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桢记

青灯轻剑斩黄泉

首页 >> 玄桢记 >> 玄桢记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三国之最强霸主南明:我可以建造奇观逍遥江山大明之五好青年煮酒点江山姜先生的团宠小嗲精太娇了甲午之华夏新史上门女婿叶辰(又名霸婿崛起,上门龙婿)大汉帝国指南剑
玄桢记 青灯轻剑斩黄泉 - 玄桢记全文阅读 - 玄桢记txt下载 - 玄桢记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574章 民呼万岁街前沸,帝祭忠魂祠里香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卷首语

《大吴史?世宗纪》载:\"德佑十四年十一月初一,瓦剌三扰宣府卫、两袭大同粮道,边报日至者七,神京戒严。帝萧桓夜不能寐,漏下三鼓召内阁入西苑暖阁密议,议题唯 ' 迁南都以避锋 ' 一事。时内阁首辅徐文渊、次辅李东阳、兵部尚书谢渊、户部尚书王直、玄夜卫指挥使周显咸在,议至天曙,未得定论。\"

《玄夜卫档?密议录》补:\"文渊素与江南盐商交厚,德佑十四年秋,其弟徐文彬在南都购宅三所,又私囤漕粮两万石于秦淮河畔私仓,此节玄夜卫早察,未及奏报。密议前一日,文渊曾遣人致信南都巡抚,言 ' 帝意渐动,迁策可期 ',信中 ' 需备舟楫百艘,以待圣驾 ' 之语,为玄夜卫截获,存于诏狱署东库《徐文渊案初勘卷》。又查暖阁地砖缝,留有文渊所遗 ' 江南漕粮可支三月 ' 字条,笔迹与户部 ' 漕粮损耗 ' 账册批注一致,盖文渊欲以虚粮数惑帝。\"

《大吴会典?内阁职掌》注:\"国朝(大吴)内阁自元兴帝定官制,掌 ' 票拟章奏、议国家大政 ',凡军国重事,帝召内阁密议,需有六科给事中监察,然此次密议,文渊以 ' 事急恐泄 ' 奏请罢监察,帝许之 —— 实文渊欲避六科耳目,暗促迁议。\"

紫宸漏下议迁惶,边报频传帝意茫。

首辅私囤江南粟,将军力护塞垣霜。

暖阁烛影摇权斗,地砖痕藏诡谲章。

莫待舟楫离北阙,始知忠骨冷边荒。

紫宸夜议定守疆,漕运粮充塞垣强。

奸相伏诛朝纲肃,将军浴血卫边荒。

民呼万岁街前沸,帝祭忠魂祠里香。

莫谓北阙无险守,人心便是最坚防。

德佑十四年十一月初一的夜,西苑暖阁的烛火被风卷得忽明忽暗。萧桓坐在紫檀木御案后,指尖捏着的边报已被汗浸得发皱 —— 宣府卫百户张谦的急报上,\"瓦剌骑至城下,箭如雨下\" 的字迹被血渍晕开,字里行间的绝望像针,扎得他眼眶发酸;大同卫指挥使王三的奏疏更急,\"粮道被袭,运粮卒死伤者半,现存粮仅支十日\",末尾的 \"臣愿死守,乞陛下速定\" 八字,笔锋重得几乎戳破纸页。

他抬手揉了揉眉心,御案上还摆着岳峰的血书 —— 那是上月谢渊从大同卫城楼残骸中寻得的,血字 \"死守京师\" 已发黑,却仍能看出落笔时的决绝。萧桓想起上月祭拜岳峰祠时,王三捧着的 \"吴\" 字砖,砖缝里嵌着的孩童头发,突然觉得胸口发闷:若真迁南京,那些在独石口、宣府卫死难的百姓,那些像岳峰一样埋骨边关的将士,他们的忠魂该往何处归?

