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气在几场连绵的秋雨中悄然退场,A大的校园被洗刷得清透湿润。天空变得高远,云絮舒卷,空气里弥漫着泥土和落叶混合的、清冽而安宁的气息。银杏叶的边缘开始泛起一丝不易察觉的浅黄,预示着又一轮璀璨的金色即将席卷这条熟悉的林荫道。
研二的生活像一辆驶入平稳轨道的列车,速度未减,方向却愈发清晰。课程压力相对减小,取而代之的是更深度的自主研究和未来规划的压力。宁晚和江野的生活,在经历了暑假的短暂分别与实习的插曲后,重新回归到以图书馆和实验室为核心的双核轨道上,只是这轨道之间,联结得愈发紧密而自然。
宁晚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了毕业论文的选题和文献梳理上。经过项目锤炼和实习实践,她对自己的研究兴趣和能力边界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她不再满足于跟随热点,而是开始尝试寻找那些处于学科交叉地带、既有理论价值又有现实意义的“真问题”。这个过程如同在迷雾中勘探,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敏锐的直觉。
她常常抱着一堆文献在图书馆一坐就是一天,笔记本上写满了各种可能的思路、质疑和待查证的线索。遇到思维瓶颈时,她会抬起头,看向对面同样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江野。
他似乎在攻克一个更具挑战性的难题,眉头时常微蹙,盯着屏幕上的代码或论文,眼神专注得像要将其洞穿。偶尔,他会拿起笔,在草稿纸上飞快地演算,写满整页的数学符号,那力透纸背的字迹,曾是她高三时最安心的依靠,如今依然是支撑她前行的重要力量。
她不会轻易打扰他,只是看着他那沉浸其中的侧影,感受着那种纯粹追求知识所带来的沉静力量,自己浮躁的心绪便会慢慢沉淀下来。有时,他也会若有所觉地抬起头,两人的目光在空中短暂交汇,无需言语,一个眼神便足以交换彼此的鼓励与懂得,然后各自重新埋首于眼前的方寸天地。
他们的交流更多地融入到日常的细节里。在食堂吃饭时,会就某个前沿的研究方法交换看法;在从图书馆回宿舍的路上,会讨论各自阅读中遇到的有趣观点;在周末难得的闲暇里,可能会一起去听一场跨学科的讲座,或者仅仅是待在实验室,他调试他的模型,她梳理她的文献,共享一段安静而充实的时光。
一次周五傍晚,两人在图书馆待到闭馆。走出来时,秋夜的凉意已然深重,风里带着落叶的沙沙声。
“选题有方向了吗?”江野很自然地接过她手里几本厚重的参考书,问道。
“有几个模糊的想法,”宁晚和他并肩走在被路灯照亮的校道上,呼出的气息在空气中形成淡淡的白雾,“感觉都差点意思,不够‘锋利’。”
“‘锋利’需要足够的‘维度’和独特的‘切面’。”他用他特有的方式回应,“不急于‘收敛’,保持‘探索’。”
宁晚点点头。她知道他的意思,好的研究需要广阔的视野和独特的视角,不能为了尽快确定题目而草率行事。
“你呢?”她反问,“那个‘硬骨头’啃得怎么样了?”
他微微呼出一口气,在冷空气中形成一团更浓的白雾。“还在‘迭代’。遇到个‘局部最优’陷阱,需要跳出当前‘参数空间’。”
宁晚听懂了他的困境,就像在优化算法中,有时会陷入一个看似不错但并非全局最优的解,需要引入随机性或者改变搜索策略才能跳出。她没有提供具体的建议,因为她知道,这是他必须独自面对的挑战,但她伸出手,轻轻握住了他空着的那只手。
他的手掌依旧温热,稳稳地回握住她。指尖传来的力量,无声地传递着支持与信任。
“总会‘收敛’的。”她轻声说,像是在对他,也像是在对自己。
“嗯。”他应道,手指微微收紧。
走到宿舍楼下,光影阑珊。分别前,江野从随身的帆布包里拿出一个U盘,递给宁晚。
“里面是一些关于‘异质性处理效应’识别的前沿文献和代码实现,”他语气平淡,“你之前提过感兴趣,或许对你的选题有启发。”
宁晚接过还带着他体温的U盘,心里涌上一股暖流。他总是这样,在她需要之前,就为她准备好了可能需要的“弹药”。
“谢谢。”她握紧U盘,抬头看着他,路灯在他眼中映出细碎的光芒。
“上去吧,外面冷。”他低声说。
“你也是。”
她转身走进宿舍楼,在门口回头。他依旧站在老地方,身影在秋夜的寒风中显得有些单薄,却异常坚定。
回到温暖的宿舍,宁晚将U盘插入电脑。里面是分门别类、整理得极其清晰的文件。她点开一篇文献的pdF,扉页上,他用熟悉的笔迹写着一行小字:“仅供参考,‘路径’需自行探索。—— J.Y.”
看着这行字,宁晚嘴角泛起温柔的笑意。
秋意渐深,前路漫漫。
他们的轨迹,如同两条并行的函数曲线,在各自的定义域内探索、延伸,时而靠近,时而并行。
参数在一次次校准中趋于优化,轨迹在不断的迭代中渐近清晰。
而那个关于未来的、共同的“收敛域”,正伴随着每一个共同度过的秋日,在知识与情感的共同滋养下,变得越来越触手可及。
喜欢别在我的世界里降温请大家收藏:(m.yishudushu.com)别在我的世界里降温亦舒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