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系列”的热度尚未消退,顾星晚团队的非遗创新计划已迈入新的阶段。缂丝传承人柳玉茹、云锦技艺守护者方承宇的加入,让这场非遗融合盛宴更添厚重——缂丝“通经断纬”的镂空质感,云锦“妆花遍地”的华贵光泽,与此前的刺绣技艺碰撞,注定要掀起新的时尚浪潮。而几位远道而来的国际学徒,更让这份传承多了跨文化的新鲜注脚。
柳玉茹是缂丝界的“守艺人”,祖上曾为皇家织造缂丝龙袍,她手中的缂丝作品,小到扇面,大到屏风,皆能做到“花有笑态,鸟有神情”。她带来的一幅缂丝《牡丹图》,用十几种丝线通过通经断纬的技法织就,花瓣的层次、叶脉的纹路,甚至露珠的剔透感,都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就要溢出香气。“缂丝素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柳玉茹轻抚着作品,“它的独特之处在于‘织’而非‘绣’,每一根丝线的排布都要精准,错一步便前功尽弃。”
方承宇则是云锦技艺的年轻传承人,打破了云锦多用作宫廷服饰的传统,尝试将其与现代面料结合。他带来的云锦面料,用金线、银线与彩色丝线交织,织出“宝相花”纹样,阳光下流光溢彩,华贵却不张扬。“云锦的‘妆花’技法,能在同一段经纬上织出多种颜色,而且每种颜色都能自然过渡,”方承宇介绍道,“它最适合做礼服的主体,能撑起气场,再搭配刺绣做点缀,相得益彰。”
与此同时,三位国际学徒也抵达了苏州工作室。来自法国的艾米丽,是服装设计专业的研究生,痴迷东方丝绸技艺;来自肯尼亚的卡玛,家族世代从事传统纺织,对中国非遗充满好奇;来自巴西的里卡多,是街头风设计师,想将中国非遗与南美传统图腾结合。三人带着各自的文化背景和创作热情,一到工作室就被各种非遗技艺深深吸引。
顾星晚结合众人的特长,提出了“经纬共生”系列的创作构想:“缂丝的细腻、云锦的华贵,搭配刺绣的灵动,再融入国际学徒带来的异域文化元素,打造兼具东方底蕴与全球视野的作品。比如‘丝路华章’款,用云锦做礼服主体,织出古丝绸之路的路线图,缂丝做披肩,通过通经断纬技法再现沙漠绿洲的景致,再用苏绣、蜀绣的针法绣出沿途的花鸟、驼队,最后让国际学徒加入各自国家的传统纹样做点缀。”
这个构想立刻得到了所有人的响应。柳玉茹负责缂丝披肩的创作,她要在披肩上再现沙漠绿洲的层次感,这需要精准控制丝线的疏密和颜色的过渡。起初,她尝试用单一的绿色丝线表现绿洲,却显得单调。艾米丽在一旁观察了许久,提出:“柳老师,我们法国的刺绣会用渐变色块表现光影,或许你可以试试用浅绿、深绿、墨绿三种丝线交替织入,再用白色丝线点缀露珠,这样绿洲会更立体。”柳玉茹采纳了她的建议,果然,缂丝披肩的绿洲部分瞬间鲜活起来,仿佛能看到阳光洒在草地上的斑驳光影。
方承宇则在云锦礼服的主体设计上遇到了挑战。他想织出古丝绸之路的路线图,但路线过于纤细,在云锦的大纹样中容易被忽略。卡玛提议:“我们肯尼亚的传统纺织会用彩色条纹突出重点,你可以用金线勾勒路线,再在路线两侧用苗绣的打籽绣做装饰,既突出了路线,又增加了立体感。”方承宇试着在云锦面料上预留出路线位置,织好后交给林芷琪用苗绣打籽绣点缀,金线的光泽与打籽绣的颗粒感相互映衬,古丝绸之路的路线图立刻成为了礼服的视觉焦点。
里卡多则和陈野合作,设计“跨界狂想”款街头风外套。他们用云锦做外套的肩部和袖子,织出巴西传统的羽毛图腾,缂丝做背部的装饰块,通过通经断纬技法绣出中国龙与巴西金刚鹦鹉共舞的图案,再用湘绣的鬅毛针绣出羽毛和龙鳞的质感,袖口则用粤绣的金银线绣出细小的丝路符号。这件外套融合了中国非遗、南美图腾和街头风,风格大胆前卫,却又和谐统一。
创作过程中,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无处不在。艾米丽学会了苏绣的平针绣,她在自己设计的缂丝手包上,用苏绣针法绣出法国国花鸢尾花,搭配缂丝的几何纹,既有东方韵味,又有法式浪漫;卡玛则将肯尼亚的蜡染技艺与蜀绣结合,她先用蜡染在面料上染出蓝色的几何图案,再用蜀绣的晕针绣出渐变效果,打造出独特的面料质感;里卡多则把巴西的彩色绳结技艺融入刺绣,在礼服的裙摆处,用彩色绳结与苗绣的辫绣交织,增加了作品的层次感和动感。
