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专家的帮助
秋意渐浓,基金会的庭院里落满了金黄的银杏叶,踩上去沙沙作响。苏念坐在古籍修复室的窗前,指尖轻轻拂过那本残破的线装古籍,眉头拧成了一个深深的川字。窗外的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在泛黄的纸页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那些模糊不清的文字如同蒙着一层厚重的迷雾,任凭她尝试了多种现代修复技法,始终无法让其清晰显现。
这本古籍是上个月从南方一座老宅中征集而来的,据考证成书于清代中期,记录了当地民间工艺的传承技法,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但由于长期受潮、虫蛀,书页边缘残缺破损,部分字迹晕染模糊,尤其是中间几页关键内容,几乎成了一片模糊的墨团。苏念已经在这上面耗费了近三周的时间,从除尘、脱酸到加固,每一步都小心翼翼,可最核心的字迹还原问题,却始终没有进展。
“还是不行吗?”沈亦臻的声音从门口传来,他手里端着一杯温热的菊花茶,轻轻放在苏念手边的案几上。
苏念抬起头,眼底带着一丝疲惫,却依旧难掩对古籍的珍视:“嗯,现代的数码还原技术试过了,化学试剂也不敢轻易用,怕损伤原本就脆弱的纸纤维。这些字迹是用传统松烟墨书写的,受潮后墨色渗透,和纸张纤维紧紧粘在了一起,强行处理只会让情况更糟。”
她拿起放大镜,对准其中一页模糊的字迹:“你看这里,原本应该是记载纺织技法的关键步骤,现在只剩下断断续续的笔画,根本无法辨认。如果不能把这些文字还原,这本古籍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沈亦臻顺着放大镜的方向看去,只见泛黄的纸页上,墨色如同被雨水冲刷过一般,晕开成一片片深浅不一的灰色,那些曾经工整的小楷,如今只剩下模糊的轮廓。他沉默片刻,沉声道:“我来想办法。”
苏念有些意外地看向他:“你有头绪?”
“不算头绪,但或许能找到人帮忙。”沈亦臻的目光落在古籍上,语气笃定,“我想起一位退休的古籍修复专家,姓陈,名叫陈景行,以前是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部的主任,专攻明清古籍的修复,尤其擅长传统修复技法。我父亲当年做文物保护项目时,和他有过交情,或许他能有办法。”
苏念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像是在黑暗中看到了一束光:“真的吗?那太好了!只是……陈老已经退休了,会不会不愿意轻易出山?”
“古籍修复是他一辈子的心血,我想,他不会眼睁睁看着这么有价值的文献被埋没。”沈亦臻拿出手机,翻找出一个尘封已久的号码,“我先联系试试,态度诚恳些,应该没问题。”
他走到窗边拨通了电话,语气恭敬而恳切,将古籍的情况、基金会的初衷以及目前遇到的困境一一说明。电话那头沉默了许久,随后传来一个苍老却中气十足的声音,带着一丝审慎,也藏着对古籍的关切。
挂了电话,沈亦臻转过身,脸上带着笑意:“成了。陈老说后天过来看看,他说‘真正的古籍修复,既要懂纸,也要懂墨,更要懂古人的心’,听他的语气,似乎对这本古籍很感兴趣。”
苏念长舒了一口气,连日来的焦虑仿佛消散了大半。她小心翼翼地将古籍放进特制的锦盒里,动作轻柔得像是在呵护一件稀世珍宝:“太好了,有陈老指导,肯定能找到办法。我这就把修复室再整理一下,准备好需要的工具和材料,不能让陈老觉得我们不够专业。”
