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六年,一月廿八,金陵。
晨雾尚未散尽,府前广场的卫兵已换了第三班岗。灰布军装的下摆扫过青石板,枪托磕碰的声响在寂静的清晨里格外清晰。宋希濂站在东配楼的廊下,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将官呢制服上的一枚勋章——这是去年在北边作战时得的,此刻却让他觉得有些沉重。
“宋师长,校长在办公室等您。”侍从室主任钱大钧从长廊尽头走来,西装熨帖,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校长刚看完北边的电报,心情不算太好,你说话注意些分寸。”
宋希濂点点头,跟着钱大钧穿过长廊。两侧挂着先总理画像和北伐时期的旧照,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在地板上投下斑驳光影。他深吸一口气,指尖掠过口袋里的怀表——一道淡蓝光幕悄然铺开:
【宿主:宋希濂(林辰)】
【身份:国民革命军第36师师长,陆军中将】
【当前积分:】
【今日签到:已完成(奖励:敌军编制情报手册一份)】
【当前任务1:劝说最校长同意《中央军嫡系部队扩编建议书》(进度:30%,已联合87师王敬久)】
【当前任务2:联合87师、88师、教导总队形成联名支持(进度:50%,邱维达与桂永清沟通中,王敬久联系孙元良中)】
他快速记下手册内容——里面详实记载了敌方常设师团的兵力配置、火力参数,还有联队长以上军官的名单,这对待会儿的谈话至关重要。
“进去吧。”钱大钧在一扇厚重的木门前停下,轻叩三声。
“进。”门内传来低沉嗓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
宋希濂推门而入。办公室很宽敞,红木办公桌上摊着华北、华东地图,电报文件堆叠如山。校长坐在桌后,藏青色中山装领口紧扣,发间已有霜色,正握着放大镜端详地图,眉头深锁。
“学生宋希濂,参见校长。”宋希濂立正敬礼,声如洪钟。
校长下放大镜,指了指桌前椅子:“坐。钱主任说你有北边防务的报告,还有扩编的想法?”
宋希濂端正坐下,从公文包取出两份文件——一份《北线防务现状报告》,一份《中央军嫡系部队扩编建议书》,轻轻推至桌案:“这是学生整理的防务报告,以及关于36师、87师、88师和教导总队扩编的初步构想,请您过目。”
校长拿起防务报告快速翻阅,手指突然停在某个枢纽要地:“敌军最近在那里搞了三次演习,你怎么看?是否真有动手迹象?”
“是。”宋希濂语气沉凝,“从俘获的口供与截获的电报看,敌方参谋本部已制定‘北线应急作战计划’,时机成熟便会以‘保护侨民’为由进占平津。据可靠情报,其第20、第5师团已在半岛集结,随时可能南下。”
他展开系统奖励的手册,指向关键一页:“您看——敌方常设师团满编两万二千人,配属重炮联队、骑兵联队,火力是我军嫡系师三倍有余。我36师现仅一万二千人,重机枪不足八十挺,若与敌正面交锋,最多坚守十日。”
校长的眉头愈紧,指尖在“每师扩编至两万三千人”的数字上停顿:“你要把四个师扩编近一倍?军饷装备从何而来?国库月入八百万银元,光西北、晋绥各军饷项已占半数,你这方案仅饷银就需五百万,还有重炮机枪何处采购?”
“校长,饷械之事学生已有眉目。”宋希濂连忙道,“其一,南洋侨领陈嘉庚先生已联络各界,愿捐三百万银元,并可从欧洲采买军火;其二,北边邻国大使上月与学生接触,表示愿提供五千支步枪、二十四门122毫米榴弹炮作为援助,只需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其三,学生亦与某欧洲军火商谈妥,可先提供十二门150毫米榴弹炮,战后以矿产抵账。”
见校长沉吟,他又补充:“这些款项军械均已列明附于建议书后。扩编后各师仅增两个预备团、一个重炮营,教导总队增四个预备团、两个重炮团,皆在现有框架内扩充,三月即可成军。”
校长沉默片刻,目光落在建议书落款处——除宋希濂签名外,尚有王敬久联署,旁有铅笔注“孙、桂拟同意”。他抬眼直视宋希濂:“王敬久已同意?孙元良、桂永清处你能确保无异议?”
“能。”宋希濂斩钉截铁,“学生日前与王师长暗面,他已联署;邱参谋长昨日面见桂总队长,桂总队长表示‘惟校长马首是瞻’;孙师长处由王师长接洽,他要求增编一个迫击炮营,学生已应允——四部同进同退,恰显校长整军备战之决心,反可安定各方。”
此时办公室门轻启,一位身着米色旗袍的女士端咖啡而入,笑容温婉:“校长,宋师长,饮杯咖啡提神罢。刚听陈主任说,宋师长正禀报扩编事宜?”
校长接过咖啡,微微颔首:“你来得正好——宋希濂欲将四师扩至近十万,说是为应对北疆之患,你觉如何?”
女士在宋希濂对面落座,浅啜咖啡:“我虽不谙军事,也知强邻环伺。上月沪上慰问侨胞,皆言愿为御侮出力,只盼见堂堂之师。宋师长能联络侨捐外援,实是好事——既不耗国库,又可强军力,何乐不为?”
她转向校长,语气恳切:“如今举国同仇敌忾,若有几支劲旅枕戈待旦,既可固守疆土,亦能振奋民心,使百姓知政府实心御侮,非虚与委蛇。”
校长默然良久。他心知此计确属可行——四部皆嫡系,扩编后更利掌控,且外援不耗国帑,兼可应对边患,实是一举数得。唯存一念顾虑:扩编之后是否会尾大不掉?宋希濂近年愈见主见,会否成新的藩镇?