\"陛下,内阁诸臣已在殿外候旨。\" 内侍李忠的声音轻得像羽毛,却惊得萧桓手一抖,边报滑落在地。他弯腰去捡,指尖触到地砖上的一道裂痕 —— 那是永熙帝在位时,御驾亲征瓦剌前,在暖阁议事时不慎踢裂的,当时永熙帝说 \"朕在,京师在\",如今这句话,还在殿梁上绕着。

徐文渊第一个走进暖阁,藏青色的袍子扫过门槛时,他刻意放慢了脚步,目光飞快扫过御案上的边报 —— 看见 \"大同粮仅支十日\" 的字样,嘴角几不可察地弯了弯。他躬身行礼时,腰间的玉带 \"叮\" 地撞在案角,露出袖中半张折叠的纸,萧桓瞥见上面 \"南都\" 二字,却没作声。

\"陛下夜召臣等,必是为边事忧心。\" 徐文渊直起身,声音带着恰到好处的关切,\"臣昨夜细查户部粮册,九边现存粮不足一月,神京三大营虽经增补,仍缺兵卒三千,且多为新募之兵,未经战阵。瓦剌势盛,若硬守,恐... 恐宗庙有危。\"

谢渊跟着进来,甲胄上还沾着居庸关的雪,甲叶碰撞声打断了徐文渊的话:\"徐首辅此言差矣!大同卫虽粮紧,然宣府卫尚有存粮五千石,可从陆路调运;边军新募之兵,多为独石口、阳和口死难百姓的子弟,他们愿为父兄报仇,战力不输老兵!\" 他走到御案前,将一份《九边联防策》递上,\"臣已与周指挥使商议,玄夜卫可率两千锐卒护运宣府粮,三日可至大同;臣再率五千边军回援神京,守御必无大碍。\"

徐文渊立刻接过话:\"谢尚书太过乐观!瓦剌三万铁骑,玄夜卫两千人护粮,无异于以卵击石;边军回援,宣府、大同空虚,瓦剌若趁机袭后,九边尽失,神京更危!\" 他转向萧桓,语气急切,\"陛下,元兴帝当年迁都北京,是因 ' 天子守国门 ',然今时不同往日,瓦剌势大,暂迁南京,凭长江之险,待召集江南兵马,再图恢复,方为万全之策!\"

萧桓的目光落在徐文渊身上,突然想起前日周显递的密报 —— 徐文彬在南都购宅、私囤漕粮的事,像根刺扎在心里。他没点破,只问:\"徐首辅说 ' 江南兵马可召集 ',需时几何?漕粮可支多久?\"

徐文渊早有准备,从袖中取出那份折叠的纸,展开是《南都迁避详策》:\"陛下,南都有永熙朝遗留三营旧部,约一万五千人,旬日可集;江南漕粮,臣已命户部核查,现存十万石,可支半年 —— 臣弟文彬在南都,可先为陛下备下舟楫,圣驾一动,两日内可抵南都。\"

\"十万石?\" 户部尚书王直突然插话,声音带着疑惑,\"臣掌户部,江南漕粮今年因 ' 水损 ',实存仅六万石,且多在苏州、杭州仓,调至南都需半月,徐首辅何来 ' 十万石 ' 之说?\"

徐文渊的脸瞬间僵了,随即笑道:\"王尚书许是漏算了松江府的囤粮 —— 臣上月曾命松江知府暂存两万石,以备不时之需,加上沿途州县预留的两万石,共十万石,没错。\" 王直还要再问,徐文渊却抢先道:\"此事紧急,王尚书可事后核查,当下要紧的是定迁与守的国策,若再迟疑,瓦剌至城下,悔之晚矣!\"

谢渊立刻反驳:\"徐首辅连漕粮数额都算不清,怎敢定迁国策?松江府粮册,玄夜卫早有备案,今年仅存八千石,何来两万石?你说的 ' 沿途预留 ',怕是什么 ' 私仓 ' 吧?\" 他的目光扫过徐文渊的袖袋,\"前日玄夜卫在秦淮河畔查获私仓,囤粮两万石,粮袋印 ' 户部南漕 ' 火漆,仓主正是徐首辅的弟婿张友仁 —— 徐首辅,这 ' 十万石 ',是不是把私仓的粮也算进去了?\"

徐文渊的额头渗出汗,却强撑着道:\"谢尚书休要血口喷人!张友仁乃商贾,私囤粮与我何干?玄夜卫查案,怎可凭 ' 粮袋火漆 ' 就构陷大臣?\" 他转向萧桓,跪地叩首,\"陛下!臣忠心耿耿,若有私藏漕粮之事,甘受凌迟!谢尚书此举,是因反对迁议,故意栽赃,欲阻陛下万全之策!\"