接下来的两天,苏念几乎泡在了修复室里。她将修复台上的工具一一擦拭干净,从镊子、毛笔到喷壶、宣纸,分门别类摆放整齐;又按照沈亦臻提供的信息,准备了传统的楮皮纸、桑皮纸,还有研磨好的松烟墨、朱砂,甚至特意托人从乡下买来最纯正的糯米浆——这些都是传统古籍修复可能用到的材料。她还把之前做的修复记录整理成册,详细标注了每一步的操作和遇到的问题,方便陈老查看。
沈亦臻也没闲着,他亲自开车去城郊的老街区,找到了陈老居住的四合院。提前打扫了客房,准备了适合老年人的饮食,又详细规划了从四合院到基金会的路线,确保陈老往返方便。他知道,像陈景行这样的老专家,最看重的是诚意,细节上的周到远比物质上的堆砌更能打动人。
约定的那天清晨,天刚蒙蒙亮,苏念就已经守在了基金会门口。秋露微凉,她裹了件薄外套,目光不时望向路口,心里既期待又紧张。沈亦臻陪着她,看她一副坐立不安的样子,忍不住安慰道:“别着急,陈老一向守时,应该快到了。”
话音刚落,一辆黑色的轿车缓缓驶来,停在了基金会门口。车门打开,首先下来的是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头发花白却梳得一丝不苟,穿着一件藏青色的中山装,领口袖口平整干净,手里提着一个古朴的木箱,眼神清亮,透着一股学者特有的严谨与温和。
“您就是陈老吧?我是沈亦臻,专程来接您的。”沈亦臻快步上前,恭敬地伸出手。
陈景行握住他的手,轻轻点头:“小沈,久仰了。你父亲当年为文物保护做了不少实事,我还记得他。”他的目光转向一旁的苏念,脸上露出一丝温和的笑意,“这位就是负责修复古籍的苏小姐?”
“陈老您好,我是苏念,非常感谢您能来指导我们。”苏念连忙上前问好,语气中满是敬意。
“不用客气,古籍是国家的瑰宝,能为它们尽一份力,是我的荣幸。”陈景行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让人信服的力量。他提着木箱,跟着沈亦臻和苏念走进基金会,目光不自觉地落在走廊两侧陈列的古籍复制品上,眼神中带着审视与欣慰。
来到修复室,陈景行先是环顾了一圈,看到整齐摆放的工具和材料,眼底露出一丝赞许:“不错,准备得很周全,看来你们是真正用心了。”
苏念连忙将整理好的修复记录递过去:“陈老,这是我们之前的修复过程,您先看看,我们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字迹模糊,无法还原。”
陈景行接过记录册,戴上老花镜,一页一页仔细翻看,时而点头,时而皱眉。他看得很慢,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偶尔会停下来问苏念几个关于操作步骤的问题,苏念都一一详细作答。
半个多小时后,陈景行放下记录册,看向苏念:“你们的现代修复技法用得很规范,除尘、脱酸、加固这些步骤都没什么问题,看得出来你基本功很扎实。但问题也在这里,现代技法讲究的是‘修旧如旧’的外在形态,却忽略了传统纸张和墨色的特性。”
他示意苏念把那本古籍拿出来,苏念连忙从锦盒中取出,小心翼翼地放在铺着宣纸的修复台上。陈景行伸出手指,轻轻拂过纸页,动作轻柔得仿佛在抚摸婴儿的肌肤。他闭上眼睛,似乎在感受纸张的质地,片刻后才睁开眼:“这是典型的清代楮皮纸,纤维粗疏,吸水性强,松烟墨入水即溶,当年的抄写者应该是在潮湿的环境下书写的,所以墨色才会渗透得这么严重。”
他拿起放大镜,仔细观察着模糊的字迹,眉头微蹙:“你们用数码还原技术,是想通过光影对比突出字迹,但这种方法只能还原表面的痕迹,无法深入纸纤维内部;化学试剂更是碰不得,楮皮纸本身就脆弱,再经化学物质侵蚀,只会加速老化。”
苏念听得十分认真,连忙拿出笔记本记录:“那陈老,这种情况应该用什么方法修复呢?”