然而,融合并非一帆风顺。柳玉茹发现,缂丝的面料较为厚重,与云锦搭配后,礼服的整体重量过大,穿着不便。方承宇思考了许久,提出用“云锦薄缎”作为主体面料,这种面料保留了云锦的华贵光泽,却更加轻薄透气,再将缂丝披肩设计成可拆卸式,既解决了重量问题,又增加了礼服的实用性。
林芷琪则在多种技艺的衔接上犯了难。“丝路华章”款的礼服,云锦主体、缂丝披肩、刺绣点缀之间的过渡总是显得生硬。苏曼卿建议:“可以用粤绣的‘绕线绣’做衔接,绕线绣的线条柔软,能自然地将不同面料和技艺串联起来,再用同色系的丝线,让整体风格更统一。”林芷琪按照这个思路尝试,果然让各部分衔接得浑然一体,仿佛整件礼服是由一种技艺完成的。
经过数月的努力,“经纬共生”系列终于完成。发布会定在上海国际时尚中心,场地被布置成“丝路驿站”的模样,沿途摆放着各件作品的创作过程展板,从云锦的织造、缂丝的通经断纬,到刺绣的一针一线,再到国际学徒的文化融入,让观众全方位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
发布会当天,模特们穿着“经纬共生”系列作品依次登场。“丝路华章”款礼服一亮相,就引发了全场惊叹:云锦主体的路线图金线闪耀,缂丝披肩的绿洲栩栩如生,苏绣、蜀绣的花鸟驼队灵动鲜活,艾米丽设计的鸢尾花、卡玛的蜡染图案、里卡多的彩色绳结点缀其间,仿佛一幅跨越国界的丝路画卷;“跨界狂想”款街头风外套则点燃了年轻观众的热情,云锦的羽毛图腾、缂丝的龙与金刚鹦鹉、湘绣的质感、粤绣的金银线,再加上巴西绳结,每一个元素都充满了张力,却又完美融合;还有一件“花语世界”款连衣裙,用缂丝织出花瓣的轮廓,云锦做花瓣的底色,苏绣、蜀绣、苗绣、湘绣分别绣出不同种类的花朵,艾米丽的鸢尾花、卡玛的肯尼亚野菊、里卡多的巴西木棉与中国的牡丹、玉兰相映成趣,象征着不同文化的和谐共生。
台下的观众纷纷拿出手机拍照,国际时尚媒体的记者们更是不停记录,感叹道:“这不仅是一场时装发布会,更是一场文化交流的盛宴!”马西莫坐在第一排,频频点头,他已经决定,将“经纬共生”系列推向全球市场,并在巴黎、纽约、米兰等地举办巡展,让更多人感受中国非遗与世界文化的碰撞之美。
发布会结束后,几位国际学徒收获满满。艾米丽计划回到法国后,创办一家融合中法非遗的设计工作室;卡玛则打算将在中国学到的刺绣和缂丝技艺带回肯尼亚,与当地的传统纺织结合,提升本土手工艺品的价值;里卡多则与陈野达成了长期合作,计划推出更多跨界街头风作品。
顾星晚、林芷琪、苏曼卿和各位传承人、国际学徒站在舞台上,接受着全场的掌声。柳玉茹感慨道:“以前我总觉得缂丝是小众的技艺,只能藏在博物馆里,现在才知道,它可以和这么多技艺、这么多文化融合,焕发出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方承宇也说道:“非遗不是孤立的,它需要交流,需要创新,需要走向世界。”
苏曼卿看着眼前的年轻人,眼里满是欣慰:“从一件礼服到一个系列,从一种技艺到多种融合,从中国到世界,我们用行动证明了,非遗传承不是墨守成规,而是在坚守初心的基础上,不断吸收新的养分,不断成长。”
顾星晚握着林芷琪的手,轻声说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我们还要邀请更多非遗技艺、更多国家的设计师加入,让中国非遗成为连接世界的文化桥梁,让传统在创新中生生不息,让文化在交流中源远流长。”
舞台上的灯光璀璨,照亮了每个人脸上的笑容,也照亮了中国非遗走向世界的道路。这场跨越地域、跨越技艺、跨越国界的非遗创新之旅,还在继续书写着新的篇章。
“经纬共生”系列的全球巡展首站定在巴黎,卢浮宫旁的百年画廊被重新布置,云锦的华贵光泽与缂丝的细腻肌理在欧式穹顶下相映,苗绣的浓烈色彩碰撞着法式廊柱的典雅,吸引了全球时尚界的顶尖人物。开幕式上,当模特穿着“丝路华章”款礼服走过红毯,金线织就的丝路路线图在灯光下流转,缂丝披肩上的绿洲仿佛随步伐起伏,现场掌声雷动。法国时尚评论家在专栏中写道:“这是东方非遗写给世界的情书,每一针每一线都藏着文化的厚度与创新的勇气。”