周显从殿外进来,玄夜卫的黑袍上沾着夜露,他手里捧着一卷账册,放在御案上:\"陛下,此乃松江府粮册副本,德佑十四年十月,松江知府确实向张友仁 ' 借粮 ' 一万两千石,言 ' 徐首辅令,暂存私仓 ';又查徐文彬南都宅第,后院暗窖藏粮八千石,粮袋火漆与秦淮河私仓一致。此两笔粮,皆为户部 ' 水损 ' 漕粮,实则被徐首辅挪用,为迁南预留。\"

徐文渊看着账册上的 \"徐文渊令\" 字样,身子猛地一颤,却仍辩解:\"此乃松江知府与张友仁勾结,伪造我的令!陛下,臣... 臣对天发誓,绝无此事!\"

萧桓没看账册,只盯着徐文渊的眼睛:\"徐首辅,朕问你,前日你遣人致信南都巡抚,言 ' 帝意渐动,迁策可期 ',让他备舟楫百艘,可有此事?\"

这句话像炸雷,徐文渊瞬间瘫坐在地,蟒袍的下摆扫过地砖,露出靴底沾的秦淮河泥 —— 那是前日去私仓查验时沾的,此刻在烛火下格外显眼。\"陛下... 臣... 臣是怕... 怕瓦剌破城,陛下无退路,才... 才私下准备...\" 他的声音抖得像风中的叶,再也没了之前的从容。

李东阳一直沉默地站在角落,此刻见徐文渊失势,才上前一步:\"陛下,臣有一言。迁南京,虽可凭长江之险,然宗庙社稷在神京,若迁,恐失民心 —— 独石口、宣府卫百姓,已遭瓦剌屠戮,若陛下再弃神京,天下人必谓陛下 ' 弃民自保 ';守神京,虽有风险,然谢尚书的联防策可行,玄夜卫护粮、边军回援,再调山东、河南兵马,一月内可聚兵三万,足以拒瓦剌。\"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徐文渊:\"然徐首辅私囤漕粮、暗备舟楫,虽有私心,却也道出 ' 神京守御不足 ' 的实情。臣以为,可分两步:其一,命玄夜卫彻查徐首辅私粮案,厘清漕粮数额,若确有挪用,严惩不贷;其二,谢尚书即刻赴居庸关部署防务,王尚书速调山东、河南漕粮,周指挥使率玄夜卫护运宣府粮至大同,待粮足兵齐,再议守与迁 —— 此刻仓促定策,恐生祸端。\"

王直立刻附和:\"李次辅所言极是!山东漕粮现存三万石,河南两万石,臣可命两地巡抚走陆路,十日可至神京;大同粮道打通后,九边粮荒可解,守御无虞。\"

萧桓的手指敲击着御案,心里翻江倒海:李东阳的提议,既顾及了守的必要,也没完全否定迁的可能,可他知道,一旦开始调粮调兵,迁议就会搁置 —— 而他内心深处,也不愿做 \"弃民自保\" 的君主。但瓦剌的威胁就在眼前,若调粮不顺、防务有失,神京真的会破,到那时,连迁的机会都没有。

\"谢尚书,\" 萧桓突然开口,\"你说玄夜卫两千人可护粮至大同,若遇瓦剌袭扰,如何应对?\"

谢渊躬身道:\"陛下,玄夜卫锐卒皆经狼山之战考验,善用连弩,又熟悉九边地形,可昼伏夜行,避开瓦剌主力;臣再遣大同卫王三率一千边军接应,必保粮道畅通。至于神京防务,臣已命副将李默率三千边军回援,三日内可至,与神京三大营合兵,足可守御。\"

周显补充:\"臣已命玄夜卫百户李焕率人勘察粮道,标记瓦剌常设哨点,护粮时可绕开;若遇小股袭扰,连弩可破;若遇大股,臣会亲率玄夜卫驰援 —— 臣愿以性命担保,粮必至大同。\"

