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辅助地震监测合作启动两个月后,市地震局监测中心的大屏幕上,一组组数据正在实时跳动——红色曲线是仪器监测的震动数据,绿色曲线是植物监测的信号曲线,两条曲线高度重合,尤其是在微小震动监测上,植物信号甚至比仪器更灵敏、更及时。
林老师,你们看!技术专家李工指着屏幕,兴奋地说,昨天凌晨3点,城郊发生了一次0.3级微小地震,我们的仪器在3秒后捕捉到信号,而古槐公园的古槐在1秒后就传递了震动信号,麦冬和鸢尾也在2秒内有了反应,植物监测比仪器早了1-2秒!
林小满凑近屏幕,耳边传来古槐们憨厚的(只有林小满能听到):……昨天凌晨的震动,我们感觉到了!地下深处传来的,很轻微,但很清晰,我们立刻传递了信号,希望能帮到你们! 她笑着回应:谢谢你们!你们的信号很及时,帮我们填补了仪器的微小延迟!
张主任点点头,拿出一份详细的成果报告:这两个月,我们共记录到12次微小震动(0.2-0.5级),其中10次植物监测与仪器监测完全吻合,2次植物监测早于仪器1-2秒,而且在老城区监测盲区,植物监测捕捉到了3次仪器未监测到的0.2级微小震动,填补了监测空白!
太厉害了!刘宇推了推眼镜,指着报告中的数据,我们建立的植物信号与震动强度对应模型也验证成功了:深根植物(古槐、梧桐)对0.3级以上震动的识别准确率达95%,浅根植物(麦冬、鸢尾)对0.2级以上震动的识别准确率达90%,完全满足辅助监测的要求!
陈阳补充道:我们还解决了干扰排除的问题,通过对比气象数据(风力、降雨)和周边活动(施工、车辆),建立了干扰信号库,能有效区分地震震动和人为震动,现在植物监测的误报率已经降到5%以下!
林小满心里充满了成就感,这两个月来,她和团队几乎每周都要去三个试点监测区,记录植物状态、校准信号、排除干扰,少年绿植团的孩子们也付出了很多——每个周末,他们都会带着记录板、放大镜,冒着风雨来到监测区,仔细观察植物叶片是否卷曲、枝条是否异常晃动(排除风力影响)、根系是否有反应,再认真记录下来,交给地震局的专家。
孩子们的功劳也很大!李婷举着相机,播放着孩子们监测的视频,他们的观察很细致,比如有一次,古槐的枝条轻微晃动,孩子们发现不是风力导致的,立刻汇报,我们通过仪器验证,确实是一次0.2级微小震动,这是仪器在老城区的盲区没有捕捉到的!
张胖子凑过来说:我也有功劳!我给监测区的植物定制了监测专用营养液,富含钙、钾等元素,能增强植物根系的敏感度,还安装了防风、防雨设施,保证植物能稳定生长,精准感知震动! 他说着拿出一瓶营养液,现在这款营养液已经成了地震局的指定产品,周边城市的监测点都来采购,我这就准备扩大生产!
多肉在包里傲娇地了一声(只有林小满能听到):最主要的还是我的功劳!要不是我指导其他植物怎么精准传递信号,怎么排除干扰,哪能有这么高的准确率?我现在是植物监测首席指导官,地震局都得听我的! 林小满笑着转达:圆滚滚团长说,它对这次的成果很满意,以后会继续指导植物们精准监测,不辜负大家的信任!