巡展一路走过纽约、米兰、东京,所到之处皆引发轰动。在纽约,里卡多设计的“跨界狂想”款外套被美国时尚博物馆永久收藏;在米兰,马西莫宣布与顾星晚团队续约三年,计划推出“非遗+科技”联名系列;在东京,大量年轻设计师排队咨询非遗技艺的学习渠道,甚至有日本纺织企业主动提出合作,希望引进中国的缂丝和云锦技艺。
然而,正当全球热潮如火如荼时,国内的非遗工坊却接连传来难题。柳玉茹的缂丝工坊首先面临桑蚕丝短缺——缂丝对原材料要求极高,需选用色泽均匀、韧性十足的优质桑蚕丝,而近年来由于桑园面积缩减、年轻蚕农减少,优质桑蚕丝的价格暴涨,且供货不稳定。“以前一斤优质桑蚕丝能做两件缂丝披肩,现在价格涨了三倍,还经常断货,”柳玉茹在视频会议中愁眉不展,“再这样下去,我们的订单都没法完成。”
紧接着,方承宇的云锦工坊也遇到了问题。云锦的“妆花”技法需要熟练掌握金线、银线与彩色丝线交织的老艺人,而工坊里的老艺人平均年龄超过60岁,年轻学徒虽招了不少,但大多耐不住枯燥,学了半年就纷纷离职。“云锦织造太费时间了,一件简单的云锦面料,熟练工也要织一个月,年轻人大都想快速出成果,根本沉不下心来,”方承宇无奈地说,“再找不到合适的学徒,这些技艺可能就要断代了。”
林芷琪得知消息后,立刻暂停了巡展的后续筹备,和顾星晚一起赶回国内。两人第一时间走访了苏州、南京等地的非遗工坊,看到柳玉茹的工坊里,老艺人们对着短缺的桑蚕丝叹气,方承宇的工坊里,仅剩的几位老艺人戴着老花镜,缓慢地织着云锦,年轻学徒的工位大多空着,心里五味杂陈。
“原材料和人才,是非遗传承的两大根基,缺一不可。”苏曼卿召集所有人召开紧急会议,“我们不能只靠别人供应原材料,也不能只被动等待年轻人来学习,必须主动想办法解决。”
顾星晚提出了两个解决方案:“针对原材料短缺,我们可以联合当地政府,建立‘非遗原材料种植基地’,和蚕农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提供技术支持和保底收购价,保证桑蚕丝的稳定供应;同时,我们可以和科研机构合作,研发更适合非遗技艺的新型面料,既保留传统质感,又降低对稀缺原材料的依赖。针对人才培养,我们可以推出‘非遗传承人才计划’,和艺术院校合作开设非遗技艺专业,提供奖学金和实习机会,让学生在学校就能接触到实际项目;同时,我们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拍摄非遗技艺的短视频,用有趣的方式吸引年轻人的关注,让他们了解非遗的魅力。”
这个方案得到了所有人的支持。顾星晚立刻联系了苏州当地的政府部门,政府对“非遗原材料种植基地”的计划非常重视,很快协调了500亩土地,用于桑园种植。柳玉茹和蚕农签订了合作协议,邀请农业专家为蚕农提供技术指导,保证桑蚕丝的品质;同时,顾星晚联系了纺织科研机构,共同研发新型缂丝面料,经过多次试验,终于成功研发出一种以桑蚕丝为基础,加入少量环保纤维的混合面料,既保留了缂丝的细腻质感,又提高了面料的韧性,还降低了成本。
针对人才培养难题,方承宇和南京的几所艺术院校达成了合作,开设了云锦技艺专业,首批招收了30名学生,由工坊的老艺人亲自授课,顾星晚的工作室则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让他们参与实际的设计项目,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进入工坊或工作室工作。林芷琪则带领团队,拍摄了一系列非遗技艺的短视频,视频里,老艺人用缂丝技法织出动漫角色,用云锦面料制作潮流背包,用刺绣技法绣出网红图案,这些有趣的内容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迅速走红,#原来非遗这么好玩# #非遗技艺的隐藏技能# 等话题登上热搜,吸引了大量年轻人的关注。
一位叫小宇的95后,在刷到林芷琪团队拍摄的云锦短视频后,被云锦“妆花”技法的神奇所吸引,主动报名了方承宇工坊的学徒班。“以前觉得非遗都是老古董,没想到还能这么潮,”小宇说,“现在我每天跟着老艺人学习云锦织造,虽然很辛苦,但看到自己织出的面料被做成漂亮的衣服,就觉得特别有成就感。”