徐文渊见萧桓的注意力转向防务,突然爬起来,抓住最后一丝希望:\"陛下!瓦剌不止三万骑!臣昨日得密报,瓦剌已联络李谟余党,欲里应外合破神京!李谟旧部多在神京各司署,若守京,必遭内外夹击;迁南京,可避此祸!\"

谢渊立刻斥道:\"徐首辅又是 ' 密报 '!玄夜卫彻查李谟余党月余,已逮捕六十余人,神京各司署早经清查,何来 ' 里应外合 '?你这密报,怕是瓦剌故意放出来的,诱陛下迁避!\"

周显点头:\"臣可证,玄夜卫在瓦剌俘虏口中得知,瓦剌确有 ' 散布谣言促迁 ' 之计,昨日已抓获三名传谣的镇刑司旧吏,供词与徐首辅的 ' 密报 ' 一致 —— 徐首辅,你这密报,是不是从这些旧吏口中得来的?\"

徐文渊的脸从白转青,嘴唇哆嗦着说不出话。萧桓看着他的样子,突然想起元兴帝的《北伐诏》:\"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此乃大吴祖制。\" 永熙帝亲征瓦剌,虽有败绩,却从未想过迁避;岳峰死守大同卫,骨碎城楼也未退 —— 他若迁南京,怎对得起祖宗,怎对得起那些死难的忠魂?

\"徐文渊,\" 萧桓的声音冷得像冰,\"你私囤漕粮、暗备舟楫、散布谣言,皆为一己之私,动摇国本。着玄夜卫将你拿下,押入诏狱署,彻查你的罪案!\"

玄夜卫卒立刻上前,架起瘫软的徐文渊。他挣扎着回头,对着萧桓哭喊:\"陛下!迁... 迁南京是对的!瓦剌... 瓦剌真的会破城!\" 喊声渐渐远去,暖阁里只剩下烛火的噼啪声。

徐文渊被押走后,萧桓看着御案上的《九边联防策》,突然觉得心里的石头轻了些。\"谢尚书,\" 他拿起策论,\"你明日就赴居庸关,务必加固防务,若瓦剌来犯,先挫其锐气。\"

谢渊躬身:\"臣遵旨!臣必不负陛下,不负边民!\"

\"王尚书,\" 萧桓转向王直,\"调粮之事,你亲自督办,若有州县拖延,可凭朕的手谕,暂革其官,待粮运后再议。\"

王直道:\"臣遵旨!臣今夜就拟调粮令,明日一早发往山东、河南。\"

\"周指挥使,\" 萧桓最后看向周显,\"护粮之事,就拜托你了。徐文渊的案,也要彻查,牵连之人,无论官阶高低,一律严惩 —— 朕要让所有人知道,私害国者,必无好下场。\"

周显道:\"臣遵旨!玄夜卫必全力以赴,护粮、查案,两不误。\"

李东阳看着萧桓的部署,心里松了口气 —— 迁议暂时搁置,守御的方向定了,朝局总算能稳一稳。他上前道:\"陛下,今日密议之事,需严守秘密,若传出去,恐引起百姓恐慌。臣请命,明日早朝,只宣布 ' 徐文渊因贪墨被查 ',迁议之事,绝口不提。\"

萧桓点头:\"就依李次辅所言。今夜辛苦诸位了,都退下吧,朕还有些事要处理。\"

众人退去后,暖阁里只剩下萧桓一人。他拿起岳峰的血书,指尖抚过 \"死守京师\" 四字,血渍的粗糙感透过指尖传来,像岳峰在耳边呐喊。他走到窗边,推开窗,冷风卷着雪粒扑进来,落在脸上,冷得他清醒了许多。

远处的皇城根下,传来巡夜士兵的脚步声,\"大吴万岁\" 的口号声隐约传来 —— 那是神京三大营的士兵,他们还不知道今夜的密议,却仍在坚守岗位。萧桓想起独石口的王三,想起狼山的谢渊,想起那些在边关流血的将士,突然觉得,迁南京的念头,是对他们的亵渎。

他转身回到御案前,拿起朱笔,在《九边联防策》上批下 \"可从,着即施行\" 四字。朱墨落下时,他想起永熙帝踢裂的地砖,想起元兴帝的《北伐诏》,想起岳峰的血书 —— 这些,都是大吴的根,是不能丢的。

