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的春日,阳光明媚,微风轻拂,然而李瑁的心中却丝毫没有这春日的轻松愉悦。安禄山的威胁如乌云般笼罩在大唐的天空,随时可能降下狂风骤雨。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危机,李瑁特意邀请了郭子仪,这位大唐名将在军事上的造诣深厚,李瑁希望能与他深入探讨兵法,共同谋划御敌之策。
郭子仪应约来到寿王府,他身着一袭简洁的武将常服,身姿挺拔,步伐沉稳,虽未着战甲,却依旧难掩身上那股久经沙场的英武之气。李瑁早已在王府的书房外等候,见郭子仪到来,赶忙迎上前去,抱拳行礼道:“郭将军,今日劳您大驾光临,瑁深感荣幸。”
郭子仪连忙还礼,笑道:“寿王殿下客气了,如今国事艰难,殿下心系天下,召集我等来商讨御敌之策,子仪自当全力以赴。”
二人走进书房,书房内布置简洁,四周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种兵书典籍。中间的大案上,一幅大唐边疆的军事地图展开,上面密密麻麻地标注着各种记号。李瑁请郭子仪在案前就座,随后说道:“郭将军,如今安禄山在边疆蠢蠢欲动,其势已成尾大不掉。瑁虽有些想法,但深知在军事上,还需向将军多多请教。”
郭子仪目光落在地图上,神色变得严肃起来,说道:“殿下过谦了。殿下对局势的洞察以及此前提出的一些应对策略,子仪都有所耳闻,十分钦佩。如今这安禄山手握重兵,且训练有素,确实是一大劲敌。”
李瑁微微点头,指着地图说道:“郭将军,您看这安禄山的势力范围,以范阳为中心,辐射周边。他占据了有利的地理位置,进可攻,退可守。而且,他暗中扩充军队,囤积粮草兵器,显然是有备而来。依将军之见,我们当如何应对?”
郭子仪沉思片刻,说道:“殿下,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首先要对安禄山的军队情况有详细的了解,包括其兵力部署、兵种构成、将领特点等。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制定出针对性的战略。”
李瑁深表赞同,说道:“瑁也一直派人在收集这方面的情报。据目前所知,安禄山的军队以骑兵为主,机动性极强,且他招募了不少塞外的胡人,这些胡人士兵擅长骑射,战斗力不容小觑。”
郭子仪皱了皱眉头,说道:“骑兵的机动性确实是个麻烦。不过,我们也有应对之策。可以在边疆的一些重要关隘,设置坚固的防御工事,以阻挡其骑兵的冲击。同时,加强弩兵的训练,弩箭的射程远,威力大,可对骑兵造成有效的杀伤。”
李瑁眼睛一亮,说道:“将军所言极是。此外,瑁觉得我们还可以利用地形。安禄山的骑兵在广阔的平原上才能发挥最大的优势,我们可以将战场引向山区或者河流纵横的地带,限制其骑兵的行动。”
郭子仪点头称赞道:“殿下此计甚妙。比如在这太行山脉一带,地势险要,我们可以提前在山谷中设下伏兵,待安禄山的骑兵进入,便可截断其退路,前后夹击。”
二人一边讨论,一边在地图上比划着,不断完善着战略构想。
接着,李瑁又说道:“郭将军,除了应对安禄山的具体战术,瑁还在思考大唐军事体系的问题。如今大唐的军队,虽人数众多,但在指挥协调、训练方式等方面,似乎存在一些问题。不知将军对此有何看法?”