陈景行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打开了自己带来的古朴木箱。木箱里铺着红色的绒布,整齐摆放着各种小巧的工具:几支不同型号的狼毫小楷笔、一把磨得锃亮的牛角小刀、几块颜色深浅不一的天然矿石,还有一个小小的陶制砚台和一个装着淡黄色液体的瓷瓶。
“古籍修复,说到底是与时间对话,与古人对话,既要尊重历史,也要顺应材料的本性。”陈景行拿出一块赭石色的矿石,放在手中摩挲着,“对付这种墨色渗透的问题,现代技法行不通,得用老祖宗传下来的‘染纸修复法’。”
“染纸修复法?”苏念愣住了,她在专业书籍上看到过相关记载,但从未实际操作过,“我记得这种方法很古老,而且对技法要求很高,稍有不慎就会对古籍造成二次损伤。”
“没错,所以现在很少有人用了。”陈景行点点头,语气中带着一丝惋惜,“但这种方法最适合修复这类因墨色渗透导致字迹模糊的古籍。它的原理不是强行剥离渗透的墨色,而是通过特定的染料,让纸张本身的颜色发生细微变化,形成色差,从而让原本模糊的字迹显现出来。”
他将赭石色矿石放在砚台上,加入少量清水,用一块小小的青石慢慢研磨起来。随着研磨的动作,清水渐渐变成了淡淡的赭石色,散发出一股天然矿石的清香。
“这种染料是用天然赭石、朱砂、靛蓝等矿石或植物制成的,无毒无害,不会损伤纸纤维。”陈景行一边研磨,一边讲解,“不同的纸张、不同的墨色,需要搭配不同颜色、不同浓度的染料。像这本古籍,纸张是淡黄色,墨色是松烟黑,就适合用这种淡赭石色的染料,既能形成清晰的色差,又不会破坏古籍原本的风貌。”
苏念聚精会神地看着,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她发现陈老研磨的动作十分讲究,力度均匀,速度缓慢,磨出来的染料细腻无渣,如同上好的墨汁一般。
“染料磨好后,不能直接使用,还要进行调兑。”陈景行从瓷瓶中倒出少量淡黄色液体,加入染料中,轻轻搅拌均匀,“这是用糯米浆和茯苓汁调制的固色剂,既能让染料更好地附着在纸页上,又能起到加固纸纤维的作用。比例一定要掌握好,固色剂多了,纸页会变硬发脆;少了,染料容易脱落,达不到修复效果。”
他用一支最细的狼毫笔蘸了一点调好的染料,在一张备用的楮皮纸上轻轻涂抹了一下,然后放在阳光下晾干。片刻后,那张备用纸变成了淡淡的赭石色,质地依旧柔软,没有任何发硬的迹象。
“你看,这样的浓度就刚好。”陈景行指着晾干的备用纸,“接下来就是最关键的一步——染色。染色不能用刷子,只能用这种细狼毫笔,顺着纸纤维的方向,轻轻点染,不能来回涂抹,否则会损伤纸纤维,也会让染料分布不均。”
他示意苏念把古籍翻到字迹最模糊的那一页,然后拿起笔,蘸了适量的染料,手腕微微抬起,笔尖轻轻落在纸页边缘。苏念屏住呼吸,看着陈老的动作:他的手指稳如磐石,笔尖在纸页上轻轻移动,如同蝴蝶点水般轻柔,每一次点染都恰到好处,染料顺着纸纤维慢慢扩散,却始终没有超出预想的范围。
随着染色的进行,原本模糊的字迹渐渐有了轮廓。那些渗透在纸纤维中的墨色,在淡赭石色的衬托下,慢慢显现出深浅差异,原本晕染的墨团,渐渐分离出清晰的笔画,虽然依旧有些淡,却已经能够辨认出大致的字形。
“太神奇了!”苏念忍不住低呼出声,眼中满是惊叹。她研究了这么久都没能解决的问题,在陈老的笔下,竟然就这样迎刃而解。
陈景行没有停下手中的动作,一边染色,一边讲解:“染色的时候,要时刻注意观察字迹的显现情况,染料的用量要根据字迹的模糊程度调整。字迹越模糊,染料可以稍多一点,但一定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