内侍李忠进来收拾案几,看见萧桓的神色,小声问:\"陛下,可要传膳?\" 萧桓摇头:\"不必,你去把岳峰祠的香灰取来一些,朕要放在御案上,警醒自己。\"

李忠应着退下,萧桓看着窗外的雪,心里默默道:岳将军,百姓,朕不会迁南京,朕会守住神京,守住大吴的根。

十一月初二的早朝,萧桓宣布 \"户部尚书徐文渊贪墨漕粮,着玄夜卫彻查\",满朝哗然。徐文渊的旧僚,如内阁中书舍人刘敬、御史台右都御史张谦等,皆面露惶恐,却无人敢为其辩解 —— 玄夜卫昨夜已将徐文彬、张友仁等逮捕,罪证确凿,谁也不敢趟这浑水。

谢渊出列奏报《九边联防策》,请求赴居庸关部署防务,萧桓准奏,命其 \"三日之内启程,所需兵马、粮草,户部、兵部尽皆配合\"。王直也奏报调粮之事,\"山东、河南漕粮十日可至,大同粮道三日内打通\",萧桓点头,\"着玄夜卫派专人督查粮运,不得有误\"。

朝散后,李东阳留在殿内,对萧桓道:\"陛下,徐文渊的旧僚虽不敢辩解,却恐暗中作梗,阻扰防务、粮运。臣请命,由六科给事中督查兵部、户部,若有官员拖延,即刻奏报。\"

萧桓道:\"就依李次辅所言。六科给事中,是朕的耳目,也是朝堂的规矩,不能废。昨日密议罢监察,是朕之过,今后凡军国重事,必召六科参与。\"

李东阳躬身:\"陛下圣明。徐文渊案,臣建议由玄夜卫与理刑院共同查办,既显公允,也可避免玄夜卫独断,引起百官不满。\"

萧桓同意:\"就命周显与理刑院左佥都御史吴谦同查,务必查清徐文渊的罪证,以及是否有其他官员牵连。\"

十一月初三,谢渊带着《九边联防策》赴居庸关,王三率一千边军在大同卫接应玄夜卫护粮队,周显则与吴谦开始查办徐文渊案。萧桓坐在御书房,看着各地送来的奏报:宣府卫的瓦剌已退,大同粮道的袭扰被击退,山东、河南的漕粮已启程 —— 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他拿起周显递来的《徐文渊案初步查报》,上面写着 \"徐文渊私吞漕粮四万石,联络江南盐商,欲借迁南掌控江南盐铁\",还有 \"刘敬、张谦等五名官员曾收受徐文渊贿赂,为其私粮案提供便利\"。萧桓看着这些名字,心里冷笑:官官相护,贪赃枉法,若不严惩,大吴的根基迟早会被这些蛀虫蛀空。

他提笔在查报上批下 \"刘敬、张谦等一并逮捕,彻查到底\",然后拿起岳峰的血书,放在查报上。血书的 \"死守\" 与查报的 \"贪墨\",形成鲜明的对比 —— 这就是大吴的朝堂,有忠良,有奸佞,而他这个君主,必须守住忠良,铲除奸佞,才能保住祖宗的江山,保住百姓的安宁。

窗外的雪停了,阳光透过窗棂,照在御案上,血书的字、朱批的字,都在光中显得格外清晰。萧桓知道,守神京的路还很长,瓦剌的威胁还在,朝堂的蛀虫还没除尽,但他已经不再动摇 —— 因为他知道,他不是一个人在守,还有谢渊、周显、王三,还有那些在边关流血的将士,还有那些不愿放弃的百姓,他们都是大吴的希望。

片尾

德佑十四年十一月初五,玄夜卫护粮队顺利将宣府卫五千石粮运至大同卫,王三率边军接应,途中遭遇瓦剌小股袭扰,玄夜卫连弩破敌,仅伤三人,无一阵亡。同日,山东漕粮一万石抵达神京,河南漕粮也已过黄河,神京粮荒缓解。

谢渊在居庸关部署防务,加固城墙,增设箭楼,又从边军挑选百名老兵,充作 \"烽燧督查\",严防内奸渎职。瓦剌闻听神京防务加固、粮运畅通,暂缓进攻,退至独石口以北,与大吴边军对峙。

