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响来得比预想中更快,也更粗暴。
《痛觉档案》上线第三天清晨,下载量刚刚突破百万大关,国内最大的主流音频平台“静听Fm”上,它的链接悄然变成了灰色。
点击,只弹出一行冰冷的系统通知:“根据相关规定,该内容因情绪化表达过于集中,可能引发听众群体性焦虑,平台暂作下架处理。”
“群体性焦虑?”李曼看到消息时气得差点把手机摔了,“他们制造问题的时候怎么不担心我们群体性焦虑?现在我们只是把痛说出来,就成了引发焦虑的源头?”
林夏的反应却异常平静。
她盯着那行通知,仿佛在看一个拙劣的笑话。
几乎在同一时间,脑海中那熟悉的冰冷提示音应声响起。
【提示:检测到舆论压制行为。】
【分析:下架指令来自“静听Fm”内容委员会的特别审批通道,流程绕过了常规审核。
指令发起人:王嵩,平台副总裁。
经关联性分析,王嵩的妻子,现任职于‘众星科技’公关部总监。】
原来如此。
打人的手缩了回去,就派捂嘴的人上场了。
林夏嘴角勾起一抹冷冽的弧度。
她没有在任何群里愤怒声讨,而是打开了自己的个人社交账号。
她从那七个多小时的音频中,精心剪辑出数十个片段。
每个片段只有五秒,内容却出奇地一致——那是在一段段泣不成声的叙述开始前,长达数秒的、充满了压抑与挣扎的沉默,以及那几乎能穿透屏幕的、沉重而沙哑的呼吸声。
她将这些“静音”片段打包发布,配上了一句简短的文案:
“他们怕的不是哭声,是我们在哭之前的每一次深呼吸。他们怕的,是你们真的听见。”
这条动态像一枚深水炸弹,瞬间引爆了舆论。
“我听懂了,那沉默里有犹豫、有恐惧、有耻辱,比任何哭喊都让人心碎。”
“是啊,开口说出自己的伤口,需要多大的勇气。”
“最可怕的不是痛苦本身,是痛苦被禁止诉说。”
几小时后,“听见沉默”的话题冲上热搜。
无数网友自发接力,将自己的社交账号头像换成纯黑,发布一段五秒的静音视频,配上“我在听”的标签。
一场声势浩大的“静音挑战”,成了对粗暴删帖最无声、也最响亮的抗议。
如果说林夏的还击是刺向敌人心脏的匕首,那李曼的反击就是渗透进敌人血管的病毒。
当晚,她紧急组织线上“回音行动”。
“平台不让集中听,我们就化整为零,让他们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听见!”她指挥技术团队将《痛觉档案》拆解成无数个三十秒的短音频,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混入各大平台最无害、最日常的播客类目中。
很快,奇特的现象出现了。
在许多名为《深夜冥想,放松身心》《高效助眠,自然白噪音》的专辑里,轻柔的音乐或潺潺的流水声之后,会冷不丁地插入一段压抑的哭诉。
李曼特意挑选了一段一位姐妹因为产假期间被无故克扣绩效、打电话跟人事哭诉的录音,精准地嵌进了下载量最高的《都市减压白噪音》专辑里。
当晚,该专辑评论区彻底沦陷。
“听到一半突然惊醒,我还以为是我自己在哭。听完才发现,这哪是白噪音,这tmd就是我的现实!”
“本来是来治愈的,结果被治愈了。但奇怪的是,听完感觉心里堵着的那块石头,好像松动了。”
“谢谢你,让我知道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数万条留言涌入,平台审核员删都删不过来,最终只能被迫对审核标准进行紧急重新评估。
与此同时,阿哲把战场从线上拉回了线下。
他联合了几位匿名的街头艺术家,发起了“裸字展览”。
深夜十点,当中央商务区的社畜们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出写字楼,惊骇地发现,对面那栋摩天大楼光滑如镜的玻璃幕墙上,赫然出现了一行巨大的、用高流明投影仪打出的白色标语——
“我的抑郁症,不是你的关键绩效指标装饰品。”
字迹如刀,刻在黑色的夜幕上,像一道无法愈合的血痕。
十分钟后,标语变换。
“我不是福报的载体,我是一个人。”
保安们如临大敌,冲出来试图驱赶,却发现阿哲和他的伙伴们早已在远处架好了手机,全程直播。
镜头里,阿哲举着手机,对着那些慌乱的身影高声喊道:“你们清场的速度,比当年删我朋友圈的速度快多了!”
