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区食堂大门。
吉普车刚刹稳,邱学林便推门下车,长途颠簸和机场的“下马威”让他脸色铁青,看也不看迎上来的食堂冯副科长,目光看向胡代表:“胡同志!图纸在哪?立刻带我们去,每一秒都耽误不起。”
“邱工程师同志,各位同志,一路辛苦!”冯副科大着嗓门,完全无视邱学林的怒火,一个箭步上前,竟直接攥住了邱学林的胳膊,脸上堆满不由分说的热情:“人是铁饭是钢,再大的事也得先填饱肚子。热豆浆、脆油条、热腾腾的小米粥,管够。走走走,里边请!”边说边半拉半拽地把人往里拖。
“你,放手!”邱学林气得脸膛发紫,想挣脱却拗不过冯副科那一身伙夫练出的蛮力,脚下踉跄。
“哎哟,邱同志您客气啥!到了九号信箱就跟到家一样。”冯副科打着哈哈,手上却抓的紧紧的,回头招呼范辛伟等人:“各位同志快请进,暖暖胃!”
这近乎强行的待客之道,让京城专家团瞬间僵在原地。
范辛伟等人面面相觑,想上前解围,却被冯副科那铺天盖地的“热情”堵得插不上话。
保卫局李卫国队长眼角微抽,手悄然按在腰后,示意队员警戒,自己紧步跟上。
胡代表这才下车,脸上挂着“歉意”笑容,假意呵斥:“老冯!不像话,对专家要讲礼貌。”嘴上说着,脚下却快走两步,和冯副科一左一右,彻底“架”稳了邱学林,断了他挣脱的念想。
“是是是,胡代表批评得对!我这不是怕同志们饿坏嘛!”冯副科咧嘴笑,手上纹丝不动。
一行人被这股子不容抗拒的“热情”裹挟着,硬塞进了食堂大门。
空旷的大厅角落圆桌,豆浆,油条冒着热气。
邱学林被强按在主位,胸口剧烈起伏,牙关紧咬。
胡代表紧挨着他坐下,李卫国落座另一侧,目光扫视全场。
两名保卫处战士拿着登记本,印泥盒快步而入。
“例行程序,理解一下。”胡代表语气平淡,对冯副科一抬下巴:“老冯,招呼好同志们!”
“好嘞!”冯副科立刻化身殷勤跑堂,油条咸菜挨个分发,嘴里不停:“尝尝。刚出锅的,脆得很,咱们食堂老李的手艺,厂里公认的扎实!”
邱学林抓起油条,狠狠一口咬下,仿佛在撕咬冯副科的肉。
登记、验身份、签字、按手印……冗长繁琐的流程在压抑的沉默和冯副科聒噪的劝吃声中艰难推进。
当最后一名专家的手印按完。
“走!”邱学林猛地起身,椅子腿刮过地面发出刺耳噪音,头也不回冲出门外。
胡代表起身,脸上那公式化的笑容纹丝不动:“各位同志,请。”
一行人走出食堂,快步走向厂区中心位置的保卫处小楼。
随着距离拉近,专家们的脚步却不由自主地慢了下来,脸上急切被惊愕取代。
保卫处那不起眼的小院,此刻被围成了铁桶!
小院外围,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站满了荷枪实弹的民兵战士。
他们装备的五四冲锋枪,枪口向下倾斜约45°,枪托紧贴右肩关节内侧,右手置于胸口附近,食指轻贴扳机护圈。
这是随时准备战斗的战斗警戒姿势,李卫国不由得皱起了眉头,九号信箱怎么了?
这些民兵战士以保卫处小院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半径至少三十米的严密警戒圈。
这阵仗,比他们京城某些绝密单位的警戒级别还要高!
这……这是……”范辛伟忍不住低声惊呼。其他几位专家也面面相觑。
胡代表语气平淡地解释“哦,加强警戒。‘在试验完成前,由民兵一连对保卫处实施全天候一级警戒。无关人等,一律不得靠近,可以开枪警告,硬闯者可以击毙。”
警戒圈边缘,民兵排长上前立正敬礼:“胡代表,警戒区域。请出示证件并说明事由!”
