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蝉鸣带着盛夏的热烈,“薇晓职场工作室” 的会议桌上,一份印着英文 logo 的合作协议格外醒目。凌薇薪指着协议上的 “跨国电子集团” 字样,声音里满是期待:“这是咱们接到的第一个跨国企业培训订单!对方在中国有 5 个分公司,需要为 200 + 中外员工做‘跨文化职场沟通’培训,这对咱们来说既是挑战,也是证明实力的机会。”
苏晓捧着协议反复翻看,眼神里藏不住兴奋:“跨国企业啊!我之前在网上查过这家公司,他们对供应商的要求特别高,居然能选中咱们,太不可思议了!”
“主要是咱们之前做的互联网行业培训案例打动了他们。” 李姐笑着补充,“不过跨文化沟通培训咱们没经验,中外员工的职场习惯、沟通方式差异很大,得好好做功课才行。”
小陈立刻接话:“我可以负责收集跨文化沟通的案例,比如‘中西方职场反馈方式的不同’‘邮件沟通的文化差异’,再找一些跨国企业的培训资料参考,肯定能帮上忙。”
林悦也主动提出:“我英语不错,可以负责翻译培训材料,还能帮忙对接外方员工,了解他们的需求。之前在学校做过中外学生交流活动,对跨文化沟通多少有点经验。”
看着团队成员主动分担任务的样子,凌薇薪心里暖暖的。自从上次团队矛盾化解后,大家不仅配合更默契,还多了一份 “共同闯难关” 的凝聚力。
接下来的一个月,工作室全员都投入到跨国培训的筹备中。凌薇薪牵头组建了专项小组,每周召开 3 次会议,细化培训方案:她和李姐负责设计课程框架,结合中外职场文化差异,梳理出 “沟通礼仪”“冲突解决”“协作技巧” 三大模块;苏晓和林悦负责调研需求,分别与中方员工聊 “与外方领导沟通的困惑”,与外方员工谈 “适应中国职场节奏的难点”;小陈则整理了上百个跨文化沟通案例,比如 “中方员工习惯‘委婉提建议’,外方员工更倾向‘直接表达’导致的误解”“不同国家对‘加班’的认知差异引发的矛盾”。
可筹备刚进入关键阶段,难题就来了。林悦在对接外方 hR 时,发现对方对培训内容有不同意见:“外方员工希望多讲‘西方职场效率优先原则’,而中方员工更关注‘人情世故的沟通技巧’,两边需求差距太大,咱们该怎么平衡?”
会议室内,大家陷入了沉默。苏晓皱着眉说:“要是只偏向一方,肯定会有员工不满意;可要是两边都兼顾,课程内容会不会太杂乱?”
李姐沉思片刻,提出建议:“或许咱们可以采用‘案例对比 + 互动演练’的方式。比如讲‘反馈方式’时,先展示中方员工‘先肯定后提建议’的案例,再分享外方员工‘直接指出问题’的例子,然后让中外员工分组讨论‘如何找到中间平衡点’,这样既能体现差异,又能促进互相理解。”
凌薇薪眼前一亮:“这个思路好!咱们还可以设计‘角色扮演’环节,让中方员工模拟‘向外方领导提反对意见’,外方员工模拟‘与中方同事建立职场信任’,通过实战演练加深理解。”
林悦也补充道:“我可以在培训材料里加入‘文化小贴士’,比如‘跟中国同事沟通时,可适当聊些生活话题拉近距离’‘跟外方同事沟通时,尽量明确时间节点和任务分工’,让大家快速掌握实用技巧。”
方案确定后,团队立刻行动。凌薇薪和李姐反复打磨课程细节,调整案例的适配度;苏晓制作了双语版 ppt,将复杂的文化差异转化为直观的对比图表;林悦利用业余时间恶补跨国企业职场文化知识,还特意请教了在外企工作的朋友;小陈则设计了互动演练的场景剧本,确保每个环节都能落地。
培训启动当天,凌薇薪站在跨国企业上海分公司的培训室里,看着台下中外员工混合的面孔,心里既紧张又期待。她开场没有直接讲理论,而是分享了一个真实案例:“三年前,我遇到一个外国客户,因为我在邮件里用了‘或许、可能’等委婉词汇,他以为我对工作没把握,差点取消合作 —— 这就是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跨文化沟通的重要性。”
她的故事瞬间拉近了与学员的距离,台下的中外员工都露出了认同的笑容。在 “案例对比” 环节,当讲到 “中方经理在会议上先夸员工再提改进建议,外方员工误以为‘不需要修改’” 时,中方员工纷纷点头,外方员工则恍然大悟;而在 “角色扮演” 环节,当中方员工试着用 “直接 + 礼貌” 的方式向外方模拟领导提建议,外方员工主动用 “聊天气” 的方式拉近与中方模拟同事的距离时,培训室里响起了阵阵笑声。
培训结束后,外方负责人 peter 握着凌薇薪的手,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这是我参加过最实用的跨文化培训!以前总觉得和中国同事沟通有‘隔阂’,现在终于明白问题在哪里了,谢谢你们!”
中方 hR 经理也补充道:“很多员工反馈‘学到了能立刻用上的技巧’,后续我们还想跟你们合作‘跨文化团队协作’的进阶培训,希望能长期合作。”
送走客户后,林悦激动地抱住苏晓:“我们成功了!刚才有个外方员工还问我要课程资料,说想分享给国外的同事呢!”