成果发布会上,当张主任展示植物监测的成果时,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来自省地震局的专家王教授高度评价:仪器+植物的双重监测模式,是地震监测的创新尝试!植物覆盖范围广、成本低、对微小震动敏感,能有效填补仪器监测盲区,为地震监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值得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
媒体记者们纷纷围过来采访,林小满耐心解答:植物能感知微小震动,核心是它们的根系深入地下,能直接接触土壤,捕捉到震动波的细微变化,再通过叶片状态、枝条晃动、甚至根系的细微反应传递信号,我只是能听懂这些信号而已。
那植物能预测地震吗?有记者提问。
林小满坦诚回应:目前我们的植物监测还处于辅助监测微小震动的阶段,主要是捕捉已经发生的微小地震,填补监测盲区。至于预测地震,我们正在研究植物对地震前兆的感知,比如土壤湿度、气体成分的变化,未来或许能实现更早期的预警,但这需要更长时间的研究和验证。
发布会结束后,植物捕捉0.3级微小震动的新闻再次冲上热搜,播放量突破500万,网友们的留言充满了赞叹和期待:
植物监测太给力了!0.3级的微小震动都能捕捉到,还能填补监测盲区,太牛了!
林老师和地震局的合作太成功了,这才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少年绿植团的孩子们太优秀了,小小年纪就为地震监测做贡献!
张胖子的营养液也立功了,求链接,我想给我家的植物也补补,让它们也能感知震动!
期待早日在全国推广,让植物成为我们身边的地震监测小哨兵
合作成果很快得到了实际应用——在老城区古槐公园周边,因为有了植物监测,地震局成功捕捉到一次仪器未监测到的0.25级微小震动,通过分析震动数据,专家判断是地壳正常活动,没有灾害风险,但这次监测验证了植物监测的实用性,也让周边居民更安心。
以前总担心老城区房子老,万一有地震反应不过来,现在有了植物监测,心里踏实多了!古槐公园附近的居民王大爷笑着说,我每天都去公园散步,看看古槐的状态,要是古槐枝条异常晃动,我就知道可能有震动,虽然微小,但心里有底!
少年绿植团的孩子们也更有干劲了,他们在学校和社区开展植物监测科普宣讲,带着自制的科普小报、模型,给同学们和居民们讲解植物监测的原理、敏感植物的特点、微小震动的危害,还教大家如何观察植物的异常状态。
市第一中学的青禾绿植团还在校园里建立了植物监测科普园,种植了麦冬、鸢尾、紫薇等敏感植物,设置了模拟震动装置,让同学们直观感受植物对震动的反应。高二学生小雨说:通过参与植物监测,我不仅学到了地震监测的知识,还懂得了植物的重要性,它们不仅是绿化植物,更是我们的安全伙伴!
随着合作成果的推广,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咨询植物辅助监测的经验,省地震局也计划在全省10个城市推广仪器+植物的双重监测模式,邀请林小满团队担任技术指导。张胖子的生意也拓展到了全省,他的植物监测套餐(敏感植物幼苗+专用营养液+监测工具+记录模板)供不应求,还成立了专门的配送团队,保证物资及时送达。
林小满团队并没有停下脚步,他们正在开展新的研究:筛选对地震前兆(如土壤气体变化、地温异常)敏感的植物,尝试建立地震前兆与植物信号的对应关系;开发植物监测App,让绿植团的孩子们和志愿者能实时上传植物状态数据,实现数据自动化分析;在更多监测盲区增设植物监测点,扩大监测网络覆盖范围。
我们的目标是让植物监测成为地震监测的重要补充,林小满在团队会议上说,不仅能捕捉微小震动,还能在地震发生前发出早期预警,为人们争取更多逃生时间,减少灾害损失。同时,通过植物监测,让更多人关注植物、爱护植物,推动植物友好理念深入人心。
多肉在包里(只有林小满能听到):还要让我成为全国知名的植物监测明星,走到哪里都有粉丝,还要给我建雕像、立纪念碑! 林小满笑着戳了戳它的叶片:先完成早期预警研究,再给你建雕像!
夜色渐深,市地震监测中心的灯光依旧亮着,林小满和团队成员正在和地震局的专家讨论下一步研究计划,大屏幕上,植物信号和仪器数据还在同步跳动,像城市平稳的。她知道,植物辅助地震监测的初步成果只是一个开始,未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会创造出更多奇迹,让城市更安全、更绿意盎然。
喜欢我靠听懂花草说话称霸全国请大家收藏:(m.yishudushu.com)我靠听懂花草说话称霸全国亦舒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