徐文渊案的查办仍在继续,刘敬、张谦等五名官员被逮捕后,供出更多收受徐文渊贿赂的官员,玄夜卫与理刑院顺藤摸瓜,又逮捕十余人,皆为镇刑司旧吏或徐文渊旧僚,朝堂风气为之一清。

萧桓每日在御书房批阅防务、粮运、查案的奏报,深夜常至岳峰祠祭拜,将各地捷报烧于香炉,告慰岳峰的忠魂。十一月初十,他下旨:\"九边将士死守疆土,忠勇可嘉,着户部拨银五万两,抚恤死难将士家属;独石口、宣府卫百姓遭瓦剌屠戮,免其三年赋税,命地方官安抚流民,重建家园。\"

诏旨下达那日,神京百姓自发在街头焚香,高呼 \"陛下万岁\",声音传至西苑,萧桓站在暖阁窗边,听着这声音,想起那日密议时的动摇,突然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 守住神京,不仅是守住祖宗的江山,更是守住百姓的希望。

卷尾

《大吴史?世宗纪》载:\"德佑十四年十一月,帝萧桓拒迁南京之议,命谢渊督居庸关防务,王直调山东、河南漕粮,周显率玄夜卫护大同粮道。瓦剌闻之,退师独石口,神京之危暂解。徐文渊因贪墨漕粮、暗备迁舟,论斩,曝首九边;其党刘敬、张谦等十七人,皆革职查办,抄没家产充军饷。\"

《玄夜卫档?防务录》补:\"德佑十四年十二月,谢渊在居庸关设 ' 联防哨 ',与宣府、大同卫三日一互通军情;周显彻查徐文渊案后,奏请 ' 革内阁私议之权,凡军国重事,必召六科给事中监察 ',帝准,着入《大吴会典》。\"

《大吴会典?漕运志》注:\"经徐文渊案,户部重订《漕粮核查制》,设 ' 漕粮御史 ' 四员,分驻江南、山东、河南、湖广,专查漕粮转运,杜绝 ' 损耗 ' 虚额;又定 ' 粮袋火漆验查制 ',每石漕粮袋上皆印漕运御史、地方知府双印,私改、挪用者,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m.yishudushu.com)玄桢记亦舒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末世之丧尸传奇道友,买把加特林吗?万族哭诉,人族绝对开挂了!从佛门弟子到左道魔主龙婿大丈夫天才宝宝:这个总裁,我要了!重生八零有点咸我西虹市首富要开学了下八门种田神医:夫君,强势宠(神医娘子手下留针)超级科技领航者我老公超暖哒香江大亨混沌剑帝修成大道红雪满弓刀都市无上仙医拯救炮灰计划撩你上瘾:强吻男神99次星际战争领主
经典收藏重生南非当警察荣耀大中华大明权谋录最强武装:我在列强世界杀疯了打到北极圈了,你让我继承皇位?红楼:争锋第一废材傲妃琅琊榜史料本:筹谋十二年媚娘,我是假太监,你还让我侍寝最强军师之鬼才郭嘉燕颂蜀汉权臣三国之吕布天下三国:与曹操拜把子大明锦衣卫:我有一枚缉恶令水浒:李世民一统江山吕布:我夫人来自两千年后汉末氪命绥阳召唤之极品太子爷
最近更新大乾风云起苍穹穿越之原始之路说好当废皇子,你偷偷当皇帝?三藏还俗让你做赘婿,你在朝堂一手遮天?郑锦:我在南明的奋斗生涯书圣?诗仙?首辅?没错,都是我新科状元的搞笑重生路2大楚武信君娘娘们别作妖,奴才要出手了巨宋水浒之往事随风驸马不要脸,骚衣夜勾栏大秦帝师:狱中讲课,始皇跪求我治国称霸世界:从建立国防军开始同穿:举国随我开发异世界三国:我辅佐刘备再兴炎汉开局流放:从罪囚营杀到天下之主穿越大雍:从瞎子到千古一帝岂独无故
玄桢记 青灯轻剑斩黄泉 - 玄桢记txt下载 - 玄桢记最新章节 - 玄桢记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