苏晓也红了眼眶:“没想到咱们能做好跨国培训,以前总觉得这种大项目离咱们很远,现在才知道,只要一起努力,就没有做不到的事。”
凌薇薪看着大家雀跃的样子,心里满是成就感。她掏出手机,想把这个好消息分享到工作室的群里,却在抬头时,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 —— 门口站着的男人,穿着剪裁得体的西装,正是她曾经在 “996 福报科技” 的同事,后来跳槽去外企的张哥。
“张哥?你怎么在这里?” 凌薇薪惊讶地走过去。
张哥笑着迎上来:“我现在在这家公司做行政主管,听说这次培训是‘薇晓职场工作室’负责,我还不敢相信,没想到真的是你!”
两人找了个咖啡馆坐下,聊起了分别后的经历。张哥说:“离开‘996 福报科技’后,我去了几家公司,最后还是觉得外企的氛围更适合我。不过有时候还是会想起以前在客诉部的日子,那时候你就很有想法,现在果然做出了自己的事业,真为你高兴。”
凌薇薪也感慨道:“那时候要是没有你的照顾,我可能早就撑不下去了。现在工作室能走到这一步,也是靠团队一起努力,还有很多像你这样的老同事、老客户的支持。”
聊着聊着,张哥突然提起:“对了,周凯现在也不在‘996 福报科技’了。他去年从分公司调回总部后,因为反对公司‘强制 996’的新政策,跟领导闹了矛盾,最后辞职去了一家创业公司做运营总监,听说做得还不错。”
凌薇薪愣了一下,心里泛起复杂的情绪。曾经,周凯是她职场路上的 “压力来源”,可现在听到他为了员工权益辞职的消息,又多了一份敬佩:“没想到他会这么做,看来每个人都在成长。”
“是啊,职场就是这样,每个人都在寻找适合自己的路。” 张哥叹了口气,“不过像你们这样,能坚持‘帮助职场人’的初心,还把工作室做得这么好的,真的很少见。现在很多培训公司为了赚钱,把课程做得越来越商业化,根本不管学员能不能学到东西。”
张哥的话让凌薇薪陷入了沉思。最近工作室业务越来越多,她偶尔会想 “要不要扩大规模,多招些人做更多项目”,可现在突然意识到,比起 “规模化”,“让每个学员都能真正受益” 才是工作室的初心。
回到工作室后,凌薇薪召开了一次特殊的会议。她没有谈新业务,而是拿出了那本泛黄的 “职场恋爱吐槽日记”,翻到第一页:“三年前,我在这本日记里写‘希望有一天,能帮更多像我一样的打工人摆脱职场困境’—— 这就是咱们工作室的初心。现在咱们接了很多大项目,可我怕大家忘了,咱们做培训不是为了赚多少钱,而是为了让每个职场人都能在工作中少一点委屈,多一点底气。”
她的话让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苏晓率先开口:“你说得对,我最近总想着‘怎么提升课程转化率’,却忘了跟学员多聊聊‘课程有没有帮到他们’,以后我会多花时间做学员回访,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
李姐也点头:“咱们不能因为项目多就敷衍,每个培训都要做到‘小而精’,让学员真正学到东西,这才是咱们能走到今天的根本。”
林悦、小陈也纷纷表示,会在后续工作中更关注学员反馈,不追求 “数量”,只保证 “质量”。
八月中旬,跨国企业的第二阶段培训启动。这一次,工作室不仅优化了课程内容,还增加了 “一对一课后答疑” 环节。凌薇薪亲自对接有困惑的学员,其中有个外方员工说:“以前我总觉得中国同事‘不直接’,现在才明白,这是他们表达尊重的方式,谢谢你帮我解开了这个心结。”
还有个中方员工反馈:“跟外方领导沟通时,我以前总怕‘直接提意见会让他不高兴’,现在用了你教的‘先讲事实,再提建议’的方法,他不仅接受了我的意见,还夸我‘专业’,太感谢了!”
看着学员们的反馈,凌薇薪心里满是感动。她再次翻开 “职场恋爱吐槽日记”,写下:“2026 年 8 月,工作室完成了第一个跨国培训项目,也重新找回了‘初心’。以前总觉得‘做大做强’才是成功,现在才明白,能让每个学员都感受到‘被理解、被帮助’,才是咱们最该坚持的事。未来的路还很长,或许会遇到更多挑战,但只要初心如炬,就一定能走得稳、走得远。”
九月初,凌薇薪收到了一个意外的快递 —— 是周凯寄来的一本书,扉页上写着:“恭喜你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以前对你的苛责,现在想来很抱歉。你的工作室做得很好,希望有一天,咱们能有机会合作,一起为打工人做些实事。”
凌薇薪握着书,心里百感交集。她想起曾经在 “996 福报科技” 的委屈、挣扎,想起辞职创业时的忐忑、坚定,想起团队一起克服的一个又一个困难 —— 原来所有的经历,都是成长的礼物。
窗外的阳光透过玻璃,洒在工作室的每个角落。苏晓、李姐、小陈、林悦正在热烈地讨论下一个培训项目,笑声、讨论声交织在一起,充满了生机与希望。凌薇薪知道,工作室的故事还在继续,而属于她们的 “职场理想”,正像这秋日的阳光,温暖而坚定地照亮着前路。
喜欢渣男总裁别虐我请大家收藏:(m.yishudushu.com)渣男总裁别虐我亦舒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