郭子仪神色凝重,说道:“殿下眼光独到。如今大唐军队,地方军队与中央军队之间,存在指挥不畅的情况。而且,各地军队的训练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的标准。这些问题若不解决,将会影响到整个军队的战斗力。”
李瑁思索着说道:“瑁认为,应该建立一个统一的军事指挥体系,加强中央对地方军队的掌控。同时,制定统一的训练标准,定期对军队进行考核,对于训练不达标的将领,进行惩处。”
郭子仪抚须说道:“殿下所言甚是。此外,还应注重军队的后勤保障。一场战争的胜负,后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要确保粮草、兵器等物资的及时供应,而且要保证物资的质量。”
李瑁点头道:“将军说得对。瑁打算向陛下奏明,加强对后勤部门的监管,严惩贪污腐败行为,确保前线将士无后顾之忧。”
二人越谈越深入,从具体的战术战法,到整个大唐军事体系的改革,都进行了详细的讨论。不知不觉间,天色渐暗,书房内的丫鬟进来点上了烛火。
李瑁感慨道:“与郭将军这一番畅谈,瑁受益匪浅。如今大唐面临危机,正需要将军这样的栋梁之才。”
郭子仪起身抱拳道:“殿下过誉了。保家卫国,乃子仪分内之事。如今殿下有勇有谋,心系大唐,子仪愿与殿下携手共进,共抗安禄山。”
李瑁也起身,坚定地说道:“有将军这句话,瑁便放心了。接下来,我们要将今日所商讨的内容,逐步落实。时间紧迫,我们不能有丝毫懈怠。”
郭子仪点头道:“殿下放心,子仪定会全力以赴。只是这改革军事体系,涉及众多方面,恐怕会遇到不少阻力。”
李瑁冷笑一声,说道:“瑁深知会有阻力,但为了大唐的未来,这些阻力必须克服。将军只管负责军事方面的事务,朝堂上的事情,瑁自会周旋。”
随后,二人又详细商讨了如何将改革措施逐步推行,以及在推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应对方法。
待一切商议妥当,郭子仪告辞离去。李瑁站在王府门口,望着郭子仪远去的背影,心中充满了信心。此次与郭子仪的深入交流,不仅让他对边疆战事有了更清晰的战略规划,也进一步加深了他与郭子仪之间的合作。
然而,李瑁深知,前方的道路依旧充满艰难险阻。安禄山的叛乱随时可能爆发,朝堂上也不乏反对改革的声音。但他已经下定决心,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为了天下百姓,勇往直前。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李瑁与郭子仪紧密合作。郭子仪按照他们商讨的战略,开始对军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和部署。他挑选了一批精锐的弩兵,亲自指导他们的训练,提高他们的射击精度和速度。同时,在边疆的重要关隘,加强防御工事的修建,储备了大量的粮草和兵器。
李瑁则在朝堂上,积极为军事改革争取支持。他向唐玄宗详细阐述了改革的必要性和具体方案,得到了唐玄宗的认可。然而,一些守旧的大臣却对此表示反对,他们认为改革会破坏原有的军事体系,引发混乱。
“陛下,这军事改革事关重大,不可草率行事。如今的军事体系,乃是祖宗留下来的,历经多年,自有其合理性。若贸然改革,恐怕会动摇国本。”一位老臣在朝堂上说道。
李瑁反驳道:“这位大人,如今时代不同了,安禄山的威胁摆在眼前。若不改革军事体系,如何应对叛军?祖宗之法固然要尊重,但也应与时俱进。我们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大唐的军事实力,保卫江山社稷。”
朝堂上顿时争论起来,支持改革和反对改革的大臣各执一词。李瑁深知,要说服这些守旧的大臣,并非易事。但他没有退缩,他列举了大量的事实和数据,说明当前军事体系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后的好处。
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唐玄宗最终决定支持李瑁的改革方案。他说道:“瑁儿所言有理,如今安禄山叛乱在即,我们必须改革军事体系,提升军队的战斗力。众爱卿,当以大局为重,全力支持改革。”
有了唐玄宗的支持,军事改革得以顺利推行。李瑁和郭子仪更加忙碌起来,他们密切关注着改革的进展,及时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
随着改革的深入,大唐军队的面貌逐渐发生了变化。军队的指挥更加顺畅,训练更加严格,战斗力有了显着的提升。边疆的防御也得到了加强,安禄山的一举一动都在唐军的监视之下。
然而,安禄山似乎也察觉到了大唐的变化。他加快了叛乱的准备,一场大战即将爆发。李瑁和郭子仪深知,他们所做的一切准备,都将在这场战争中接受考验。但他们毫不畏惧,他们坚信,凭借着精心制定的战略和强大的军队,一定能够击败安禄山,保卫大唐的安宁。
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李瑁与郭子仪的合作,如同黑暗中的明灯,为大唐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他们将携手并肩,在战场上书写属于他们的传奇,为了大唐的荣耀,为了天下苍生的幸福,全力以赴。
喜欢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请大家收藏:(m.yishudushu.com)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亦舒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