在新媒体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非遗技艺,方承宇的工坊收到了上百份学徒申请,柳玉茹的缂丝工坊也迎来了不少年轻学徒。为了让年轻人更好地融入,老艺人们也开始尝试创新,柳玉茹教学徒用缂丝技法绣手机壳、钱包等小物件,方承宇则让学徒参与云锦面料的设计,融入更多年轻元素。
与此同时,“非遗原材料种植基地”也取得了成效。首批桑园收获的桑蚕丝品质优良,不仅满足了柳玉茹工坊的需求,还供应给了其他缂丝和刺绣工坊,解决了原材料短缺的问题。新型缂丝面料也投入了使用,受到了市场的欢迎,不少品牌都来订购这种新型面料,用于制作服装和配饰。
解决了原材料和人才的难题后,“经纬共生”系列的巡展继续推进。这一次,巡展中特意增加了“非遗传承”展区,展示了“非遗原材料种植基地”的实景照片、年轻学徒的学习过程、新型面料的研发成果,让全球观众了解到中国非遗传承背后的努力。
在伦敦巡展上,一位英国观众在看完“非遗传承”展区后,感慨道:“以前只觉得中国非遗很美,现在才知道,为了保护这些技艺,他们付出了这么多。这种坚守与创新,值得所有人尊重。”
巡展结束后,“非遗原材料种植基地”的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推广,更多的非遗技艺开始建立自己的原材料供应渠道;“非遗传承人才计划”也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年轻传承人,他们带着新鲜的创意和饱满的热情,加入到非遗传承的队伍中,为非遗技艺注入了新的活力。
柳玉茹的缂丝工坊里,年轻学徒们和老艺人一起,织出了更多精美的缂丝作品,不仅有传统的屏风、扇面,还有手机壳、背包等现代用品;方承宇的云锦工坊里,年轻学徒们设计的云锦面料,融入了动漫、游戏等元素,受到了年轻人的喜爱,云锦不再只是宫廷服饰的专属,而是走进了更多人的生活。
顾星晚、林芷琪、苏曼卿和各位传承人站在“非遗原材料种植基地”的桑园里,看着一望无际的桑树,枝叶繁茂,生机勃勃。林芷琪笑着说:“原材料有了,人才也有了,非遗传承的道路,终于越来越宽了。”
苏曼卿点点头,眼里满是欣慰:“非遗传承,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只要我们坚守初心,主动创新,团结一心,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顾星晚望着远方,心中充满了希望:“未来,我们还要继续努力,让更多的非遗技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非遗、热爱非遗、传承非遗,让中国的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永远流传下去。”
桑园里的微风吹过,带来了桑叶的清香,也带来了非遗传承的希望。这场跨越国界、跨越技艺的非遗创新之旅,在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后,正朝着更广阔的未来前进,书写着生生不息的传承篇章。
“非遗+科技”联名系列的研发启动会在上海的Nebula中国区总部召开,马西莫带着他的技术团队专程飞来,与顾星晚、林芷琪等人围坐一堂。会议桌中央,摆放着“经纬共生”系列的经典作品与各类科技面料样品,一边是缂丝的细腻、云锦的华贵,一边是智能温控面料、感光纤维、3d打印辅料,传统与科技的碰撞在此刻具象化。
“我们的目标,是让非遗技艺拥有现代科技的‘骨架’,让科技面料承载传统的‘灵魂’。”马西莫的眼神里满是期待,“现在的年轻人既追求文化内涵,又注重实用体验。比如这件智能温控面料,能根据环境温度调节保暖性,若能与云锦结合,就能解决传统礼服穿着不便的问题;还有这种感光纤维,在不同光线下会呈现不同颜色,搭配缂丝的通经断纬技法,一定会带来惊艳的视觉效果。”
顾星晚深表认同:“科技不是要取代传统,而是要为非遗赋能。比如我们可以用3d打印技术制作刺绣的辅助模具,让复杂的针法更容易掌握;用数字化手段记录非遗纹样,建立数据库,方便设计师随时调用和创新。”她顿了顿,看向苏曼卿,“曼卿老师,您觉得哪些非遗技艺最适合与科技结合?”
