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的灯光冰冷地照在报废的设备上,陈三七默默核算着这次的损失——七十三万八千元。这个数字像一把钝刀,反复割磨着他的内心。第二次大型实验结束了,除了那次意外让自己有了一些突破以外,几乎没有任何可持续的成果。
就在他对着满目疮痍的实验室发呆时,手机响了。是赵宇打来的。
“陈先生,这周末省里有个传统武术交流会,来的都是些老拳师和民间爱好者。我想着您可能会感兴趣,要不要一起来散散心?”
若是往常,陈三七可能会婉拒。但此刻,实验失败的挫败感让他急需换个环境,寻找新的灵感。
“好啊,正好最近需要放松一下。”他强打精神答应下来。
周末清晨,赵宇开车来接他。看到陈三七略显疲惫的神情,赵宇关切地问:“陈先生最近是不是太劳累了?脸色不太好啊。”
陈三七苦笑着摇头:“做了些研究,不太顺利。”他没有详细解释,毕竟“科学修仙”在常人听来太过荒诞。
交流会设在郊区的一个山庄里。到场的大多是中老年人,穿着各式的传统武术服,三三两两地切磋交流。氛围轻松随意,与陈三七想象中严肃的武术比赛大相径庭。
“这些都是真正的爱好者,不为名利,就是喜欢。”赵宇解释道,“虽然功夫层次不高,但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最初,陈三七只是抱着散心的态度旁观。但很快,他发现了不寻常的地方。
一位年近七旬的老者演示太极拳时,动作缓慢柔和,却隐隐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势”。陈三七下意识地运转气感探查,惊讶地发现老者周围的空间似乎发生了微妙的扭曲。
“这是...意到气到?”他喃喃自语。
更让他惊讶的是一个演示形意拳的中年人。那人每出一拳,虽然速度不快,力量也不大,但意念高度集中,仿佛全身的精气神都凝聚在拳头上。
陈三七敏锐地感觉到,在那人出拳的瞬间,周围的气场产生了细微的波动。
“有意思...”他完全沉浸在了观察中。
凭借修炼带来的敏锐感知,他开始注意到许多常人忽略的细节:呼吸与动作的配合,意念的流转,甚至是一些微妙的能量变化。
这些变化虽然微弱,却给了他全新的启发。
赵宇上场演示家传拳法时,陈三七看得格外认真。与其他人不同,赵宇的拳法中带着明显的“气”感,虽然粗糙,却真实存在。
“赵兄,你出拳时,是不是有意将气凝聚在拳锋?”演示结束后,陈三七忍不住问。
赵宇惊讶地看着他:“陈先生真是高人!这确实是我家传拳法的要诀,但普通人根本看不出来。”
交流会中场休息时,陈三七主动与几位老师傅交流。让他惊喜的是,这些民间武者虽然理论水平不高,但对“意”和“气”的运用都有独到的体会。
一位教八卦掌的老师傅说:“练拳不是练形,是练意。意到了,气自然就跟上了。”
一个练通背拳的中年人分享:“发力不是用肌肉,是用意念引导内气,气催形动。”
这些质朴的经验之谈,与《炼气心法》中的理论不谋而合,却提供了不同的视角。
最让陈三七受启发的是一位默默无闻的老者。那老人演示的是一门名为“心意把”的古老拳法,动作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惊人的意念力量。
陈三七闭目感应,发现老人在演练时,整个人的精神高度统一,意念如实质般凝聚。这种状态,与他修炼时追求“意守丹田”的境界何其相似!
“老先生,您练拳时,是不是有一种...特别的专注状态?”陈三七恭敬地问。
老人睁开微闭的双眼,打量着他:“年轻人能看出这个,不简单啊。没错,心意把练的就是一个‘心’字,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
这句话如同闪电般击中了陈三七!他忽然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的研究方向可能有偏差——太过注重“气”而忽略了“意”。
回想《炼气心法》,开篇就强调“意守丹田”“以意领气”,可见“意”才是主导,“气”只是随从。而他的实验却本末倒置,试图通过外部场域直接影响“气”,忽略了“意”的关键作用。
这个领悟让他豁然开朗。也许突破瓶颈的关键不在外部,而在内部——不是如何改变环境,而是如何提升“意”的品质和控制力!
交流会结束后,陈三七迫不及待地返回实验室。他没有立即重启那些复杂的设备,而是开始了一场全新的实验——意念训练实验。
基于交流会上的启发,他设计了一套系统的意念训练方法:
首先是通过冥想提升意念的集中度。他采用了一种科学化的方法:用脑波仪监测脑电波变化,通过生物反馈训练,逐步提升a波和θ波的比例——这两种脑波与深度放松和高度专注的状态相关。
然后是意念的精微化训练。他设计了一系列想象练习:从简单的想象小球在手中旋转,到复杂的想象能量在经络中流动,逐步提升意念的精确度和控制力。
最后是意与气的配合训练。他尝试用不同的意念状态引导气感运转,观察效果差异。
过程远比想象中困难。起初,他很难长时间保持高度专注的状态,意念也经常失控。但坚持一周后,渐渐有了成效。
最明显的改变是,他现在能够更精确地控制气感的流动。以往气感如同涓涓细流,只能大致引导方向;现在却如同灵巧的手指,能够完成精细的操作。
另一个意外收获是,意念训练似乎激活了大脑的某些潜能。他感觉思维更加清晰,创造力也有所提升。
“原来如此...”陈三七若有所悟,“‘意’才是真正的钥匙。”
这个突破虽然没有直接提升气感的总量,却大大提高了气的利用效率。同样的气量,现在能够发挥出之前数倍的效果!
更重要的是,这个发现为他指明了新的研究方向:或许不需要复杂的外部设备,通过强化内在的“意”,就能实现修炼的突破。
深夜,陈三七独自在实验室整理研究成果。白板上写满了新的公式和猜想:
意念强度与气感控制精度的关系:p_c = k·log(I_m)
意念聚焦度与能量效率的关联:η = η_0·exp(-a\/θ)
不同脑波状态对修炼效果的影响:...
这些全新的研究方向让他兴奋不已。与之前耗资巨大的物理实验相比,意念训练几乎零成本,却可能带来更大的突破。
“科学验证修仙的道路,或许应该更多地转向内在探索。”他喃喃自语。
窗外,月色如水。陈三七想起交流会上那些朴实的武者,心中充满感激。正是这些看似普通的民间爱好者,给了他最关键的启发。
科学的道路从来不是孤立的。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的知识,外在的探索与内在的修炼,都应该相互融合,相互启发。
这个认识让他对“科学佐证修仙”的道路更加坚定。下一步,他将重点研究意念与气的相互作用机制,探索内在修炼的科学原理。
而这一切的起点,竟是一次看似普通的武术交流会。
人生的际遇真是奇妙。一次失败的实验,导致了一次散心的邀请,却带来了关键的突破。
陈三七望着窗外的明月,心中充满希望。虽然前路依然漫长,但至少,他找到了新的方向。
而那个古老药碾底座的秘密,也将在新的探索中,慢慢揭开面纱。
喜欢甲辰道启请大家收藏:(m.yishudushu.com)甲辰道启亦舒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