他染完半页纸后,将笔递给苏念:“来,你试试。记住,手腕要稳,力度要轻,顺着纸纤维的方向,慢慢点染。”
苏念接过笔,手心微微有些出汗。她深吸一口气,学着陈老的样子,蘸了少量染料,小心翼翼地落在纸页上。可刚一落笔,她就发现自己的手有些发抖,染料扩散的范围比预想的要大,差点覆盖住旁边的字迹。
“别急,沉下心来。”陈景行在一旁轻声指导,“想象自己是在书写,而不是染色,笔尖要像有眼睛一样,准确控制染料的扩散。”
苏念点点头,闭上眼睛平复了一下心情。再次睁开眼时,她的目光变得专注而坚定。她屏住呼吸,手腕微微用力稳住,笔尖轻轻落下,这一次,染料的扩散范围控制得好了很多。
可就在她准备继续点染时,突然发现一处字迹旁边有一个细小的破洞,如果染料渗进去,可能会影响周围的文字。她顿时有些不知所措,停住了手中的动作。
“遇到破洞,要先用水笔将破洞周围的纸纤维轻轻抚平,然后用极细的笔蘸取少量染料,沿着破洞边缘点染,避开破洞本身。”陈景行手把手地指导她,“古籍修复就像医生治病,要因地制宜,灵活应变,不能死守着一种方法。”
苏念按照陈老的指导,小心翼翼地处理着破洞周围的区域。虽然过程中还是有些生疏,偶尔会出现染料不均的情况,但在陈老的及时纠正下,渐渐找到了感觉。她越做越投入,完全沉浸在染色的过程中,窗外的喧嚣、时间的流逝,似乎都与她无关,眼中只剩下那渐渐清晰的字迹和手中的毛笔。
沈亦臻一直站在旁边,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他看着陈景行耐心指导的样子,看着苏念专注投入的神情,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基金会能请到陈老这样的专家,是莫大的幸运;而苏念对古籍修复的这份热爱与执着,更是基金会最宝贵的财富。
不知不觉间,半天时间过去了。苏念已经成功染完了两页纸,原本模糊不清的字迹,如今已经能够清晰辨认。她放下笔,看着自己的成果,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疲惫的眼底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陈老,您看,这样可以吗?”苏念有些忐忑地问道。
陈景行拿起古籍,仔细检查着染过的页面,不时点头:“不错,第一次能做到这个程度,已经很难得了。你看这里,笔画的衔接处染得很自然,没有出现明显的色差;还有这个破洞周围,处理得也很得当,没有影响到旁边的字迹。”
他指着其中一处:“就是这里,染料稍微多了一点,导致字迹边缘有些发暗,下次可以再减少一点用量。总体来说,进步很快,说明你很有悟性。”
得到陈老的肯定,苏念更加有信心了:“谢谢陈老!我接下来会注意的。”
“染色之后,还有最后一步——固色晾干。”陈景行说道,“不能直接放在阳光下暴晒,那样会让纸页变形、发脆,要放在通风阴凉的地方自然晾干,最好是用竹帘托着,保持纸页的平整。晾干后,再用软毛刷轻轻扫去表面多余的染料粉末,字迹就会更加清晰。”
苏念按照陈老的要求,将染好的书页轻轻放在铺着宣纸的竹帘上,然后搬到通风良好的阴凉处。看着书页在微风中慢慢舒展,那些渐渐清晰的文字仿佛在诉说着百年前的故事,苏念的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接下来的几天,陈景行一直留在基金会指导苏念。他不仅教苏念“染纸修复法”的技巧,还分享了很多古籍修复的经验和心得。他告诉苏念,古籍修复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需要耐心、细心和爱心,每一本古籍都有自己的生命,修复者的责任就是延长它的生命,让它承载的历史文化得以传承。
