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将安抚之事毋需分心,寡人将亲临训谕。至若军事军校筹建,亦由王庭统筹,诸卿但管练兵即可。
\"臣遵王命!\"臧洪肃然领旨,执圭而退。
#### 明君策·海政篇
王观水师将甘宁,谕曰:\"兴霸所请海军扩编,准。此番北征水师战功彪炳,特赐尔募兵特权——凡燕境军民自愿者,皆可编入水师,建制限十万。需用钱粮具本上奏,造船厂若不足用,即增新厂。\"
又示:\"另设海军学堂育才,自此水师当为国朝重器。兴霸,可称心意?\"
海军的重要性,在这个时代或许没有人比刘凤更加清楚。他一直希望大力发展海军,但在初期阶段,由于缺乏显着战绩,军中和朝堂对海军建设颇有微词。当时燕国正忙于民生经济建设,海军短期内难以发挥作用,因此刘凤暂时搁置了这一计划。
如今,百官亲眼见证了海军的作用,刘凤自然决心全力支持海军建设。至于建立海军学院,这原本就是他酝酿已久的计划。
有一句至理名言:十年 ** ,百年海军!在 ** 崭露头角之前,海军才是真正称霸世界的关键。刘凤的目标是未来的四大帝国争霸,因此他必须提前为海军奠定基础。海军学院正是打造无敌舰队的最佳途径。
刘凤从未怀疑自己能否君临天下,他对自身和燕国文武百官充满信心。大汉帝国共有一百零三个郡国,而燕国已掌控十七郡,接近帝国五分之一的疆域。只要消化新占领的领土,燕国国力必将暴涨,再加上冠绝天下的军力和对天下大势的先见,扫平群雄、重整山河只是时间问题。
刘凤的目光早已超越大汉疆域,放眼世界。要征服天下,必须拥有强大的 ** ;而要制霸四海,则离不开庞大的海军。现在提前布局海军,正是为未来的世界争霸做好准备。
“臣,谢王上对海军的重视!”甘宁难掩激动,恭敬地向刘凤谢恩。他强压心中澎湃,退回朝班,此刻他已预见海军的崛起——未来,海军将与 ** 并驾齐驱!
海军从此脱离附属地位,正式成为 ** 作战力量。
甘宁满面红光回到朝班时,刘凤正含笑注视着右侧的武将队列,特别点出道:\"张翼德、关羽、臧洪、赵云、褚飞燕、太史慈、张牛角,训练新军需改变固有模式。燕国疆域扩展,各郡县皆需驻防力量。当着手组建步兵体系——刀盾、长枪、 ** 等兵种均需成建制训练。武器装备方面,锦绣山庄各工坊即刻全力赶制,务必使全军尽早完成换装。\"
刘凤敏锐意识到,燕国现有部队多属骑兵建制。无论是黄金火骑兵、百战神机营还是幽燕轻骑,皆属骑战精锐。这三支劲旅虽威震四方,却难应对攻城守备之战。依照当世战争规律,城防战事远比 ** 频繁。欲图霸业或固守疆土,单靠骑兵难竟全功。
北方平原尚可纵马驰骋,然南方水网密布、城池林立,岂能用骑兵强攻坚城?当下组建多功能步兵军团实为当务之急。
\"末将遵命!\"七位将领同时捧着玉笏躬身应答。这些久经沙场的老将虽惯于指挥铁骑,却也深谙单一兵种难以争霸天下的道理。
刘凤目光转向簿曹从事麋竺:\"子仲,即刻拟订新政令......\"
燕王新政:汇聚匠才,振兴百工
为安置洛阳百姓并解决工坊人力之困,燕王特颁新政:凡洛阳百姓中有技艺者,无论木匠、铁匠、工匠等,皆编入锦绣山庄各工坊效力。
王命已下:锦绣山庄工坊即日扩建,各匠师须广收学徒。此举既可安顿流民,又能补工坊人力短缺之弊。