苏曼卿沉吟片刻:“苏绣的平针绣、蜀绣的晕针、缂丝的通经断纬,这些针法注重线条和色彩的变化,与感光纤维、智能面料的特性很契合;而云锦的妆花技法,需要多种丝线交织,若能与3d打印的提花模具结合,能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又不破坏传统韵味。”
研发工作随即全面展开,团队分成了多个小组,分别负责不同技术与非遗技艺的融合试验。林芷琪与马西莫的技术团队合作,主攻智能温控面料与云锦的结合。起初,他们尝试将智能温控芯片直接缝在云锦面料上,但芯片的硬度与云锦的柔软质感格格不入,穿着极不舒适,而且容易损坏面料。
“不能让科技成为非遗的负担。”林芷琪反复琢磨,“我们应该让科技融入面料本身,而不是附加在上面。”她想到了云锦的“妆花”技法,提议道:“或许我们可以将智能温控纤维与云锦的丝线交织在一起,通过妆花技法织入面料,这样既不影响面料的柔软度,又能实现温控功能。”
技术团队按照这个思路进行试验,将智能温控纤维劈成细丝,与云锦的金线、银线一起织入面料。经过数十次尝试,终于成功织出了第一款智能温控云锦面料——在低温环境下,面料会自动收缩纤维间隙,锁住热量;在高温环境下,纤维间隙会扩张,帮助散热。林芷琪用这款面料制作了一件礼服外套,苏曼卿用苏绣的盘金绣在领口绣出缠枝莲纹,既保留了传统的华贵感,又具备了现代的实用功能。
另一边,柳玉茹与艾米丽合作,尝试将感光纤维与缂丝结合。感光纤维在自然光下是淡蓝色,在灯光下会变成深邃的宝蓝色,柳玉茹想利用这种特性,在缂丝披肩上再现“昼夜交替”的景致。但缂丝的通经断纬技法需要精准控制丝线的长度和排布,感光纤维的韧性与普通桑蚕丝不同,很容易在织造过程中断裂。
艾米丽提议:“我们可以先用普通桑蚕丝织出图案的轮廓,再将感光纤维作为填充丝线,用缂丝的戗色法织入,这样既能减少感光纤维的受力,又能让颜色过渡更自然。”柳玉茹采纳了她的建议,在织“白昼”部分时,用普通桑蚕丝织出云朵和太阳的轮廓,填充淡蓝色的感光纤维;在织“黑夜”部分时,用黑色桑蚕丝织出星空的轮廓,填充宝蓝色的感光纤维。当披肩从自然光下进入灯光下,淡蓝色的云朵渐渐变成宝蓝色的星空,效果惊艳绝伦。
方承宇则与科研机构合作,研发3d打印提花模具。云锦的妆花技法需要艺人手工控制丝线的交织,效率极低,一件复杂的云锦面料往往需要数月才能完成。方承宇希望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出与传统纹样一致的提花模具,安装在织机上,实现半自动化生产。
但试验过程并不顺利,3d打印的模具精度不够,织出的纹样与手工织造的相比,缺乏灵动性。“云锦的魅力在于‘活’,每一针每一线都带着艺人的温度,机器不能完全替代手工。”方承宇的团队里,一位老艺人说道。这句话点醒了方承宇,他调整思路,将3d打印模具用于纹样的基础部分,而核心的细节部分仍由手工完成。这样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保留了手工织造的灵魂。经过多次调试,终于成功研发出半自动化云锦织机,一件原本需要三个月才能完成的云锦面料,现在只需要一个月就能完成,且纹样的精度和灵动性丝毫不减。
在人才培养方面,“非遗传承人才计划”也取得了显着成效。首批30名云锦技艺专业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已经能独立完成简单的云锦面料织造。其中一位叫李然的学生,创新地将动漫纹样融入云锦设计,织出了一款带有龙猫图案的云锦背包,在新媒体平台上走红,吸引了大量年轻消费者的关注。
“非遗不是老古董,它可以很潮,很有趣。”李然在接受采访时说道,“我希望通过自己的设计,让更多年轻人喜欢上云锦,喜欢上中国的传统文化。”他的话引发了很多年轻人的共鸣,越来越多的学生报考非遗技艺专业,非遗传承的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然而,新的问题又随之而来。随着非遗创新作品的热销,市场上出现了大量仿冒品。这些仿冒品用料粗糙,针法拙劣,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影响了非遗创新的口碑。“我们花了数月时间研发的智能温控云锦面料,仿冒品用普通面料加上劣质芯片冒充,不仅没有温控功能,还容易短路起火。”林芷琪气愤地说。
