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一站在二楼的露台上,平静地接受着或好奇、
或探究、或带着一丝不易察觉警惕的目光洗礼。
这些目光,如同拂过镜面的微尘,不会影响镜心的澄澈。
他的视线扫过楼下人群,最终落在街角一个推着独轮小车卖糖炒栗子的老汉身上。
那老汉动作依旧慢条斯理地炒着锅里的栗子,
目光却与林一隔着街道在空中短暂交汇了一瞬。
眼神浑浊,却带着一丝极其隐晦的、仿佛集市上老相识确认东西交付般的讯号传递,
然后老汉便低下头,专注地盯着糖砂里的栗子,仿佛什么也没发生过。
韩笑轻松地拍了拍手上并不存在的灰尘,对楼下好奇的目光报以无可挑剔的绅士微笑,
然后施施然转身拾级而上,回到了二楼的露台,与林一并肩而立。
风吹过他的额发,露出光洁的额头,那双浅褐色的眼眸里闪烁着兴奋与警惕交织的光芒。
“牌子挂起来了,”
韩笑看着楼下那块招牌,像在欣赏一件新买的艺术品,
“接下来就是等着‘宾客临门’了。”
他特意在“宾客”二字上加重了一点语气,带着一丝恶作剧般的期待,
“不知道第一位上门的是真心求助的,还是疤爷派来的‘见面礼’?”
他摸了摸肋下枪套的轮廓,笑容意味深长。
话音刚落,似乎为了印证他这番话并非杞人忧天,
楼下传来一阵有些急促、略显刻意的脚踏车铃声。
“叮铃铃——”
只见一个穿着邮差制服的年轻人,熟练地骑着脚踏车在99号门前刹车停下。
他麻利地从斜挎的帆布邮袋里抽出一卷用细麻绳捆扎得整整齐齐的厚厚报纸。
“天字坊99号!明镜侦探社!刚刚出版的《沪江日报》!
总编室特吩咐!务必第一份送到贵社!请查收!”
年轻邮差嗓门洪亮,动作利索地解下报纸卷,
递给刚从楼下上来的、被韩笑临时雇佣兼做门房的精干小伙计阿生
(一个王金发介绍来的、眼明手快又懂规矩的前码头巡捕)。
阿生接过沉甸甸的、还散发着浓郁油墨清香的报纸卷,
立刻转身上楼,恭敬地递给露台上的林一和韩笑。
韩笑挑眉,接过报纸卷,手指一捻,麻绳断开。
厚厚一叠散发着油墨香气的《沪江日报》头版,瞬间展开在他和林一眼前!
头版头条!
惊天逆转!码头疑云血案告破!法租界cId雷霆出击 擒真凶!工头枉死真相大白!幕后黑手竟是?
巨大的黑体字标题如同惊雷炸响!极具视觉冲击力!
报道正中,配着一张虽然经过技术处理(保护线人)、
但依然能清晰辨识出法租界中央巡捕房标志性门厅的新闻照片!
照片正中央,几个穿着cId制服的探员赫然押解着一个被蒙住头部、双手反铐的魁梧男子身影——
虽然蒙着脸,但那种穿着短打、裸露双臂布满伤痕纹身的特征,
对经历过码头风波的人来说,具有强烈的指代性!
报道虽未明确点出“大疤脸”,但通篇紧扣cId在韩林二人关键线索指引下迅速锁定真凶破获大案的主旋律!
报道的末尾,一行不起眼却极其重要的署名:
本报特别调查记者:冷 砚
这个名字带着一种清冷而锐利的锋芒,跃入眼帘!
与报道那煽动性的文字风格形成微妙的反差。
“好快的笔!好利的文风!”
韩笑眼中闪过真正的欣赏,不由得赞叹出声,
“这位‘冷砚’记者,可真是刀笔如风!趁热打铁!
把法租界的脸皮和咱们那点微末功劳全挤在一锅里炖了!
这标题…啧啧,‘擒真凶!’这三个字,把压力全甩给cId了,给疤爷添堵添得恰到好处!”
他兴致勃勃地继续往下翻报纸内页,寻找是否有署名“冷砚”的其他文字。
果然,在紧随其后的时评版右下角,发现了一篇篇幅不长,
但笔锋更加犀利冷静、字里行间如同淬炼过钢铁般硬朗的分析特评:
《码头血案折射的沉疴——租界规则下的“意外”还能掩盖多少血色利益?》
(署:冷砚)
文章的开篇,完全没有重炒那令人作呕的血案细节,
而是用一种近乎冷酷的理性剖析起一种“现象”:
法租界码头工头张某之惨死,现场曾被一度粗糙包装成触目惊心的“工作意外”。
若非机缘巧合,此案将如同过去数十载间湮灭在黄浦江浊浪中的无数无名冤魂般,迅速沉入档案的故纸堆中。
然此番血案拨云见日,其意义远超个案沉冤昭雪。
“意外”,在远东这座号称拥有最现代法律制度的飞地上,
已然成为一张用途过于“广泛”、且屡试不爽的黑色滤网! 它过滤掉多少血腥真相?
它又成为多少双看不见的手,攫取着血腥利益、践踏着基本人伦、
最终还能在金碧辉煌的法庭外安然掸去尘埃的完美面具?
…
张某一案,剥开那层“意外”的伪装,揭示出的并非仅仅是个体暴徒的凶残,
而是一条由暴戾黑帮(cId已拘押主犯)、
麻木公权(文中巧妙暗示码头巡捕初期处置不当)、
以及某种被精密掩盖于特殊贸易链(隐晦提到蓝浸油绳索特殊用途)
下游的暗流利益共同浇筑的、坚如磐石的犯罪生态链!
这链条环环相扣,视生命如草芥,视规则如玩物。
当一条人命被物化成一张账目的损益平衡点,
当一次谋杀被伪装的如同工地塌方一样理所当然,
“意外”二字早已在司法词典中异化为一柄饮血的快刀!
文章最终,以一种冰锥般的质问收尾:
今日张某沉冤虽雪(cId行动迅速有力),
然则法租界内,那些未曾曝晒于朗朗乾坤下的“意外”,又有几何?
剥开“蓝浸油绳”的隐秘外衣,其中牵扯的巨大阴影,是否仅止步于已显露的码头层面?
码头工张某一案,不应是结局!
它当是一面由鲜血磨亮的铜镜——一面应悬挂在法租界律法精神基石之上、昭示‘明镜高悬’之警醒的‘明镜’!
这篇署名“冷砚”的时评,如同一把冰冷的解剖刀,
精准地避开了煽情,直指制度性罪恶的核心——“意外”标签被滥用的系统性问题!
它的威力,绝不亚于一个重磅炸弹!尤其在最后点出的“‘明镜’昭示”二字,
已然在无形中将“明镜侦探社”的存在与一种呼唤司法公正的巨大象征意义捆绑在了一起!
未完待续!
喜欢林一探案集:第一季请大家收藏:(m.yishudushu.com)林一探案集:第一季亦舒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