我们共同担任跨学科方法论部门的主席。”
宁晚接过邀请函时,指尖掠过他掌心的温度。这个看似随意的动作,实则经过七年又四个月的校准——就像他们的研究,从最初的激烈碰撞到如今的浑然天成,每个互动都蕴含着精密的动力学平衡。
回到中心时正值傍晚的学术沙龙。来自洛桑联邦理工的客座教授正在展示文化变迁的元分析模型,当提到“长期协同进化”时,全场不约而同地望向实验室角落——那里,江野与宁晚正共用着同一台工作站,两人的手指在触摸屏上交替滑动,如同演奏经过精密编曲的钢琴二重奏。
“他们证明了…”老教授推了推眼镜,“两个独立系统可以在不丧失特性的前提下,实现认知层面的量子纠缠。”
深夜的实验室只剩下服务器运行的嗡鸣。宁晚校对完《科学》杂志的修订稿,发现江野不知何时在论文致谢部分添了段隐藏代码——编译后是歌德《亲和力》的选段。当她抬头望去时,那人正站在咖啡机前,用测温计确认着牛奶的起泡温度。
“柏林雨夜的那个收敛证明…”江野将拉花完美的拿铁推到她面前,“我把它写进了维也纳论坛的开场报告。”
拿铁表面的薰衣草图案,与宁晚胸前的胸针形成镜像。她忽然想起这些年在不同大陆的实验室里,那些看似偶然的默契时刻——原来都遵循着某种深层的吸引律。就像双星系统,在引力的作用下保持永恒的距离,却共享着相同的演化轨迹。
当月色漫过阿尔卑斯山的雪线,他们锁上实验室的防磁门。江野突然在廊桥中央停下,从公文包取出平板电脑:“这是市政厅登记的补充材料。”
屏幕上展示着精心绘制的相图,两条轨迹在七年的时间维度上蜿蜒交错。但在某个临界点之后,它们开始呈现出美妙的并行——不是简单的重叠,而是像dNA双螺旋那样,在保持独立的同时构建着更强的整体结构。
“需要调整生活系统的参数吗?”宁晚轻声问,指尖掠过屏幕上标注的某个共振峰。
江野的镜片反射着河面的碎月:“只需要保持当前的相互作用常数。”
晨光初现时,苏黎世湖面泛起银色的涟漪。两个身影站在公寓露台上,见证着新一天的开启。他们无名指上的素圈在朝阳下流转着温暖的光泽,如同那些写在论文页边、刻在实验设备、融进日常呼吸的永恒证明——最深刻的相爱,原是两个独立灵魂在无限时空中的共振。
喜欢别在我的世界里降温请大家收藏:(m.yishudushu.com)别在我的世界里降温亦舒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