他还从木箱里拿出几本自己珍藏的修复笔记,里面详细记录了他几十年修复古籍的案例,包括不同朝代纸张的特性、各种破损情况的处理方法、传统染料的制作工艺等,都是千金难买的宝贵经验。苏念如获至宝,每天晚上都会熬夜研读,结合自己的实际操作,不断总结改进。
在陈老的指导下,苏念的技艺进步神速。她不仅熟练掌握了“染纸修复法”,还学会了根据不同的纸张和墨色调整染料的配方和浓度。遇到复杂的破损情况,她也能沉着应对,灵活运用学到的技巧。
五天后,当苏念将最后一页古籍染完、晾干,小心翼翼地将所有书页整理好,重新装订成册时,整个修复室里都弥漫着一种喜悦的氛围。沈亦臻和陈景行站在一旁,看着苏念手中这本焕然一新的古籍,眼中都露出了赞许的目光。
苏念轻轻翻开古籍,阳光透过窗户洒在纸页上,那些曾经模糊不清的文字,如今清晰地呈现在眼前。工整的小楷,笔锋遒劲,每一个字都清晰可辨,记载的民间工艺技法详细而具体,从原料的选取、工具的制作到工艺流程,都描述得十分详尽。
“成功了!真的成功了!”苏念的声音带着一丝哽咽,连日来的辛苦与焦虑,在这一刻都化作了满满的成就感。她小心翼翼地抚摸着纸页,仿佛在抚摸一件稀世珍宝。
陈景行拿起古籍,仔细翻阅着,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好啊,好啊!修复得非常完美,不仅了文字的清晰,更守住了古籍原有的风骨。你看这纸页的光泽、墨色的层次,没有一丝刻意修复的痕迹,仿佛它从未经受过岁月的侵蚀,依旧是百年前刚抄写完成时的模样。”
他指尖停在其中一页记载“云锦晕染法”的文字上,眼神里满是感慨:“这种技法在清末就已近乎失传,没想到能在这本古籍里见到完整记载。当年我修复过一本类似的工艺杂记,可惜关键步骤残缺,如今总算能补上这处遗憾了。”
沈亦臻走上前,看着那些清晰可辨的文字,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陈老,多亏了您。如果不是您带来的‘染纸修复法’,这本珍贵的古籍恐怕就要一直蒙尘了。”
“我不过是尽了绵薄之力。”陈景行摆摆手,目光转向苏念,语气中带着期许,“真正的功劳是苏小姐的。古籍修复从来不是单方面的传授,更需要传承人有足够的耐心、敬畏心和悟性。你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熟练掌握‘染纸修复法’,还能灵活应对各种突发状况,这份天赋和努力,很难得。”
苏念脸颊微红,连忙说道:“都是您指导得好。如果不是您手把手教我调兑染料、控制笔力,还有那些珍贵的修复笔记,我根本不可能这么快掌握要领。”
她想起这几天的点点滴滴,陈老不仅教她技法,还会给她讲古籍背后的故事。比如讲到清代楮皮纸的制作工艺时,会说起当年在皖南山区考察时,见到老纸匠如何遵循古法,经泡、蒸、捣、抄等数十道工序造纸;讲到松烟墨的特性时,又会提及古代文人对墨的讲究,“松烟墨坚而黑,光而不浮”,所以书写的字迹才能历经百年仍有风骨。这些故事让苏念对古籍修复有了更深的理解——修复的不仅是纸页和文字,更是背后承载的历史与文化。
陈景行轻轻合上古籍,放在铺着锦缎的案几上,语气郑重:“这本古籍现在可以说是‘重获新生’了。接下来你们可以做两件事:一是尽快将文字整理归档,做成数字版本,方便研究和传播;二是给古籍定制一个樟木书盒,樟木防虫防潮,能更好地保护它。”
“我们已经联系了专业的数字化团队,等您确认修复完成,就可以开始工作了。”沈亦臻点头说道,“樟木书盒也已经在定制了,选用的是上好的老樟木,按照古籍的尺寸专门打造。”