为了解决仿冒问题,顾星晚团队与科技公司合作,研发了“非遗作品溯源系统”。每一件非遗创新作品都配备一个独一无二的芯片,消费者扫描芯片上的二维码,就能查看作品的原材料来源、制作过程、传承人的信息,还能验证作品的真伪。同时,团队还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开展了打击仿冒品的专项行动,查处了多家生产仿冒品的小作坊,维护了市场秩序。
在解决仿冒问题的同时,团队还关注到了环保问题。非遗技艺的原材料大多来自天然纤维,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废水和废料。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顾星晚团队推出了“绿色非遗”计划,与环保企业合作,建立废水处理系统,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进行处理后再排放;同时,将生产废料回收利用,制作成文创产品,如用缂丝废料制作的书签、用云锦废料制作的香囊等,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绿色、可持续,是非遗传承的未来方向。”顾星晚说道,“我们不仅要让非遗技艺活起来,还要让它走得更远,走得更久。”
经过一年的努力,“非遗+科技”联名系列终于完成。该系列包含12件作品,涵盖礼服、外套、配饰等多个品类,每一件作品都融合了至少两种非遗技艺和一种现代科技,既保留了传统的文化内涵,又具备了现代的实用功能和环保理念。
系列发布会定在苏州的非遗文化园,场地被布置成“传统与未来”的主题,一边是古色古香的绣架、织机,一边是高科技的灯光、屏幕。发布会当天,全球时尚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中国。当模特穿着智能温控云锦礼服走过t台,面料在不同温度下呈现出不同的光泽,苏绣的盘金绣领口熠熠生辉;当模特佩戴着感光纤维缂丝披肩登场,披肩在灯光的变换下从淡蓝变成宝蓝,再现“昼夜交替”的景致,现场掌声雷动。
马西莫在发布会上宣布:“‘非遗+科技’联名系列将在全球同步发售,部分利润将用于非遗传承基金,支持原材料种植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计划。同时,我们将开放非遗技艺数据库和科技融合技术,让更多设计师和传承人受益。”
发布会结束后,“非遗+科技”联名系列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新的热潮。消费者们不仅为作品的颜值和功能买单,更为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环保理念点赞。媒体纷纷报道:“中国非遗与科技的完美融合,重新定义了时尚的未来”“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走进生活、引领潮流的先锋”。
在非遗传承的道路上,顾星晚团队从未停下脚步。他们建立的“非遗原材料种植基地”已经扩展到1000亩,不仅供应桑蚕丝,还开始种植用于云锦、蜀绣的其他原材料;“非遗传承人才计划”已经与全国20多所艺术院校达成合作,培养了超过500名年轻传承人;“非遗作品溯源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各类非遗产品,有效遏制了仿冒行为;“绿色非遗”计划也得到了行业内的广泛认可,越来越多的非遗工坊加入进来,共同推动非遗传承的可持续发展。
苏曼卿看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非遗传承,看着非遗技艺在科技的赋能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欣慰地说道:“我这辈子都在和针线打交道,以前总担心这些技艺会在我们这一代消失,现在我放心了。这些年轻人们,用他们的创意和热情,让非遗走进了新时代,走向了世界。”
顾星晚、林芷琪、柳玉茹、方承宇等人站在非遗文化园的门口,看着来来往往的游客和年轻传承人,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他们知道,非遗传承是一场漫长的接力赛,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坚守与创新。而他们,只是这场接力赛中的一棒,未来,还有更多的人会加入进来,用自己的方式,让中国的非遗技艺在岁月的长河中,生生不息,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这场跨越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非遗创新之旅,还在继续。而那些一针一线绣出的文化图腾,那些经纬交织的时代印记,终将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东方与西方的文化桥梁,在全球范围内书写属于中国非遗的辉煌篇章。
