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泉村返回隐居山谷的归途之中,发生了一件看似细微寻常,却承载着深远意义、令人回味无穷的事情。
一直静静悬浮于张道长身侧、通体灵光流转不息的那柄龙魂守心尺,在行至半途的一刻,忽然发出了一声极轻微、却清晰透出释然与满足之意的嗡鸣,那声音仿佛自亘古传来,穿越层层时光,轻轻落在人的心湖之上,荡开圈圈涟漪。随后,尺身上原本流淌不息的光华渐渐内敛沉淀,犹如明月隐入云层,又似繁华落尽归于平淡,其色泽也由原先的莹润璀璨转为朴拙温润,远远望去,竟宛若一枚最为普通不过的白玉长尺,静敛光华,再不见半分从前的灵异之象,仿佛它本就该如此沉静、如此平凡。
而后,它缓缓地、仿佛自有意志与方向一般,静静飞向那座沉穆矗立的镇龙碑,最终轻轻覆盖于碑顶之上,光辉尽收,归于寂然,再不动摇,宛如游子终归故里,倦鸟终于还巢。
无论张道长如何以心神默默呼唤、如何以道法细细催动,这把尺始终再无一丝回应,如同沉入了某种永恒的长眠,与那座历经风雨的镇龙碑浑然融为一体,再不区分彼此,仿佛它们从亘古以来便应当是如此相依相伴。
张道长初时心中一惊,以为此尺灵性遭受某种不可逆的损毁,心中顿时涌起一阵难以言喻的怅惘与忧虑。但当他凝神屏息、以道境深入感应,才察觉事实并非如此——那并非消亡,而是一种圆满后的沉静,是一种执念已消、心愿已了的安然。
此时,一道平静而温和的意念自井生处传来,如春风拂过心田:“……道长……请毋须忧虑……龙魂并非消散……而是进入了‘归寂’……”
原来,这龙魂守心尺的器灵,其根本执念便是“守护”。它诞生于前朝宫变乱世之中,自灵识初开便承载着护佑皇室血脉的沉重使命,其后一路跟随井生辗转流离,历尽艰险沧桑,多次救主于危难之间,也见证了数不尽的风云变幻、家国血泪,其忠心耿耿,历劫不改,犹如暗夜中的明灯,始终为井生照亮前路。
如今,天下已定,海内清平,井生虽失却肉身,但其真灵已与镇龙碑这一更为宏大的天地圣物深度融合,从此再无安危之虞,也不再需要它时刻守护在侧、抵御外扰。它所负荷的“守护”执念,终于得以彻底圆满、再无遗憾,如同长河归海,夙愿得偿。
于是,这一缕忠诚至极、痴心不改的器灵,选择了归寂——它将最后的灵性本源,毫无保留地融入镇龙碑的宏大意境之中,从此伴随井生的意念共同长眠。这并非灵性消亡,而是一种心愿已了的终结与升华,如同一位忠心的老仆,见主人终得安所、前程无忧,终于心无牵挂,安然闭目,其情其境,感人至深。
它的灵性,将化作镇龙碑与井生意念的一部分,以另一种无形而恒久的方式继续存在下去,寂静,却未曾远离,如同春雨润物,无声却涵养万物。
张道长豁然明白,心头顿时涌起复杂难言的情绪,有几分伤感与不舍,更多的却是深沉的敬佩与释然。他轻抚那不再发光的玉尺,如同告别一位老友,低声叹道:“痴儿……这一路……实在辛苦你了……如今,就好好安歇吧……”语声虽轻,却满含着无尽的感慨与温情。
井生的意念也在此时传来一丝缅怀与感激的温和波动:“……多谢……你一路相伴……”虽只寥寥数字,却道尽了千年相伴的厚重情义。
自此,镇龙碑的碑顶,多了一道宛如玉尺镶嵌其上的浅浅印痕。在外人眼中,或只当是碑饰花纹,唯有知晓往事的人,才明白其中所蕴含的那一段不离不弃、至死不渝的守护之情,那段跨越生死、超越时光的忠诚与奉献。
伙伴虽逝,精神永在。这一刻宁静的归寂,也正是乱世终结、盛世安宁的一处温暖而深情的注脚,为这段传奇画上了一个圆满而又余韵悠长的句点。
回到隐居山谷之后,生活渐渐恢复往常的朴素与宁静。龙魂守心尺的归寂,使张道长与井生意念愈发珍惜这得来不易的平和岁月,也更加用心经营这片清净之地,仿佛要以这份宁静去铭记过往的轰烈,以这份平淡去延续未来的深远。
一日,附近山村中的一位老塾师慕名前来,诚恳地向张道长请教学问之道。言谈之间,老塾师提及村中孩童读书艰难,家境多贫,无力延请良师,自己又年迈体衰、精力不济,唯恐耽误学生前程,语意中尽是忧虑与无奈,令人闻之动容。
张道长听罢,心念微动。他与井生意念稍作交流,便温声对老塾师说道:“老先生若不嫌弃,贫道愿暂代数日教席,为村中孩童开蒙讲学,您看如何?”言辞恳切,神情温和,仿佛这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早已埋藏心底的愿望。
老塾师喜出望外,连连揖谢,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于是,张道长便每日抽出半日时间,前往山村义塾授课。他讲授的并不限于四书五经,更常将一些朴素的为人道理、山野自然见闻,甚至强身健体的基础功法融入教学之中。其讲学风格深入浅出,言语风趣而生动,深得孩童们喜爱,课堂上常响起阵阵欢声笑语,为这宁静山村增添了无限生机。
有趣的是,他时常将那辆载着镇龙碑的板车稳稳停在学堂窗外。孩子们初时好奇张望,日久天长,也就习以为常,甚至将那沉默的石碑视为课堂的一份子。
他们并不知道,当他们高声诵读、嬉戏玩耍,甚至提出种种天真却充满想象力的问题时,石碑之中,始终有一道温和而宁定的意念,在静静地“注视”着他们,含笑感受着这片纯真而蓬勃的生机,仿佛在无声中守护着这份来之不易的安宁与成长。
井生意念甚至会不时借由张道长之口,在孩子们困惑之时予以巧妙提示;或在讲述山川地理之际,补述一些唯有他能感知的、关于大地韵动与灵脉流转的奥妙细节,使得课堂内容更加丰富而生动。
孩子们只觉这位道长爷爷学识渊博、无所不知,却不知晓,窗外始终还有一位从不言语、却始终相伴的“石碑老师”,在默默参与着他们的成长旅程。
张道长也乐在其中。他发现,与孩童相处、传道授业这样的日子,别有一番踏实和喜悦,对自己的心性修为亦是一种难得的陶冶与回归。而井生的意念,似乎也从这份纯粹的活力与成长之中,获取了某种特殊的滋养与慰藉,灵辉愈显温润澄明,仿佛在这烟火人间找到了新的存在意义。
有时课后黄昏,四野寂静,张道长会独坐碑旁,对着井生娓娓道来当日讲学的趣事,哪个孩子机灵好学、哪个顽皮淘气、哪个又问出了令人发人深省的问题,言语间尽是温情与笑意。
井生意念总是静默地听着,偶尔传来一缕轻柔而愉悦的波动,如风过春水,无声却有情,仿佛在回应着这份平凡却珍贵的陪伴。
守护的意义,从来不仅是平定滔天巨浪、抵御明枪暗箭,也在于这细水长流的陪伴与培育,在寻常烟火中静静护佑生命的成长,于无声处听惊雷,于平淡中见深远。
喜欢天命双星:我的井通阴阳请大家收藏:(m.yishudushu.com)天命双星:我的井通阴阳亦舒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