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党校的大门庄重肃穆,门内是另一番天地。
又一次来到这里,叶辰的心仍然很激动。
参天的古木,红砖绿瓦的建筑,处处透着一种远离尘嚣的宁静与知识的厚重感。
叶辰提着简单的行李,走在通往宿舍楼的林荫道上,深吸了一口清冽的空气,试图将连坞的纷扰暂时压下。
研修班的学员来自五湖四海,多是各地市县的骨干,四十岁上下,正是年富力强、野心勃勃的年纪。
开班仪式后是破冰活动,大家互相介绍,言谈举止间既有官场中人的谨慎,也带着对彼此背景和能力的试探。
叶辰注意到几个特别的人物:
来自沿海经济强市、言谈间充满自信的张扬;
来自山区贫困县、眉宇间带着忧患意识的李志远;
还有省直机关下来镀金、理论功底扎实的王璐。
他知道,这两个星期,与这些人的交流,或许比课堂本身收获更大。
宿舍是单人间,陈设简单但整洁。安顿下来后,叶辰没有立刻休息,而是拿出笔记本,将白天观察到的人和初步印象记录下来,并梳理了未来两周课程中他特别关注的重点:宏观经济学、公共政策分析、社会治理创新。
他需要这些理论来武装自己,为连坞的改革实践找到更坚实的支撑,也为应对罗建明可能的“理论质疑”做准备。
晚上,他给刘国栋打了个电话。
“国栋,我到了。县里情况怎么样?”
电话那头,刘国栋的声音压得有些低:“县长,一切还算平稳。就是……罗书记下午召集开了个小会,强调了当前一切工作要以‘稳定’为前提,要求各部门对照试点方案,重新评估风险,特别是涉及面广、可能引发争议的措施,要‘慎之又慎’。”
叶辰沉默了一下。这在他意料之中。“嗯,知道了。按罗书记的指示办。我们之前部署的那些工作,只要不违反原则,继续推进,注意方式方法,多沟通汇报。”
“明白。赵立春今天在会后,跟几个人聊,话里话外说‘有些同志步子迈得太大,容易扯着蛋’……”
叶辰嘴角泛起一丝冷意:“跳梁小丑,不必理会。你稳住神,抓好具体落实就行。”
挂了电话,叶辰走到窗边,看着党校静谧的夜景。这里与连坞,仿佛是两个世界。
但他知道,无形的丝线依然紧紧相连。
罗建明已经开始收紧缰绳,他必须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尽快汲取养分,找到破局的关键。
党校的课程强度很大,上午下午都排得满满当当。
讲授宏观经济的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教授,功底深厚,将复杂的理论用生动的案例娓娓道来。
当讲到投资、消费、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政府宏观调控的工具时,叶辰听得格外认真。
他联想到连坞的发展瓶颈,以及自己交给老师徐箐的那份关于应对经济下行、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的策论,心中一些模糊的想法似乎变得清晰了一些。
公共政策分析课上,老师重点讲解了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风险评估和可行性论证。
叶辰不禁反思连坞的试点推进,自己是否充分考虑了所有利益方的诉求?
在打破旧有格局时,对可能引发的反弹是否预估不足?
罗建明强调的“稳”,固然有保守的一面,但其中包含的对复杂性和风险性的警惕,是否也有其合理内核?
他意识到,真正的改革智慧,不仅在于“破”的勇气,更在于“立”的技艺,在于如何平衡各方,减少阻力,实现平稳过渡。
最激烈的碰撞发生在社会治理创新的案例研讨课上。
讨论的正好是一个与连坞情况类似的县域改革案例。
那位叫张扬的沿海干部发言踊跃:“改革就是要敢于打破坛坛罐罐!瞻前顾后,什么都干不成。”
“我觉得这个案例里的书记魄力不够,要是换成我们那边,这种阻碍发展的旧利益格局,早就强力扫清了!”
来自山区县的李志远则摇头反驳:“张处长,您那是站在经济发达地区说话。”
“我们贫困地区底子薄,承受不起大的震荡。”
“改革要搞,但必须如履薄冰,一步走错,可能满盘皆输。我觉得案例中的稳步推进,虽然慢,但更扎实。”
叶辰被点名发言,他沉吟片刻,说道:“我同意李县长的部分观点,改革需要考虑地域实际和承受力。”
“但也不能完全赞同张处长所说的‘强力清扫’,那样容易留下后遗症。”
“我认为,关键是在‘破立’之间找到一种机制,既能推动变革,又能有效吸纳和化解阻力。”
“比如,更充分的民意参与,更透明的决策过程,更合理的利益补偿和引导机制。这或许比简单的‘快’或‘慢’更重要。”
他的发言引起了老师和不少同学的思考。
课后,李志远主动来找叶辰交流:“叶县长,你刚才说的在机制上找办法,我很受启发。我们县也有类似困扰,有机会多聊聊。”
“互相学习。”叶辰微笑着与他交换了联系方式。
这种基于共同关切建立的连接,比泛泛之交更有价值。
喜欢重生之警途重启,我要纵横官场请大家收藏:(m.yishudushu.com)重生之警途重启,我要纵横官场亦舒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