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生活为宁晚打开了一扇观察真实世界的窗口。政策研究中心的节奏与校园截然不同,项目周期紧,目标明确,每一个数据分析和政策建议都可能产生实际的影响。她被分配到一个关于“普惠金融政策对小微企业生存能力影响”的评估项目组,主要负责清洗微观企业调查数据,并构建简单的生存分析模型。
这工作与她之前的学术研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在于,都需要严谨的处理方法和扎实的统计功底;区别在于,现实数据往往更加混乱、充满噪音,而且最终的结论需要更加直白、具有可操作性,能够直接服务于政策制定者。
她很快沉浸其中,每天对着电脑屏幕上海量的企业报表和调查问卷,运用在课堂和项目中磨练出的技能,仔细甄别异常值,处理缺失数据,构建变量。有时会遇到数据逻辑不自洽的情况,需要反复核对、甚至联系数据提供方确认,过程繁琐而磨人。
但她乐在其中。看着原本杂乱无章的数据在自己的操作下逐渐变得规整、清晰,并最终能够用于回答那个核心的政策问题,一种微小的、却切实的成就感便油然而生。这让她感觉到,自己所学的知识,并非悬浮于象牙塔顶端的空中楼阁,而是能够真正触及现实、产生价值的工具。
与江野的见面时间,因为实习而变得更加有限。她通常早上七点多出门,晚上六点后才能回到学校。江野的实验室工作也进入了攻坚阶段,常常忙到深夜。
然而,时空的错位并未阻隔彼此的联结。
宁晚会在午休间隙,拍一张中心楼下郁郁葱葱的香樟树发给他,配文:“这里的‘绿化覆盖率’参数很高。”
江野可能会在实验间隙回复一张实验室窗外的夕阳,附言:“当前‘环境光照度’持续衰减。”
他们用这种独有的方式,分享着彼此所处的时空片段。
傍晚,是两人一天中唯一可能重合的、较为完整的时段。宁晚下班后,会乘坐那趟江野帮她查好的47路公交车返回学校。而江野,只要没有紧急的实验任务,总会准时出现在那个公交站台等她。
第一次在站台看到他那清瘦挺拔的身影时,宁晚的心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夕阳的金辉勾勒出他的轮廓,他安静地站在那里,目光望着公交车驶来的方向,仿佛等待是她归途中最理所当然的一环。
公交车停稳,她跳下车,走到他面前。
“等很久了?”她问,带着一丝自己都未察觉的依赖。
“刚到。”他接过她手里装着笔记本电脑的略显沉重的托特包,动作自然流畅,“今天怎么样?”
“数据清理差不多了,明天开始跑模型。”宁晚和他并肩走向食堂,汇报着一天的进展,“遇到几个变量定义模糊的地方,跟项目组长讨论了一下。”
“嗯,现实数据‘信噪比’通常较低。”他客观地评价,随即问,“模型设定有思路了?”
两人一边走,一边就她即将构建的生存分析模型讨论起来。他总能从更底层的统计原理出发,提出一些她未曾考虑到的稳健性检验方法,或者指出某些模型假设在现实情境下可能存在的风险。
这种交流,不像是在指导,更像是一种平等的切磋与互补。他将学术的严谨带入她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而她则将现实世界的复杂性与约束条件反馈给他的理论框架。
到了食堂,依旧是固定的档口,固定的辣子鸡丁(或者偶尔换换口味)。吃饭时,话题会从工作稍稍扩散,可能会聊起中心里某个有趣的同事,或者实验室新来的那个总是犯低级错误却异常努力的本科生。
饭后,江野会送她到宿舍楼下。
“明天,”他会在分别前确认,“还是六点左右?”
“嗯,应该差不多。”
“好。”他点头,“上去吧。”
没有缠绵的告别,只有简洁的确认与叮嘱。但日复一日,那个傍晚的站台,那顿固定的晚餐,那段并肩走过的从站台到宿舍的林荫路,成了他们忙碌生活中一个稳定而温暖的锚点。
数据的脉搏在政策研究中心的电脑屏幕上跳动,复杂模型的推演在深夜的实验室里持续。
而在A大夏日傍晚的站台,一场关于等待、陪伴与共同成长的简单仪式,正无声地诉说着,最坚实的浪漫,往往蕴藏于最平凡的日常之中。
喜欢别在我的世界里降温请大家收藏:(m.yishudushu.com)别在我的世界里降温亦舒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