陈景行满意地点点头:“考虑得很周全。古籍修复不是终点,而是传承的起点。让这些沉睡的文字重新说话,让古老的技艺得以延续,这才是我们做这件事的意义。”
说话间,基金会的工作人员端来了刚泡好的茶,茶香袅袅,与修复室里淡淡的墨香、矿石香交织在一起,格外清雅。陈景行抿了一口茶,看着窗外飘落的银杏叶,忽然说道:“其实‘染纸修复法’还有一个不传之秘,我本来打算带到棺材里去,但现在看到你,我觉得可以托付给你了。”
苏念一愣,连忙坐直了身体,眼神中满是郑重:“陈老,您请说。”
陈景行从木箱里拿出一个小小的锦囊,打开后里面是一小撮淡绿色的粉末,散发着淡淡的草木清香。“这是‘醒墨草’的粉末,”他缓缓说道,“醒墨草是一种生长在深山老林里的草本植物,每年只有秋季霜降后才能采摘,晒干研磨后,加入染料中,不仅能让墨色更鲜明,还能起到防虫、抗氧化的作用,让修复后的字迹保存更久。”
他将锦囊递给苏念,眼神诚恳:“以前这方子我只传给过一个徒弟,可惜他后来转行做了别的。现在你既然继承了‘染纸修复法’,这个方子也该交给你。记住,醒墨草采摘不易,使用时一定要节俭,每一份天然的馈赠都值得珍惜。”
苏念双手接过锦囊,感觉手中的分量沉甸甸的。这不仅是一份配方,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与传承。她郑重地鞠躬:“陈老,谢谢您!我一定会好好珍藏,用心传承,不辜负您的期望。”
“好,好。”陈景行连连点头,眼中满是欣慰,“看到你们年轻人这么有干劲、有担当,我就放心了。古籍修复这条路很苦、很枯燥,需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但每当看到一本本残破的古籍在自己手中重获新生,那种成就感,是任何东西都替代不了的。”
沈亦臻看着眼前这一幕,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陈老带来的不仅是修复古籍的技法,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对工匠精神的坚守。这种精神,正是现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所需要的。
当天下午,陈景行要告辞返回四合院。沈亦臻和苏念执意要送他回去,陈老推辞不过,只好应允。车子行驶在铺满银杏叶的小路上,陈景行看着窗外的风景,忽然说道:“以后基金会如果再遇到古籍修复的难题,随时可以给我打电话。我虽然退休了,但只要身体允许,能为这些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尽一份力,我心里高兴。”
“您放心,以后肯定少不了要麻烦您。”苏念笑着说道,“等这本古籍的数字化工作完成,我们一定第一时间给您送一份副本过去。”
“好,好。”陈景行笑着点头,眼中满是期待。
送到四合院门口,陈老下车前,忽然又想起了什么,转身对苏念说道:“对了,下周在市博物馆有一个古籍修复成果展,里面有不少明清时期的珍贵古籍和修复案例,你有空可以去看看,或许能学到一些新东西。”
“谢谢陈老提醒,我一定去!”苏念连忙答应下来。
陈景行挥挥手,转身走进了四合院。看着老人略显佝偻却依旧挺拔的背影,苏念心中充满了敬意。
回到基金会,苏念迫不及待地将“醒墨草”的粉末小心翼翼地倒入一点染料中,按照陈老的嘱咐调好比例,在一张备用的楮皮纸上试了试。果然,染色后的字迹比之前更加鲜明,墨色的层次感也更丰富,而且纸张摸起来依旧柔软顺滑,没有任何不适的感觉。
沈亦臻看着她专注的样子,笑着说道:“现在满意了?”