\"臣,领命!\"大司农麋竺执玉笏出列,恭然应诏。两侧文官皆露欣然之色——王上以私产济民,实乃仁政。
燕国自开商路以来,国库丰盈。百官皆重商事,朝中无轻商之风。
**新国策·励民篇**
宣明殿内,燕王刘凤听罢百官奏报,振袖而宣:\"诸卿既无疏漏,寡人当颁二策,永载燕律:\"
其一:燕境之内,官府须力倡民户添丁;
其二:凡生子者,赐鸡一只、钱两千;育二子者,赐羊一头、钱五千。
繁殖三子者,官赐黄牛一头,赏钱万文。若产子逾三者,另由官府出资抚养余子。另颁新规:凡年逾四十五之男子,禁聘未满三十之女为妻。此令即日通行境内,违者除罚金外,另服苦役十载。
诏令既出,宣明殿内顿时落针可闻。前款政令虽惠及百官,然末条禁令却令满朝哗然。殿中文臣虽不敢高声抗辩,私语之声却此起彼伏。尤以中下层文官为甚——彼等虽未届禁婚之年,然念及将来不得纳青春少艾为妾,皆面有难色。武将一系则默然伫立,冷眼旁观文官躁动。
刘凤高踞龙椅,睥睨群臣窃议之状,寒声道:\"此令不可更易,即刻施行。\"
殿内霎时肃静,众臣屏息垂首。王命既出,违逆者当由隐秘卫、黑衣卫、百鸟三司共察。官吏抗命者,罪加一等。
燕境之内,此令必行。若有不从者,自请离朝,另投他处。
见群臣噤声,刘凤目光转向荀彧:\"文若以为此令如何?\"
荀彧执笏出列:\"王上仁政惠民,臣敬佩不已。然施行之际尚有疑难:其一,各郡县正值战后重建,国库恐难支撑此项开支;其二,婴孩夭折者官府奖励如何处置;其三,若有奸徒伪报生育骗取赏银,该当如何治罪?\"
刘凤从容应答:\"爱卿所虑极是。然钱财之事,寡人可动用内府相助。\"
(保持原意不变,调整句式结构)
金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算真正的问题。
关于新生儿夭折的难题,孤已深思熟虑。医学院两位院首奉王命专攻此症,成效指日可待。
官府赏银采用分期发放,可防诈领之弊。分批次拨付,既保钱款稳妥,又显朝廷诚意。至于戕害婴孩者,当以命抵命——立斩不赦!
朝臣们见君王三言两语化解诸难,眼中俱是敬服。荀彧整冠行礼:\"主上圣明!既已思虑周全,臣等再无异议。\"
刘凤含笑轻抬手腕:\"文且慢,尚有未尽之言。\"
百官闻言心头骤紧。郑玄执笏出列:\"王上还有新政?\"
\"既鼓励生育,就当妥善安置孩童。\"刘凤目光转向蔡邕,\"蔡卿执掌蓟城书院,新政需尔配合。即日起各郡设郡学,各县建县学。十年之内,我要燕国州县俱立学堂。\"
吾欲令天下稚童皆能诵文识字。
六载至十二龄幼子,必入镇学受教。
十二载至十五龄少年,须赴县学修习。
蓟城学府乃吾燕国至高学堂,堪比洛阳国子监。
凡六至十五岁孩童,官付束修,皆可免费入学,不得违逆。
若有阻挠者,无论父母官吏,皆罚钱服役,重者下狱论处。
另设工贾、医道、兵戎诸院于各郡县,择十五岁以上良才教之。
诸卿当知:燕国大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愿吾治下黎庶,他日皆能提笔成章!
话音方落,宣明殿内寂若无人,文武重臣尽皆瞠目结舌。
较之先前\"男子四十 ** 得娶妇三十\"之令引群臣腹诽,此番石破天惊之语,纵是荀彧、蔡邕、郑玄等当世大儒,亦震悚失容。
而郭嘉、贾诩、麋竺并诸将官,则显欣然之色。
二者殊态缘由甚明:前者乃世族贵胄,后者皆寒门俊杰!