“非遗+科技”系列的全球热销,让中国非遗真正从文化符号变成了可触摸、可体验的生活潮流。苏州非遗文化园里,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学习者,年轻的传承人们穿着自己设计的非遗潮服,在绣架与织机间穿梭,老艺人们则戴着智能手环(内置简易健康监测芯片),一边指导学徒,一边通过平板电脑查看新型面料的研发数据,传统与科技的共生图景在此刻愈发鲜活。
这天,顾星晚接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邀请,前往巴黎参加“全球非遗保护与创新论坛”。她带着“非遗+科技”系列的核心作品,与苏曼卿、林芷琪一同前往。论坛上,顾星晚分享了中国非遗从“技艺传承”到“生态共建”的经验——从原材料种植基地到人才培养计划,从科技融合到绿色可持续,这套完整的传承体系让在场的国际代表纷纷赞叹。
“我们曾以为非遗保护就是将技艺封存起来,但中国的实践让我们看到,真正的保护是让非遗活在当下、走向未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处处长在发言中说道,并正式邀请顾星晚团队牵头制定“全球非遗创新传承指南”,将中国经验推广到世界。
论坛结束后,一位来自非洲摩洛哥的非遗传承人穆罕默德找到了顾星晚。他带来了当地传统的羊毛纺织作品,图案繁复、色彩浓郁,却因缺乏创新和市场渠道,面临着与中国非遗曾经相似的困境。“我们的羊毛纺织技艺有上千年历史,但现在年轻人都愿意买机器生产的廉价布料,老艺人们只能勉强维持生计。”穆罕默德的眼神里满是焦急,“我想邀请你们团队去摩洛哥,帮助我们把传统纺织技艺与现代设计、科技结合起来,让它重新焕发生机。”
顾星晚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回国后,她迅速组建了一支跨国帮扶团队,成员包括林芷琪、方承宇、年轻传承人李然,还有来自肯尼亚的卡玛(她对非洲文化更为熟悉)。三个月后,团队抵达摩洛哥的马拉喀什,穆罕默德带着他们参观了当地的纺织工坊——简陋的土屋里,老艺人们坐在传统织机前,用手工纺线编织着羊毛布,染料都是从植物中提取的天然色素,颜色鲜艳却容易褪色。
“我们的核心问题是,传统面料的实用性不足,设计也不符合现代审美。”穆罕默德说道。林芷琪立刻提出了改进方向:“我们可以将摩洛哥传统纺织技艺与中国的云锦妆花技法结合,增加面料的层次感;同时,用中国研发的环保固色技术处理天然染料,解决褪色问题;再融入智能温控纤维,让羊毛面料既能保暖又不闷热,适合更多场景穿着。”
帮扶工作随即展开。方承宇将半自动化云锦织机的技术传授给当地艺人,指导他们改造传统织机,提高生产效率;李然则带着当地年轻艺人,将摩洛哥传统图腾与现代潮流元素结合,设计出一系列背包、外套、围巾等产品;卡玛负责沟通文化差异,确保设计既保留摩洛哥特色,又能被全球市场接受;林芷琪则与当地科研机构合作,推广环保固色技术,让天然染料的颜色更持久。
然而,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远超预期。摩洛哥传统纺织图腾大多与宗教、民俗相关,有着严格的寓意和配色规范,年轻艺人不敢轻易改动;而当地的老艺人则对中国的科技和设计理念心存疑虑,认为“改变就是对传统的亵渎”。
“传承不是墨守成规,而是在坚守核心内涵的基础上适应时代。”苏曼卿通过视频电话给团队打气,“你们可以先从细节入手,比如在传统图腾的基础上简化线条,用更柔和的配色替代过于浓烈的色彩,再慢慢让他们看到改变带来的效果。”
团队调整了策略。李然设计了一款围巾,保留了摩洛哥传统的“生命之树”图腾,但用云锦妆花技法增加了镂空质感,配色选用淡雅的米白与浅蓝,再融入少量感光纤维,在阳光下会呈现出淡淡的金色光泽。当他把样品展示给老艺人们时,原本抵触的老艺人眼神渐渐柔和。“这个图腾还是我们熟悉的样子,但看起来更精致、更时髦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艺人抚摸着围巾,轻声说道。