苏念抬起头,脸上满是笑容:“嗯!太满意了。真的多亏了你,能请到陈老这么好的专家。”
“是你自己足够优秀,才能得到陈老的认可和真传。”沈亦臻看着她,眼神温柔,“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
接下来的几天,苏念全身心投入到古籍文字的整理工作中。她一边对照着修复好的古籍,一边录入文字,遇到不懂的地方,就查阅资料或者给陈老打电话请教。陈老每次都耐心解答,还会补充一些相关的历史背景和工艺知识,让苏念对古籍的理解更加深刻。
数字化团队也很快完成了古籍的扫描和数字化处理。当高清的数字版本呈现在电脑屏幕上时,那些清晰的文字、精美的版式,让所有人都赞叹不已。苏念将数字版本拷贝下来,专程送到了陈景行手中。
陈老看着电脑屏幕上的古籍影像,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做得很好,清晰度很高,完全还原了古籍的原貌。这样一来,更多的人就能看到这些珍贵的工艺技法了。”
一周后,苏念按照陈老的嘱咐,去了市博物馆的古籍修复成果展。展厅里陈列着数十本修复后的古籍,从唐宋时期的孤本到明清时期的善本,每一本都散发着岁月的幽香。苏念一边看,一边认真记录,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向现场的专家请教。
在一个展示“染纸修复法”的展台前,她意外地遇到了陈老。原来陈老也是受邀来参加成果展的嘉宾。两人一起参观,陈老一边走,一边给苏念讲解每本古籍的修复难点和技巧,让苏念受益匪浅。
“你看这本宋代的佛经,”陈老指着一本装帧精美的古籍,“它的破损情况和我们上次修复的那本工艺杂记有些相似,都是墨色渗透导致字迹模糊。不过这本用的是‘朱砂染纸法’,朱砂不仅能形成色差,还能起到辟邪、防虫的作用,是古代修复佛经常用的方法。”
苏念仔细观察着佛经的纸页,果然看到纸张呈现出淡淡的朱红色,上面的字迹清晰鲜明,墨色与朱红色相互映衬,别有一番韵味。“原来‘染纸修复法’还有这么多细分的技法。”她恍然大悟道。
“是啊,古籍修复博大精深,一辈子都学不完。”陈老笑着说道,“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学习、不断积累,把老祖宗留下的技艺传承下去,让更多的古籍得以保存,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
苏念点点头,心中更加坚定了传承古籍修复技艺的决心。她知道,这条路很长,但只要有像陈老这样的前辈指引,有沈亦臻这样的伙伴支持,她就不会孤单,也不会退缩。
回到基金会,苏念将在成果展上学到的知识整理成册,结合陈老传授的“染纸修复法”和“醒墨草”配方,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修复笔记。她打算以后将这些知识分享给更多对古籍修复感兴趣的人,让这门古老的技艺能够发扬光大。
而那本修复好的清代工艺古籍,经过数字化处理后,不仅被基金会收藏,还通过线上平台向公众开放了部分内容。很多研究民间工艺的学者、爱好者都纷纷留言点赞,称赞基金会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有位老艺人看到古籍中记载的“云锦晕染法”后,特意联系基金会,说要根据古籍中的记载,重新复原这项失传已久的工艺。
苏念看着这些留言和反馈,心中充满了成就感。她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基金会还会征集到更多珍贵的古籍,还会遇到更多的修复难题,但她已经有了足够的信心和勇气去面对。因为她知道,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有沈亦臻的支持,有陈老的指导,还有无数热爱传统文化的人在背后默默支持。
秋意更浓,基金会的庭院里,银杏叶落得更厚了。苏念坐在修复室的窗前,手中捧着那本修复好的古籍,阳光透过窗棂洒在纸页上,那些清晰的文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她轻轻抚摸着纸页,仿佛能感受到百年前抄写者的温度,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力量。
她知道,古籍修复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责任,一份使命。她会带着这份责任和使命,在古籍修复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让更多沉睡的古籍重获新生,让古老的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而陈老带来的帮助,不仅修复了一本古籍,更在她心中种下了传承的种子,这颗种子,终将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喜欢目光所及都将是你请大家收藏:(m.yishudushu.com)目光所及都将是你亦舒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