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夫子提出的‘人性本善’一说,姜弟觉得如何?”
“标哥,人性本善,本恶的人都有”。有的人就是天生的坏种,从小就是坏的,没有一点小孩子的天真无邪,长大了更甚。
孟子,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子居),与孔子并称“孔孟”,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是儒学集大成者、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孟子自幼父亲早逝,与母亲相依为命,为了给他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孟母曾三次搬家,这也成为一时佳话。学成之后,孟子开始“周游列国”,终孟子一生,游说诸侯,历齐、梁、宋、滕、鲁诸国,均未能见用。晚年孟子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在那里传道授业,与弟子们一起,将自己的思想着书立说,最终成就了《孟子》一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前289年)。
孟子的思想学说对唐宋之后的中国产生了深刻且巨大的影响,其中许多命题的哲学思辨以及伦理启示,至今仍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孟子的地位仅次于孔子,对儒家学说的继承与发展,也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所着《孟子》一书虽然只有7篇余字,但早已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孟子不仅在哲学论理上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而且建立了以“民本”为基础的政治思想体系。在儒家思想与佛教理论交锋融合的过程中,孟子的影响尤为重要。孟子强调“权”,而非强调伦理原则。至中唐时,韩愈着《原道》,把孟子视为唐以前儒家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
“孟夫子所说‘仁、义、礼、智’四种品德,这是君子都需要具备的品德”。扶苏对于儒家学说可以说是信手拈来。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孟夫子提出德仁政,我认为是一种非常好德治国理念”。朱标会用仁政去治国,但是他清楚德知道仁政可以用来对待百姓。但是绝对不能完全用来对待大臣官员,对待大臣官员还是要恩威并施。
“孟夫子曾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标哥你说得没错,得天下者必先得民心,失民心者何以坐天下。”当然孟子得“仁政”思想里面包括得东西很多很多,并不是三两句话就能够说清楚的。但是他的“仁政”思想总的就围绕两个东西,“民”和“民心”。
“太史公曾曰: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驺子之属。”
“孟夫子的‘仁、义、礼、智’被我们后世奉为君子的标准,那复圣颜回就是仁德的象征”。
颜回,名回,字子渊,亦称颜渊,鲁国都城人(今山东省曲阜市),另说今兖州人(或是原籍),居陋巷(兖州建有颜庙、陋巷牌坊),尊称复圣颜子,颜无繇之子。春秋末期鲁国思想家,孔门七十二贤之首。颜回生活清苦而能安贫乐道,终生未仕而好学不倦。
他一生追随孔子,天赋聪颖,对孔子学说身体力行,多次受到孔子的称赞。颜回认为理想社会是君臣一心,上下和睦,衣食富足,老少安康。为达到理想社会,其手段主要是教化;有顺从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因素。他的好学与善学精神受到后人称赞,品德被后人当成仁德的象征。
“司马师曾曰:颜冉之才虽茂,不学不弘其量。”。
“可惜的是,对于颜回的记载甚少”。颜回的记载确实不多,只有一些为数不多的故事,他也就只在《论语》中留下了只言片语。
“与之相比,宗圣曾子的记载就多了不少”。如果你不认识朱标所说的曾子,但是“四书”之一的《大学》你一定知道,就是他所创作的。
曾子,姒姓,曾氏,名参,字子舆,被后世尊称为“宗圣”,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黄帝后代,亦为夏禹王后代,曾点之子,孔子的弟子,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七十二贤之一,儒学五大圣人之一,孔庙四配之一。
曾子少时常随父学诗书,有“伏案苦读”之说。鲁哀公五年(前490年),奉父命至楚,从学孔子。后随孔子周游楚、卫后入鲁。颜回病故后,曾子为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鲁悼公十一年(前456年),齐聘以相,楚迎以令尹,晋迎以上卿,曾子皆不应命。后与子夏、段干木等设教于西河一带。鲁悼公三十二年(前435年),曾子病逝,终年71岁,葬于嘉祥县南武山西南的玄武山下。
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创作《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他提出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政治哲学体系,还有其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标哥,曾子所着之《大学》中的‘三纲’‘八目’可还记得?”