胡代表回礼,递证:“京城考察组,进行‘火种’图纸初步研判,手续完备。”
排长一丝不苟地核验证件,比对每一位专家的脸和照片,再次敬礼:“手续确认。请同志们寄存火种及随身物品。”
邱学林等人看着这铜墙铁壁般的防御,心头憋闷更甚,却也侧面感受到了那“火种”图纸的沉甸甸分量,他转过头看向李卫国,见李卫国微微的点了点头。
他这才转过头,铁青着脸,第一个掏出火柴、香烟盒重重拍在战士手中的托盘里。
辛伟和其他专家沉默地跟随,摘下钢笔、笔记本、甚至腕上的手表,然后略显僵硬地抬起双臂,接受战士快速而专业的搜身检查。
战士的手指划过衣襟、裤缝,那毫无感情的触碰让几位非军方的专家感到一阵不适和屈辱。
这是进入核心秘密前的最后一道仪式,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他们终于踏入那道无形的生死线。
保卫处会议室。
一个寒酸的由办公桌拼成的长条桌前。
胡代表环视众人,声音严肃道:““各位同志,重申保密纪律:图纸只能在会议室内,在保卫人员的全程监督下翻阅,禁止拍照,临摹,记录,带出会议室。阅后即刻收回封存,任何违反,视同泄密!”
门开。
王处长亲自捧着一个贴着鲜红“九号信箱保密办”封条的牛皮纸档案袋步入,身后两名持枪干部跟随而入,分立门内两侧,好像两个门神。
“各位同志。”王处长将档案袋置于桌面中央,“根据上级指示,现提供‘火种’项目原始概念图纸及部分关键分解草图,供初步研判。时间紧迫,请集中精力。”
说完,他深吸一口气,动作沉稳而庄重地揭开封条,撕开档案袋口。
在所有人屏息的注视下,他小心翼翼地从里面抽出薄薄的几页图纸,如同展开稀世珍宝,将它们一一平铺在粗糙的桌面上。
邱学林猛地起身,身子往前一探,他的目光盯在那奇特的方头无托造型上,嘴唇无意识地翕动着,却发不出任何声音。
他的手指悬停在图纸上方几厘米处,极其小心地,沿着一条描绘旋转弹膛的曲线虚着划过。
范辛伟的反应同样剧烈,他忽的一下起身,带得身下的座椅‘哐当’一响。
他死死盯着那颠覆性的无壳弹结构示意图,试图理解那超越时代的原理。
下意识地抬起右手,食指无意识的桌面上快速划动,模拟着那弹药在想象中的枪膛内如何被旋转,击发,动作越来越快,额头渗出细汗。
这绝非幻想涂鸦!也不是什么假大空的吹虚之作,图纸上的每一个标注的参数,每一个线条都是符合工业逻辑的设计,彻底粉碎了他固有的武器设计理念。
另一位负责工艺的专家则死死盯着图纸上某个精密部件的公差要求,呼吸变得急促,仿佛看到了无法逾越的天堑:“0.003毫米?这鬼斧神工,我们拿什么设备加工?手工研磨到猴年马月?”
“嘶!”一位研究材料的老专家倒抽一口凉气,身体不由自主地前倾,死死盯着图纸上某个特殊合金的标注,喃喃道:“这强度,这耐热性,怎么可能?现有的炉子……”
几秒钟死一般的寂静后,是压抑不住的骚动。
有人猛地起身就往邱学林身边挤,试图看得更真切。
有人像被施了定身法,目光被图纸牢牢吸住,再也挪不开半分。
范辛伟桌面模拟的手指骤然停下,眼神中充满了巨大的困惑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狂热。
邱学林的手指在划过某个散热结构时产生疑虑:“这个散热通道,在极限射速下真的够吗?”但这个小小的疑问,瞬间就被图纸整体那排山倒海般的冲击力碾得粉碎。
这属于未来的武器设计,如同一记无形的重锤,狠狠砸在他们这些国内顶尖军工专家的认知壁垒上,将他们砸得粉碎!
窗外,警戒圈外,某栋建筑的阴影里,一只望远镜的镜片,正对着保卫处小楼的门口。
而在临水县城邮电局,木模车间的钱富贵,老钱。
老钱正紧紧攥着公用电话亭的话筒,身体微微前倾,声音压得极低,说的又快又急。
不远处,高高的柜台后面,营业员老张捏着蘸水笔,眉头紧锁。
他面前摊开的,是今天上午第四封加急电报单。
平时一天也就零星两三封加急,今天这才刚开门一个多小时,柜台上已经堆了八九封贴着红色“加急”条子的电报纸。
老张摇了摇头,蘸了蘸红墨水,目光扫过最新一封电报纸上那长得离谱,措辞却异常“规范”,甚至带着点公文腔的内容:“已抵安勿念工作顺利盼复家中老人均好勿挂。”
他无意识地用笔杆敲了敲柜台,暗暗嘀咕了一句:“见鬼了,今天这加急电报,怎么都透着一股子邪乎劲儿?”
喜欢重生七零三线厂,小伙伴们往前冲请大家收藏:(m.yishudushu.com)重生七零三线厂,小伙伴们往前冲亦舒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