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九年的春天,仿佛是被苍茫山那边吹来的暖风硬生生拽来的。残雪消融殆尽,泥土变得松软濡湿,向阳的坡坎上,草芽儿钻出地面,连成一片若有若无的淡绿烟霭。
东源乡,尤其是以大青庄为核心的区域,空气中弥漫的不再仅仅是泥土的腥气,更有一股躁动而热切的人声与机械的轰鸣。
前期的动员如同给这片土地上了紧发条,如今,到了将庞大的人力资源精准投送到各个新兴“战场”的关键时刻。
新挂起“东源乡联合生产指挥部”牌子的原青庄大队部,如今成了全乡最繁忙的地方。
院子里人头攒动,各行政村的书记、村长,拿着盖了红戳的人员名单,挤在临时设立的各个“厂办”接待桌前,声音嘈杂,却又透着一种有序的急切。
张九烨坐镇指挥部中心办公室,面前摊开着全乡适龄劳动力的花名册,旁边是各个新建和扩建厂矿的岗位需求表。他手里捏着一支红蓝铅笔,不时在名册上勾画,眉头时而舒展,时而微蹙。
这将是他主持合并后,面临的第一次大规模人员调配考验,关乎生产效率,更关乎人心向背。
“原则必须明确!”张九烨抬起头,对负责具体登记工作的几位骨干,也包括被特意请来协助的孙乡长和几位乡委委员,重申他的指导思想,“技术和学历优先!有高中文凭的,不管是知青还是咱本地娃,优先考虑中小学教师岗位、财务科、会计室!部分高中生、优秀的初中生,分配到各厂的技术岗、管理辅助岗!学历不够的,除非有特别突出的手艺,或者在过去合并前对集体有公认的重大贡献,否则一律从基础岗位做起,以后凭本事晋升!”
他目光扫过众人,语气不容置疑:“咱们这是搞生产,不是开善堂!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各村的干部,我相信大部分都是明事理、经历过风雨的老革命,觉悟高。但也要防着个别人,把旧社会那套任人唯亲的习气带进来!”
话音未落,门外就传来一阵略带喧哗的争执声。只见原大王庄村支书王老梗,正陪着笑脸,跟负责竹制品厂人员登记的知青周文明说着什么,他身后还跟着一个缩头缩脑的年轻人。
“周技术员,通融通融,这是我本家一个侄子,人挺机灵的,你看能不能给安排在竹制品厂当个小组长啥的……”王老梗搓着手,脸上堆着不太自然的笑。
周文明如今沉稳了许多,推了推眼镜,指着墙上的招工标准,语气平和却坚定:“王支书,招工标准写得清楚,小组长要求初中以上文化,熟悉竹器制作流程或有管理经验。您侄子这条件……恐怕得从学徒工做起。”
王老梗脸色有些难看,正想再说什么,一个阴阳怪气的声音插了进来:“哟,好大的规矩啊!都是乡里乡亲的,安排个轻省点的岗位怎么了?难不成这联合生产指挥部,成了某些人搞一言堂的地方?”
众人回头,只见乡里那位曾多次对张九烨规划提出质疑的副主任,背着手踱了进来,眼神不善地瞟了张九烨一眼。他这话,明显是冲张九烨来的,带着挑拨的意味。
王老梗一看有领导帮腔,腰杆似乎挺直了些。
张九烨放下笔,缓缓站起身,走到门口,目光平静地看向那位副主任,又扫过王老梗和他侄子,声音清晰地传遍整个指挥部:“副主任,王支书,话不能这么说。规矩是大家定的,为的是咱们东源乡九千多人能过上好日子,不是为哪一个人行方便的。我张九烨在这里表个态,用人唯才,公平公正!别说王支书的侄子,就是我张九烨的亲爹娘、亲兄弟来了,不符合条件,也得从学徒工干起!谁要是觉得我搞一言堂,现在就可以去乡党委,去县里反映!但如果想靠着打招呼、攀关系就占好位置,在我这里,行不通!”
他这番话掷地有声,带着一股凛然正气。指挥部里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看着这边。王老梗脸上一阵红一阵白,他身后的侄子更是把头埋得更低。那位副主任被噎得说不出话,冷哼一声,甩手走了。
孙乡长适时站出来,沉声道:“九烨书记说得对!咱们合并是为了共同富裕,不是让少数人钻空子!都按章程办事!王老梗,带你侄子去登记学徒工,好好干,是金子总会发光!”
王老梗讪讪地应了一声,拉着侄子灰溜溜地走了。经过这番风波,原本还有些心存侥幸、想走走门路的人,彻底打消了念头。指挥部的调配工作,进行得更加顺畅、高效。
有高中文化的知青和本地青年,如同被筛选出的珍珠,被优先安置。
王晓红和另外两名文笔好、心思细的知青,高兴地去了新建的乡完全小学报到;几名在合并前就表现出数学天赋的年轻人,被财务科和会计室要走;周文明则正式担任竹制品厂的技术副厂长,带着一批新招的工人,开始研究新的竹编花样和筷子生产工艺。
那些只有初中、小学文化的壮劳力,则根据各自村庄的产业布局和个人意愿,被分流到各个生产一线。
钢铁厂的高炉前,新增了赤膊挥锹、汗流浃背的身影;新建的茶叶厂里,六十名被选拔出来的妇女,在技术员的指导下,学习茶树的修剪和肥水管理;养殖场的扩建工地上,夯土号子此起彼伏;垦荒大队则开着新购置的拖拉机,向着规划中的新田块进军……
“以旧带新,快速上手!”成了各厂矿车间最响亮的口号。青庄原来的老师傅、老技工,毫无保留地带着新来的村民,从最基础的操作教起。
“看好了,这和泥的湿度要这样,一攥成团,一触即散,才行!”砖瓦厂的老把式,手把手教着新徒弟。
“切笋片要厚薄均匀,这样腌制出来口感才一致!”罐头厂的老师傅,耐心地做着示范。
“安装这个齿轮,要对准这个卡槽,不能有半点偏差!”农机组装车间里,技术员讲解得细致入微。
阳光下,新建的水泥厂立起了高大的筒仓,窑厂的烟囱冒出的烟更浓更粗,养猪场新圈舍里猪崽的哼唧声此起彼伏,运输大队的拖拉机和新购置的几辆二手卡车,开始频繁地往返于各厂与新建的仓库之间……一派百业待兴、生机勃勃的宏大画卷,在东源乡的土地上徐徐展开。
张九烨穿梭于各个建设点和生产车间,看着那些虽然生疏却无比认真的新面孔,看着老师傅们倾囊相授的场景,听着机器轰鸣与人声鼎沸交织成的劳动交响,心中充满了欣慰与豪情。
人员调配的顺利,为大生产的全面开启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他知道,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未来的管理和技术升级挑战更多,但此刻,看着这九千多人被有效组织起来,朝着一个共同目标奋力前行的壮观场面,他坚信,只要路线正确,人心凝聚,东源乡的亿元产值目标,绝非遥不可及。
大生产的序幕,已经隆隆拉开。
喜欢重生七零:开局就喜当爹?请大家收藏:(m.yishudushu.com)重生七零:开局就喜当爹?亦舒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