这段视频被疯狂转发。
一条前大厂员工的评论被顶到了最高:“那面墙上照出的不是字,是我的魂。”
顾沉舟的战线则更为隐秘和致命。
他顺着“浮光集社”那条线索继续深挖,果然发现该品牌正在秘密接触多家主流媒体,筹备推出一档名为《破茧》的“新生代劳动者温情特辑”,主打“从困境走向希望”的鸡汤叙事。
他没有浪费口舌,连夜制作了一份对比图鉴。
图鉴左栏,是“反击者联盟”收到的真实投稿原话:“我流产那天,还在给老板改一份永远也过不了的ppt。”右栏,则是他通过内线搞到的《破茧》节目拟用宣传文案:“她在风雨中淬炼,绽放出坚韧的职场之花。”
“我为了凑够首付,连续三个月睡在公司,心悸进了急诊。”——“他用汗水浇灌梦想,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奋斗的足迹。”
这篇题为《把苦难做成糖衣炮弹的人,正在吃我们的骨头》的对比文章,逻辑清晰,证据确凿,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资本温情脉脉的面纱,露出了底下血淋淋的算计。
文章一经发布,立刻被二十多家观点锐利的独立媒体全文转载。
所有的反击都已打响,形成了一张天罗地网。
就在这时,林夏接到了一个陌生来电。
对方声音温和,自称是某一线卫视的纪录片导演,对她们的行动表示高度赞赏,并提出愿以双倍于“浮光集社”的预算,购买《痛觉档案》的独家改编权,用于制作一档“正面引导社会情绪”的年度纪录片。
林夏没有立刻挂断,而是平静地按下了手机录音键。
她走到窗边,看着外面不知何时下起的倾盆大雨,声音轻得像一声叹息:“您说的‘正面’,是要我把姐妹们的眼泪,都调成柔光滤镜吗?”
电话那头一阵尴尬的支吾,随即匆匆挂断。
林夏放下手机,立刻召集核心成员紧急会议。
“他们开始用钱来买了,”她环视众人,“买不下我们的故事,就买我们的记忆。今天可以是卫视,明天就可以是别的什么机构。我们必须建立一道防火墙。”
她宣布启动“记忆防火墙计划”。
计划的核心是:将联盟收集到的所有原始素材,包括音频、视频、文字稿,进行加密处理,永久存证于一个去中心化的存储网络上,并将查询密钥的生成规则向全社会公开。
“我们的通库,不属于任何机构,也不属于我们自己。它属于这段历史。”林夏的声音在会议室里回荡,“它不能被保管,只能被见证。”
窗外暴雨如注,冲刷着这个城市的浮华与罪恶。
陈导默默地举起相机,没有开闪光灯,悄悄按下了快门。
镜头定格在林夏的背影上。
她正转身走向办公室角落那个沉重的防火保险柜,将一张已经微微泛黄的、属于她自己的离职通知书,郑重地放了进去。
关上柜门的动作,没有丝毫犹豫,决绝得如同一次封印。
战斗似乎进入了一个短暂的平静期,舆论场上的直接对抗被她们一一化解。
然而,林夏知道,资本永不眠,它的反扑只会变得更加隐蔽,更加难以捉摸。
果然,没过几天,一个全新的、诡异的现象,在各大短视频平台悄然发生。
那些平日里充斥着唱跳、搞笑和带货的喧嚣信息流中,一种新的“声音”正在被算法不动声色地推到无数人面前。
《从被辞退到被敬畏》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亦舒读书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亦舒读书!
喜欢从被辞退到被敬畏请大家收藏:(m.yishudushu.com)从被辞退到被敬畏亦舒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