自春秋至明清,经史典籍素为世家大族所掌。
世家所以超然,正因其握书卷而承文脉。
朝堂衮衮诸公,十之 ** 出自朱门。
直言之:庙堂权柄,几为世族共持。
寒门纵有奇才,亦难摇其根本。
(
在南北朝时期,这种局面发展到顶点,直到武则天执政时期,权贵阶层遭到皇室力量的强力压制,平民出身的人才逐渐有了崭露头角的机会。
虽然印刷技术和纸张早已问世,但各地权贵豪门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延续家族的特殊地位,始终 ** 来自燕国的纸张和印刷书籍。
如今刘凤推行的新政,简直像在平静的池塘投入一块巨石,让满朝文武震惊不已。
那些出身世家的官员个个面露惊惶,而平民官员则难掩兴奋之色。
尽管锦绣山庄早已实行免费入学的政策,但那毕竟是以燕 ** 室的名义施行的福利。
况且受益者都是早期追随刘凤的旧部,朝臣们自然毫无异议。
可谁能想到,这位君主竟要在全国推行【全民教育】政策,这就让众多官员难以接受了!
世家官员的恐惧源于新政将动摇他们世代享有的特权地位。
一旦失去这种特殊身份,家族利益必将遭受重创。
与之相对,平民子弟的地位将迅速提升,世家大族终将沦为普通群体。
寒门官员的欣喜则在于,新政实施后会有更多平民子弟获得晋升机会。
平民受歧视的现象将逐渐消失,他们的社会地位也会水涨船高,获得更多发展机遇。
或许将来【寒门】与【世家】的区分,终将在历史长河中消逝不见。
截然不同的立场和利益诉求,让燕国朝堂 ** 成两个对立的阵营。
世家出身的官员极力阻挠【全民教育】政策的实施,而寒门官员则全力支持这项改革。
因寒门出身的武将官员多受惠于【免费教育】之策,此举关乎其长远利益,故皆挺身力挺。
朝堂之上,世家与寒门两派官员针锋相对。有人援引典籍,有人纵论古今,从社稷安危到君王利弊,争得青筋暴起,几近失控。
争端核心无非是:世家欲阻新政推行,寒门则力主延续。
刘凤高居御座,始终冷眼旁观。随着争论愈烈,君王面色渐沉,眉宇间凝起寒霜。
当官员们察觉御座投来的凌厉目光时,喧哗声戛然而止。众臣垂首屏息,殿内落针可闻。
\"诸位可吵尽兴了?\"刘凤指尖轻叩案几,声线透着刺骨寒意,\"既然无话可说,便听寡人宣旨。\"
百官以额触地,颤声请罪:\"臣等万死!\"
\"休提什么家族私利!\"君王冷笑,\"尔等既食燕禄,便该以国事为重。这【免费教育】乃寡人夙夜筹谋之国策,势在必行。\"
\"纵有损部分人之利,然于燕国千秋大业——\"御座之上,刘凤眸光如电,\"寡人身为国君,自当为百年计!\"
朕还是那句话,倘若众卿觉得朕刚愎自用,非明君之选,认为新政伤及尔等家族根本。诸位尽可辞官归乡,朕绝不阻拦!
此刻的刘凤确实动了真怒,满朝文武只顾争权夺利,在金銮殿上吵嚷不休,实在令人心寒!
新政推行必然会触动世家大族的利益。作为穿越者,刘凤比谁都清楚这些门阀世族对皇权的危害。自汉末三国崛起的世家大族,到隋唐时期已然权倾朝野。
这些世家官员把持朝纲、祸乱地方,五胡乱华时竟敢勾结外族,致使北方汉人几近灭族。更仗着垄断典籍经学,妄议朝政,连天子都不放在眼里。如此下去,君王推行惠民之策都要看他们脸色。
喜欢三国:从甄府赘婿到开国帝王请大家收藏:(m.yishudushu.com)三国:从甄府赘婿到开国帝王亦舒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