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炼金”战略的初步探索,为“智伞”开启了一扇通往更高价值地带的大门。行业报告的权威性开始建立,基于平台匿名数据训练出的预测性维护模型也获得了早期采用者的积极反馈,一切都指向一个更具想象空间的未来。然而,就在陈默和管理层为商业模式的进化而振奋时,一股无形的压力却在组织内部悄然积聚,并最终以一种令人措手不及的方式爆发出来。
问题的导火索是“智慧农业”产品线一次至关重要的版本更新。这个项目融合了之前“本土方舟”在东南亚农业的积累、“数据炼金”推出的农作物生长预测模型,以及面向消费者的全新品牌故事界面,被寄予厚望,旨在打造一个标杆性的“可信农业”闭环解决方案。
按照公司原有的流程,产品需求由林薇的市场团队提出,经过跨部门评审后,交由方哲的技术团队排期开发。然而,这一次,矛盾空前激化。市场团队基于激烈的竞争态势,要求必须在六十天内推出具备核心功能的初版,抢占市场先机。而技术团队则指出,新整合的预测模型需要大量调优,全新的数据接口需要与多个外部伙伴重新协调,六十天连一个稳定的架构都难以完成,强硬上线只会导致灾难。
双方负责人在项目协调会上争得面红耳赤。市场负责人拍着桌子:“竞争对手已经放风出来了!晚两个月,我们前期所有的品牌投入和客户教育都可能为他人作嫁衣!你们技术部不能总躲在‘完美’的借口后面!”
技术团队的主管也毫不退让:“没有经过充分测试的模型和接口,仓促推出去,一旦出现大面积误报或者数据错误,毁掉的是我们‘信任’的根基!那才是不可逆的损失!你们市场部只懂冲锋,不懂基建!”
类似的冲突并非个例。与此同时,人力资源部门提交的一份员工匿名调研报告,也揭示了令人担忧的迹象:跨部门协作满意度持续下降,“部门墙”似乎越来越厚;项目决策流程缓慢,一份重要的合作伙伴协议需要穿越十几个部门的审批节点;许多关键岗位的员工抱怨“会议过多,无效沟通泛滥”,感觉“大量的精力消耗在内部协调和等待上,而不是创造客户价值”。
最让陈默感到触动的,是一位跟随公司多年的中层项目经理在离职面谈时说的那番话:“陈总,我依然热爱‘智伞’的愿景,但我太累了。我感觉自己像在一个庞大的机器里,每天忙着填各种流程表格,参加各种评审会,推动不同部门的齿轮转动。可很多时候,等我们内部好不容易对齐了,市场机会的窗口已经关闭了。我们的战略讲的是敏捷、是快速响应,可我们的组织,却像一艘体态臃肿的巨轮,转向一次,需要预判很久,调动全身。”
这番话,像一记重锤,敲在陈默的心上。他回想起“智伞”初创时期,只有十几个人,挤在一间小办公室里,有什么想法立刻沟通,决策就在白板前完成,产品迭代以天计算。那时,组织是透明的,是柔软的,是充满弹性的。而如今,公司规模扩张数倍,业务线条复杂交织,当初那种敏捷和高效,却在不知不觉中被层层叠叠的流程、部门和规则所吞噬。
“我们的战略翅膀已经张得很开,飞向了数据炼金和产业深海,”陈默在核心高管会议上,面色凝重地剖析道,“但我们的组织身体,却还穿着初创时期的‘小号衣服’,或者说,在成长过程中,我们给它套上了过于沉重和僵化的‘铠甲’。战略与组织的脱节,正在内部制造巨大的摩擦力,消耗我们的能量,迟滞我们的行动。这不仅是效率问题,更是危及我们能否执行战略、能否活下去的根本问题。我们必须启动一场深刻的‘组织变革’,让我们的组织模式,能够匹配甚至驱动我们的战略野心。”
一场名为 “组织重塑:从科层到敏捷网络” 的变革,被提升到与业务战略同等重要的位置。陈默清楚,这远比推出一款新产品要艰难得多,它触及权力、利益和惯性的深水区。
首先,是诊断“组织阻力点”,绘制变革地图。 陈默聘请了外部专注组织发展的顶尖顾问,与内部hR、战略部门组成联合项目组,对公司的组织架构、决策流程、激励机制和文化氛围进行了一次全面扫描。
他们发现了几个核心问题:
职能深井与部门墙:传统的按职能划分的部门(如市场部、技术部、销售部)形成了坚固的“谷仓”,各自拥有独立的KpI和话语体系,协同成本极高。
决策瓶颈:大量决策需要层层上报至高层,不仅速度慢,而且让高层陷入具体业务审批,无力思考真正重要的战略问题。
资源固化:人员和预算被锁定在固定的部门内,难以根据项目需要快速流动和重组。