穆罕默德也帮忙劝说:“老祖宗留下的技艺,是希望我们能靠它生活得更好。现在有了让技艺活下去的机会,我们为什么不试试呢?”在样品的打动和穆罕默德的劝说下,老艺人们终于愿意接受创新。
环保固色技术的推广也遇到了困难。当地艺人习惯了传统的染色方法,对新型固色剂心存顾虑,担心会影响面料的天然质感。林芷琪亲自示范,用新型固色剂处理后的羊毛布,颜色依旧鲜艳,手感也没有变化,而且经过多次洗涤后仍不褪色。“这种固色剂是环保材料,不会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伤害,还能让你们的作品更受市场欢迎。”林芷琪说道。看到实际效果后,当地艺人纷纷开始使用新型固色技术。
经过半年的努力,摩洛哥传统纺织技艺的创新作品终于完成。顾星晚团队帮助穆罕默德搭建了线上销售渠道,将产品推向全球市场。这些融合了中摩非遗技艺、科技元素的产品,很快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智能温控羊毛外套成为了欧洲冬季的热销单品,感光纤维围巾在社交媒体上刷屏,带有摩洛哥图腾的云锦背包更是成为了时尚博主的必备单品。
穆罕默德激动地给顾星晚发来消息:“现在我们的工坊每天都接到大量订单,年轻人们看到传统技艺能赚钱,都纷纷回来学习,老艺人们也重新找回了信心。你们不仅帮助了我们,更让我们看到了非遗传承的希望。”
与此同时,国内的非遗传承也迎来了新的突破。“非遗原材料种植基地”引入了物联网技术,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桑园的温度、湿度、土壤肥力,蚕农可以通过手机App查看数据,精准灌溉、施肥,桑蚕丝的产量和品质都大幅提升;“非遗传承人才计划”开设了线上课程,全球各地的年轻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学习苏绣、云锦、缂丝等技艺,截至目前,线上课程的注册人数已经超过10万人。
林芷琪还发起了“非遗创新挑战赛”,邀请全球年轻设计师围绕非遗技艺进行创作,获胜者的作品将由顾星晚团队协助量产,并在全球发售。首届挑战赛就吸引了来自20多个国家的500多名设计师报名,最终,一款融合了中国苏绣与墨西哥传统刺绣的连衣裙脱颖而出,成为了爆款产品。
苏曼卿的身体越来越硬朗,她每天都会来到非遗文化园,看着年轻传承人们忙碌的身影,脸上总是洋溢着笑容。她还开通了抖音账号,分享自己的刺绣技巧和非遗故事,粉丝数量已经超过500万。“以前我觉得非遗是老年人的事,现在才知道,非遗是所有人的事,尤其是年轻人的事。”苏曼卿在一次直播中说道,“只要年轻人愿意学、愿意创新,非遗就永远不会消失。”
顾星晚站在非遗文化园的观景台上,看着远处的桑园郁郁葱葱,近处的工坊里机器与手工交织,耳边传来年轻传承人们的欢声笑语和织机的哒哒声,心中感慨万千。从林芷琪的一件苗苏合璧礼服,到如今的全球非遗创新生态,这条路走了五年,有质疑、有困难,但更多的是坚持与收获。
“星晚姐,马西莫那边传来消息,‘非遗+科技’第二季系列准备启动,这次他想加入人工智能设计元素,让AI辅助设计师进行非遗纹样的创新。”林芷琪跑过来,脸上满是兴奋。
顾星晚点点头,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人工智能、元宇宙、生物科技……未来还有更多可能。非遗传承没有终点,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让这些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永远传承下去。”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非遗文化园的每一个角落,绣架上的丝线、织机上的经纬、年轻传承人们的笑容,都被染上了温暖的色彩。这场跨越国界、跨越技艺、跨越时代的非遗创新之旅,还在继续书写着新的篇章,而那些承载着文化记忆的一针一线,终将成为人类文明长河中最璀璨的明珠,生生不息,光耀千秋。
《莹火虫下的星光》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亦舒读书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亦舒读书!
喜欢莹火虫下的星光请大家收藏:(m.yishudushu.com)莹火虫下的星光亦舒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