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半大小子一听李伟的话,顿时眼睛全都亮了起来,赚钱远比加入帮会更让他们感兴趣。
出来加入帮会也好,捡破烂拾荒也罢,不都是为了赚钱吗?能更好更安稳的多赚钱,才是这帮半大小子内心最想实现的第一目标。
李伟也没有过多的废话,将地上放着的小袋子打开,从里面拿出了五枚白色银质像章。
李伟将手里五枚像章,分别发给了五个核心成员,几人连忙伸手接过像章,开始打量了起来。
“伟哥,哦不,堂主,这像章是给我们的?这是帮会的标记吗?这是伟人的像章啊”?
“这像章也太好看了”。
“我之前在军区大院那边见过,一些大院子弟有的就戴这种像章,听人说,这种像章价值很高,而且很多大人都想要拥有一枚”。
“对,我也知道,这样的像章,我也见到过,还听说有人愿意出高价购买,可惜那些大院子弟根本不卖,听说这样的像章,就连那些大院子弟的孩子有的都没有”。
“嗯,是啊,这东西是挺难得的,没想到刚加入帮会涛哥就一人发一个?真是太好了,以前看别人戴的时候,可把我羡慕坏了”。
外围的一些成员,见到几个坐在前面的大哥,都在讨论这手里的像章,一个个好奇的伸长了脖子往这边观望。
“喂~喂~这像章可不是给你们的,这是拿来卖的”。
李伟听到他们说的话之后,连忙开口和他们讲解着说道。
“卖的,堂主,你那小袋子里该不会都是这种像章吧”?
众人一听,也不再打量着手里的像章了,全都盯着李伟脚边的小袋子看。
“涛哥,给大家安排的赚钱项目就是卖这种像章,五块钱一枚往外卖,卖出去一枚奖励五毛钱,卖的多赚的多”。
李伟几个核心成员笑着对他们说道。
“啊,五块钱一个,这么贵的吗”?
“贵个屁啊,你真是啥都不懂,那些大院子弟戴着的像章,还有人愿意花七块八块的买呢”。
“李堂主,那要是卖不出去咋办啊”?
“你是猪啊,这么好的东西,有都是人上赶着买呢,还能卖不出去”?
“你才是猪呢,我说万一,万一卖不出去呢”。
李伟对着几人摆了摆手,让他们禁止讨论。
“大家卖不出去也没关系,涛哥说了,卖不出去也不要紧,每天照样给兄弟们发5毛钱,卖出去了在五毛的基础上再增加钱数,还是那句话,卖的多赚的多”。
李伟看到众人安静后,继续给大家说道。
“李堂主,是不是每天有五毛钱收入,如果卖出去一枚像章的话提成五毛,就是说一天能收入一块钱了,是吗”?
这名十七岁核心成员问出话后,其它的人全都有些紧张的看向李伟。
“对,在每天原有的五毛钱基础上,再加上每天卖出像章的提成”。
李伟看着众人,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兄弟们赚的越多他也越开心,他实在是压抑不住内心的喜悦。
众人听到后,有的人欢呼了起来,有的人低头眼睛藏不住的激动,都开始幻想了起来。
“每天有五毛钱固定收入,如果一天多卖出去几枚的话,那有希望一天赚到上百元啊”?
大家都是半大小子,而且还都是穷苦之人,但是脑子可都不笨,有人下意识把心里的想法说了出来。
他这一说出来不要紧,有的人甚至连呼吸都开始急促了起来,就像是中了五百万一样,那种内心激动狂跳的感觉甚至忍不住狂吼几声。
每天哪怕是赚50块钱,那家里的生活条件会得到直线提升,再也不用担心家里会有人饿死了。
饿的滋味太难熬了,在场的半大小子就没有不挨饿的,都经历过挨饿,大半夜被饿醒了,那是常有的事。
之前没加入破烂小队的时候,每个人都只吃两顿饭,这还是条件好的有两顿饭吃,就算是两顿饭也只能分到一个杂合面窝头,配上野菜汤。
有的甚至只吃一顿饭,一个个瘦的都跟皮包骨一样,骨瘦嶙峋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形容。
得到改善,也就是这几天五毛钱的收入,这种日结的工资,整个京城都找不到第二份。
那些蹬板车到是能赚到每日收入,阴天下雨,冬天下大雪,这些时间可都是没有收入的,而且没工作没有粮票,只能购买限定份额的粮食本上的粮。
见众人全都从兴奋中缓和下来后。
“每人先领取10枚像章,卖完之后再找我领取,卖出去一枚你们自己就留出五毛钱,或者是把钱给我,在给你找零都行”。
“帮主知道大家手里没有钱,这些像章先免费发放给大家售卖,希望大家都念得帮主对大家的好”。
李伟说完,就开始招呼五名核心成员清点在场人数。
李伟拿出一个小本子,让大家都一一过来领取像章。
过来领取像章的人,把姓名,家庭住址,领取像章数量,都标记在本上。
核心成员负责清点像章数量,登记完一个发一个人。
数像章的人数完一遍,第二个人还得数一遍作为核对数量,快别逗了,这一个像章五块钱呢,必须得多数一遍,少一个都会报不上账目。
而且多一枚,少一枚,这些都得算作损失,免得出现这种低级错误。
同一时间另一边,格列骑着自行车带着刘孝志在前面引路,四个人一直从东直门骑到了刘家村。
进了刘家村之后,路上陆陆续续都能见到村里认识的人,这些人都主动的上前跟着刘孝志打招呼。
都住在一个村,谁家有点啥事就没有不知道的,都知道刘孝志这趟进城了。
没办法家里有个大嘴巴婆娘,二婶那大嘴巴在村里一叭叭,直接就在村里传开了。
村头大树底下,一群孩子见到两辆三轮车蹬进村里,一路上这群小破孩都跟在车后面跑。
来到村中间场地的位置,这里的孩子和老人,家里闲不住的半大小子,老太太们,都喜欢聚集在这里。
村头和村尾,往村中间聚集,这已经成了这刘家村的常态。
没有人会傻乎乎的跳过村子中间,跑去其它远的地方聚集,那样的村子只能评价为脑子有包。
喜欢1960年代四合院种田请大家收藏:(m.yishudushu.com)1960年代四合院种田亦舒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