价值观稀释:早期“客户第一、拥抱变化”的价值观,在规模扩大后,被部分员工理解为口号,实际行动中“流程第一、规避风险”的倾向开始抬头。
其次,是设计“敏捷团队”结构,打破部门壁垒。 基于诊断,陈默力排众议,决定动一次“大手术”。他宣布,逐步打破完全按职能划分的架构,在公司核心业务领域,全面推行 “面向客户的敏捷团队”模式。
这些敏捷团队,不再是临时性的项目组,而是拥有高度自主权的、相对稳定的“微型公司”。每个团队围绕一个特定的客户价值流或产品线组建,例如“智慧农业敏捷团队”、“工业互联网敏捷团队”、“可信贸易敏捷团队”。
团队内部必须包含完成该业务所需的所有关键角色:产品经理、技术开发、用户体验设计师、市场运营、甚至财务和法务代表。他们被集中在一起办公,拥有共同的业务目标(如客户满意度、产品收入、市场份额)和决定如何实现目标的自主权。
团队负责人被赋予极大的权力,包括本团队内的资源调配权、一定额度内的预算审批权、以及产品特性的决策权。职能部门(如中央技术部、市场部)的角色,从管理者转变为“能力中心”和“资源池”,负责制定专业标准、培养专业人才、储备前沿技术,并向各敏捷团队输送合格的人才。
再者,是建立“透明化决策与协作”机制,提升运营节奏。 为了支持敏捷团队高效运作,一系列新的协同机制被建立起来。
推行“oKR”目标管理法:在全公司范围内,从陈默开始,层层分解和公开 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这使得每个人的工作都能与公司战略目标对齐,跨团队协作有了共同的语言和方向。
建立“战略决策委员会”和“运营协调会”:战略决策委员会由陈默和少数核心高管组成,只负责决定公司级战略方向、重大投资和核心人事任免。运营协调会则定期召开,由各敏捷团队负责人和职能中心代表参加,快速解决跨团队的资源冲突和协作问题,确保信息透明、同步节奏。
打造数字化协作平台:引入并深度定制先进的项目管理与协作工具,所有项目信息、文档、进度、代码都对相关成员完全透明,减少信息差和等待时间。
然后,是重塑“考核与激励”体系,驱动正确行为。 组织变革的核心是人的行为改变。hR部门主导了对绩效考核和激励体系的彻底改革。
打破部门考核:取消对职能部门的独立利润或成本考核,转而考核其向敏捷团队输送人才的质量和满意度,以及其专业能力的建设水平。
强化团队激励:敏捷团队的奖金包,直接与其共同负责的业务成果强挂钩,激励团队成员紧密协作,共同对结果负责。同时设立专门的“跨团队协作奖”,鼓励知识共享和主动补位。
推行“动态薪酬”与“成长路径”:引入更强调贡献和能力的薪酬 bands,员工的能力提升和薪酬增长,与其在敏捷团队中扮演的角色和创造的价值直接相关,而不仅仅是职级晋升。
这场“组织重塑”的变革,推行之初遇到了巨大的阻力。一些职能部门的负责人感到权力被削弱,产生了抵触情绪;一些员工不适应新的工作模式,感到迷茫和不安;初期由于磨合不畅,甚至出现了短暂的效率下降。
陈默亲自站到前台,召开了数次全体员工大会,不厌其烦地阐述变革的必要性和愿景。他明确表示:“这次变革的目的,不是剥夺谁的权利,而是为了把决策权交给最听得见炮火的人。不是为了制造混乱,而是为了建立一种更高效率、更能激发每个人创造力的新秩序。这需要时间,也需要我们每个人都有拥抱变化的勇气和开放学习的心态。”
当第一个完全按照新模式运作的“智慧农业敏捷团队”,在四十五天内成功交付了那个融合多项新功能的版本,并在市场上获得热烈反响时,质疑的声音开始消退。团队成员脸上焕发出的那种 ownership 感和成就感,是过去在职能部门里难以体会的。
陈默在观察着组织逐渐焕发新的活力时,对管理团队说道:“战略决定了我们要去哪里,而组织能力决定了我们能否到达。一个敏捷的、网络化的组织,就像给战略引擎换上了高性能的传动系统,能让我们的每一个战略意图,都迅速转化为一线战场的有效行动。这场‘组织重塑’,是我们穿越未来更复杂竞争环境必须完成的‘成人礼’。”
喜欢商海纵横128计定乾坤请大家收藏:(m.yishudushu.com)商海纵横128计定乾坤亦舒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