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辰又给自己夹了片嫩牛肉,放入口中慢慢咀嚼,仿佛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食物的火候和味道上。
他自然地将话题引向了党校李教授的研究领域:“李教授,我记得您有一篇关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文章,里面提到‘政策传导效率’的概念,用在刚才讨论的土地激励机制上,是不是正合适?基层往往不是不愿意做,而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卡住了。”
李教授没想到叶辰不仅记得他的文章,还能立刻联系到实际,顿时谈兴大增,推了推眼镜:“叶辰同志说得对啊!这个问题很关键,政策设计必须考虑执行层面的成本和动力……”
话题成功被叶辰引开,变成了更具学术性的探讨,冲淡了之前聚焦于他个人的紧张感。
桌上其他人,有的认真倾听,有的则交换着心照不宣的眼神——这位叶辰同志,年纪轻轻,不仅有点子,还很懂分寸,更会巧妙地引导局面,确实不简单。
聚餐在看似热烈和谐的氛围中接近尾声。大家互相留了联系方式,说着“以后多联系”、“常来我们市指导工作”之类的客套话。
叶辰和刘启明并肩走在回党校的路上,晚风带着一丝凉意,吹散了火锅的烟火气。
“今晚这阵势,感受到了?”刘启明递给叶辰一支烟,自己也点上,深吸了一口。 叶辰接过烟,但没有点燃,只是拿在手里:“多谢启明兄提前招呼,不然更被动。” “嗨,这算什么。”
刘启明摆摆手,“徐主任那边……看来是真有大事?方便透露一二吗?”他还是忍不住问了出来,但语气更多的是好奇和一种潜在的结盟意向。他提前告知聚餐,又主动帮叶辰缓和气氛,已然释放了善意。
叶辰沉吟片刻,低声道:“启明兄,不是我不说,实在是徐主任只是让我先做一些理论梳理,很多东西我自己也还没想明白,更谈不上成型。但有一点,”
他看向刘启明,语气诚恳,“如果真有什么方向性的东西,肯定离不开你们这些在地方实际操盘的同志的支持和经验。”
这话既守住了秘密,又给了对方足够的尊重和未来的想象空间。
刘启明哈哈一笑,用力拍了拍叶辰的肩膀:“明白明白!以后多交流!咱们河阳别的没有,搞改革的胆子还是有一些的,到时候别忘了老哥我就行!”
回到宿舍,叶辰关上门,隔绝了外面的世界。他脸上的温和笑容渐渐收敛,露出沉思的表情。
他打开电脑,却没有立刻开始撰写方案,而是先调出了本期所有学员的名单和简要资料,手指在触摸板上缓缓滑动,目光在不同名字和职务上停留。
今晚的聚餐,是一次微缩的官场生态展示。哪些人急于打探,哪些人静观其变,哪些人可能成为潜在的合作者,哪些人需要留意……他需要快速梳理出头绪。
然后,他才新建了一个文档,标题为《关于以乡村振兴为抓手激活省内循环的初步思考》。
他没有立刻动笔写核心内容,而是先搭建框架,罗列要点,思考着如何既体现前瞻性,又能契合当前的政策语境和东山省的实际省情,既要让徐箐眼前一亮,又要避免过于惊世骇俗。
他知道,这份报告,很可能成为他未来道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必须字斟句酌,慎之又慎。
接下来的几天,党校的学习生活按部就班。但叶辰能明显感觉到,周围的人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课堂讨论时,更多人会下意识地看看他的反应;小组活动时,他的意见更容易被采纳;甚至去食堂吃饭,也常有不同的人“偶遇”他同桌就餐,闲聊中总会不经意地带出一些对当前经济形势的看法,试图从他这里得到些许“启示”。
叶辰一律以谦虚、学习的态度应对,多听少说,偶尔发表看法也必定是基于公开信息和常规逻辑,绝不轻易显露底牌。
他大部分课余时间都泡在图书馆和宿舍,专心打磨那份方案。
这天傍晚,他刚走出图书馆,准备去吃晚饭,手机响了。是一个陌生的省城号码。 “喂,您好?” “是叶辰同志吗?”电话那头是一个沉稳温和的男声,“我是杨东部长办公室的秘书林峰。部长想了解一下你这几天在党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方便的话,现在能否到行政楼三楼小会议室来一下?”
叶辰的心跳微微加速。组织部部长杨东,在开学第一天短暂交流后,现在直接通过秘书找他“了解情况”? 这绝非简单的关心。
“好的林主任,我马上过去。”叶辰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衣领,转身朝着行政楼走去。
夕阳的余晖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党校的道路他很熟悉了,但每一步走下去,似乎都通向更未知的领域。
徐箐的重视还在消化中,杨东部长又亲自过问……这突如其来的召唤,是福是祸?又意味着什么?
他走到小会议室门口,轻轻敲了敲门。
喜欢重生之警途重启,我要纵横官场请大家收藏:(m.yishudushu.com)重生之警途重启,我要纵横官场亦舒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