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目光缓缓扫过殿中众修,直接问道:
“诸位,在场有试古路者,应当不止一二吧?”
话音落下,四处顿时响起一阵轻咳,像是被戳中痛处。
许多人目光闪烁、神情微赧。
古路虽秘,却并非无人知晓;凡对自身天资稍有几分自负的,谁不想窥一窥古修之巅的残影?
那是一条真正通向大道本源的古道,即便迷雾重重、代价惨烈,也无人愿彻底断了念想。
“咳......自然会试,自然会试......只是——太难,太难了。”
一名鹤发老道轻叹,挥袖摆手:
“老道当年耗尽数百年光阴,倾尽一身才情,最终也不过凝出三十余道种。若论当世天资,已算颇为不俗......可在真正的古法修士眼中,连一丝浪花都算不上。”
“这条路太难,”他声音低沉,“难到近乎绝望。非逆天之资、非逆命之骨者,根本无法踏足。”
他说到此处,目光中有苦涩,也有一种刺痛人心的无奈。
三十余道种,意味着三十余座丹田,放在现世足以横扫同辈,却在古修体系中连“门前洒扫”的资格都不够。
众修皆默然。
这条路,到底是何等深邃?
就在沉默之中,那位一直静听的中年修士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稳如钟磬:
“贫道早年遍访诸古遗地,曾机缘之下得见一部古籍——《太古道录》。”
“此书共分三十六卷,记载自太古以来诸道脉修行真义,其中道统交汇,玄理纷呈,乃我所见最全面、最深沉的典籍。”
他顿了顿,像是回忆起书卷上的古老文字:
“前数卷,对修行体系讲述极详,有《御虚篇》《天罡篇》《融天篇》......乃至更高层次的玄篇。”
“其中又尤以《天罡篇》最为浩阔,其中极大篇幅都在论述——道种。”
“天罡境,非单纯境界,而是古修根基所在。凡名传星空、隐迹长河者,无不在此境长驻、磨骨炼魂,打磨至极致,再踏更高之阶。”
中年修士轻吐一口气,将古卷内容缓缓道来:
“那是《太古道录》卷四·天罡篇的原文记载:
夫道种者,修路之基,开天之钥。凡欲循古法、溯源大道者,皆须以道种立命。”
“三十道以内,谓之‘初基’:
聚者易,通则急。此时道种犹若星火点灯,须以数量补不足,以积累补根基。”
“三十至五十,谓之‘形渊’:
气沉如渊,形兆于内。需以自身灵气为笔,以精神为纸,凝象引道,使道形随人而成。”
“五十至六十,谓之‘触源’:
可窥天地本源之一线。需引天灵地气,自铸道基;此阶一息一劫,一步一难,非坚心与大悟不可行之。”
“六十以上,悉为逆流之境:
逆人身极限,逆天道既定。唯以魂炼魂、以道吞道,于万劫中攫取一线生机。”
中年修士抬头,扫视众人:
“四周诸位皆是俊彦,这些境界你们或许耳闻,可真正含义,远比你们想象的艰深。”
他将胸中所知所悟毫无保留,继续开口:
“道种至八十,始可离体外显,谓之——‘道果雏形’。
此时道种已半入秩序,可御以杀伐,可以斩敌身,也可照见天地万物的本质纹路,一丝不差。”
喜欢符咒古族请大家收藏:(m.yishudushu.com)符咒古族亦舒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