“宋希濂,”校长搁下咖啡杯,目光如炬,“你力主扩军,是为御侮,还是为拥兵自重?”
宋希濂心头一凛,倏然起立:“学生对校长一片赤忱,扩军只为保国守土,绝无二心!若校长存疑,学生愿交卸36师指挥,专司训战,不涉人事后勤!”
校长凝视他片刻,目光渐缓。他深知宋希濂根底黄埔一期出身,转战多年,处置西安事变时亦显忠耿。且36师系中央精锐,若强行收权,反寒诸将之心。
“坐。”校长摆手,“我知你公忠体国。扩编方案,原则可准,然须约法三章。”
宋希濂心头大石落地,恭谨就座:“请校长示下。”
“其一,扩编须于六月前完竣,不得延误;其二,四部人事任免必报侍从室核准,不得擅专;其三,侨捐外援统归财政部调度,后勤部分发,各部不得截留;其四,扩编后每月呈报训练实况,随时听调。”
“学生谨遵钧命!”宋希濂肃然应诺。
“你即与何部长、陈主任详议,拟具细则,下周呈报。”校长取笔签批建议书,“用心办事——若扩编得宜,待功成之日,必不吝封赏。”
“谢校长!”宋希濂敬礼如仪,捧起批文退出。
甫出府门,便见邱维达与周明远候于广场。邱急步近前:“荫国,如何?校长可准了?”
宋希濂扬了扬批文,笑意难掩:“准了!校长已命会同何部长拟定细则,六月前成军!”
二人相视释然。周明远抚掌道:“善!有此劲旅,御侮可期!”
【叮!任务1完成:劝说最高校长同意扩编建议书。奖励:积分,德制150毫米榴弹炮团(满编12门,含弹),“部队整训加速”科技图纸。】
【叮!任务2进度更新:联合各部联名支持(进度:80%,孙元良已同意,桂永清待签)。】
淡蓝光幕浮现,宋希濂压下心潮,对邱维达道:“墨三,你即刻面见桂永清,请其联署;明远,你赴后勤部见刘长官,禀报校长批复,请预作筹备;我往见何部长,商议细则。时不我待,唯余四月矣。”
二人领命分头行事。宋希濂登车远去,望着渐隐的府门,心下计议:
须速拟扩编细则,明确编制装备;
将系统所赐炮团伪作“外援部队”接收;
督促各部强化演训,尤重炮营与预备团协同;
尽快落实苏、德军火渠道,确保械备如期。
而当宋希濂为扩编奔忙之际,隔海某国军部会议室内,一场影响时局的密会正在上演。
长桌周遭将星云集——参谋总长闲院宫、陆军大臣杉山、关东军司令植田、华北驻屯军司令田代,及板垣、东条等少壮军官皆在列。
“据报,对方最高校长已批准四个嫡系师扩编,拟于六月前成军,意在抗衡我常设师团。”作战部长石原持情报册神情凝重,“且宋希濂所部新得德制重机枪、苏制迫击炮,战力显升。”
田代蹙眉道:“宋希濂此人,我有所知—期黄埔出身,作战悍勇,去岁陕北之役几擒其首。今番扩军,必为应对我在北行动。是否当抢先出手,乘其未成军时控制平津?”
杉山摇首:“不可。我于华北仅驻一旅团,若仓促启衅,恐陷僵局。陛下已批《国策基准》,须待万事俱备。”
他转视板垣:“板垣君,你所主‘华北自治’运动进展若何?能否使宋哲元部离心?”
板垣起身躬答:“禀大臣,宋哲元虽有自治意,其麾下冯、张诸将皆倾向南京,且宋希濂部虎踞京畿,北进旦夕可至,‘自治’推进维艰。”
“无能!”杉山拍案厉色,“若连宋哲元亦不能制,何谈解决争端?不若七月制造事端,一举控制平津,再图南进,迫其城下之盟!”
闲院宫轻咳打断:“杉山君,慎言。我军筹备未周,当先增兵华北,调第20、第5师团驻防要冲,另于青、沪部署海军陆战队。俟时机成熟,则华北华东并举,使其首尾难顾。”
东条忙附议:“殿下明见!可于七月策划‘意外’,以士兵失踪为由出兵;同时沪上陆战队攻虹桥机场,牵制其主力,使其无力北援。”
满座皆颔称善。闲院宫振衣而起:“即照此议。作战部速制华北、华东事略,陆海军协同调度,务于年内控平津、占淞沪,迫其签盟!”
众将肃立应命,面透狂热。彼等皆以为武力可三月定鼎,却不知金陵城中,早有异数布棋,将改写终局。
宋希濂坐于车内,忽忆起要紧事——他取出怀表轻按暗扣,对系统低语:“兑换‘北线敌军部署’情报。”
【叮!耗积分,兑换成功。情报显示:敌拟于三月前向北线增兵两师团,驻防要地;六月前于青、沪部署三支陆战队,图谋事变。】
宋希濂面色一沉。敌动较预期更疾,须加速扩编,并早于沪上构筑工事——惟此方可在事变突发时阻敌锋芒。
“明远,”他嘱咐副官,“见过何部长后,你速往沪上,密会吴市长,请其以‘防洪’为名,于吴淞、宝山一带筑防,谨防敌察。”
周明远应诺:“是,师座。”
轿车驶向军政部,阳光掠过车窗。宋希濂凝望街
喜欢从淞沪血战:到美械集团军司令请大家收藏:(m.yishudushu.com)从淞沪血战:到美械集团军司令亦舒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