“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一书朱标怎么可能没有读过呢?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姜弟,曾子之孝也是后人典范”。
“曾参。字子舆。事母至孝。参曾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参不还,乃啮其指。参忽心痛,负薪以归,跪问其母。母曰:“有客忽至。吾啮指以悟汝耳。”后人系诗颂之。 诗曰:“母指方缠啮。儿心痛不禁。负薪归未晚。骨肉至情深。”
常姐姐,曾子‘啮指心痛’的故事我可是从小就看过的。还有他教育子女的方法我认为也是非常之好的”。
“姜弟说的可是‘曾子烹彘’的故事?”
“没错。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猪)。”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父母之言行对孩子是一种言传身教,若父母言行不一,不信守承诺,那孩子长大后也有很大的可能会成为一个不守承诺、言行不一的人”。
“是啊,孩子如何做人,父母就是一面镜子”。但是现在有多少家长能够做到实现自己对孩子的承诺呢?
很多家长对于给孩子的承诺完全就是画大饼,做出承诺的时候他会让你相信只要你达到了你们约定的目标就一定会兑现承诺。
然而事实上很多家长会在孩子达成目标之后以各种理由推脱不兑现承诺。比如:那不是你应该做的吗?难道你是为了奖励才学习的吗?人家比你优秀的人怎么不要奖励?等等......
但是呢我们这样的家长是绝对不会反思自己的,因为不会觉得自己有任何的错。
如果你问他为什么做不到还要答应,那他可能就会恼羞成怒了。
“那姜弟认为‘中庸’与‘至诚’如何呢?”
“‘中庸’乃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至诚’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朱标所说的‘中庸’和‘至诚皆是来源于一个人,儒家述圣子思。他是曾子的弟子,也是孔子的孙子。《中庸》一书正是由他所着。
孔汲,字子思,鲁国人,孔子的嫡孙、孔子之子孔鲤的儿子。大约生于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享年82岁。作为春秋时期着名的思想家,孔汲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子(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再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
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称孟子求学于子思的门人,《孟子题辞》则称孟子是子思的学生。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而积极的影响。因此,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文宗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受儒教祭祀。
“但是比起子思,我对另外一位儒家代表更为熟悉,他所作的《劝学》是我们后世必学的文章”。
劝学第一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荀子,名况,字卿(一说时人相尊而号为卿),后因两汉时因避汉宣帝询名讳称孙卿。战国晚期赵国人,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被称为“后圣”。
荀子早年游学于齐国,因学问博大,曾三次担任当时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当时稷下学宫的主要思想家田骈已于齐襄王时故去,齐国需补充列大夫的缺额,荀子因此三次出任祭酒一职。后齐国有人诋毁荀子,于是便前往楚国,被春申君任命做了兰陵(今山东省兰陵县境内)县令,春申君去世后,荀子被免职后居家兰陵,着书讲学,去世后葬于兰陵。
“荀子可谓是对孔圣推崇至极”。姜泽将《劝学》一文说出来,朱标等人还能不知道他说的是荀子吗?
“那是,荀子对各家皆有批评,但就是对孔圣之思想推崇至极,他认为孔夫子的思想是最好的治国理念。但是他提出了与孟子相反的‘人性本善’之论”。
“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虽不能一概而论,但是大多数人就是如此”。至于为什么朱标会这样说,因为确实也不能一竿子将所有的人打死,之前他们也说过。
“标哥,你说荀子为儒家之人,他的学生韩非和李斯确是法家的代表”。
“这有什么好奇怪的,荀子也提出‘礼法并施’,这仍然是以儒家的伦理思想为本,和法家所倡导的‘严刑峻法’是有区别的。再说了,也没有人说不允许儒家师者不能教出法家的弟子”。
“标弟说得对,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但是路是学生自己走的,儒家也好,法家也罢 ,都是在践行自己的理念和思想。”
“我啊,就学这些对人生有所帮助的东西,至于那些治国的理念和思想,就留给标哥、扶苏你们去头疼了”。
(蝶恋花 · 伫倚危楼风细细
[宋]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老祖宗的后世新体验》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亦舒读书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亦舒读书!
喜欢老祖宗的后世新体验请大家收藏:(m.yishudushu.com)老祖宗的后世新体验亦舒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