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那些事儿

钟离烟雨

首页 >> 二战那些事儿 >> 二战那些事儿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指南剑长歌当宋穿越从开荒开始大汉龙骑至尊神医之帝君要下嫁赝医神话版三国大魏宫廷大清隐龙最强败家驸马爷
二战那些事儿 钟离烟雨 - 二战那些事儿全文阅读 - 二战那些事儿txt下载 - 二战那些事儿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154章 血色珊瑚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上一回我们讲到,在西南太平洋,麦克阿瑟将军正指挥着他的部队,在新几内亚的广袤丛林里,将“蛙跳”战术演绎得出神入化。他像一个高明的棋手,绕过日军的重兵集团,直取要害,兵锋直指菲律宾。然而,太平洋战争是“双轴”推进的。就在麦克阿瑟高歌猛进之时,海军上将尼米兹在中太平洋的另一条战线上,也正准备发动一场决定性的攻势。他的目标,是敲开日本“绝对国防圈”的大门。而这扇大门上,最坚固、最致命的一把锁,就是一个在地图上几乎看不见的———吉尔吉伯特群岛。

吉尔伯特群岛是在中太平洋赤道附近的一串小岛和环礁,地理上看就是美国人从夏威夷往西打日本时,第一道拦路的“篱笆”。这里本来是英属殖民地,后来被日本占了,还修了机场和碉堡。全群岛最重要的就是塔拉瓦环礁,里面的贝蒂欧岛是日军的指挥中心和飞机场,几乎相当于这片区域的“桥头堡”。

对美军来说,吉尔伯特群岛是从夏威夷出发,去攻打马绍尔、马里亚纳,直至日本本土的必经之路。如果不先拿下这里,后面的舰队运输线就会一直被日军威胁。塔拉瓦的位置,正好卡在这条航线上,就像一把插在海上的锁,把“中太平洋的通道”锁死了。

塔拉瓦环礁位于赤道附近的吉尔伯特群岛,是一个椭圆形的珊瑚环礁,里面有几十个小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最南端的贝蒂欧岛,面积不到1.5平方公里,却修建了一个机场,四周环绕着宽阔的珊瑚礁盘。贝蒂欧成了日本人在中太平洋最坚固的防御据点,有重炮、碉堡、壕沟和数千守军,几乎把它变成一座“海上堡垒”。对美军来说,拿下这里是进攻马绍尔群岛和撕开日本防线的第一步,所以尽管只是“地图上一粒沙”,它的战略地位却重如泰山。

所以,这粒沙,必须被碾碎。

没有人预料到,碾碎这粒沙,需要付出如此惊人的、血腥的代价。美军将在这里,用短短76个小时,上一堂太平洋战争中最昂贵、也最宝贵的战术课。

塔拉瓦战役,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急躁”的气氛。华盛顿的将军们,看着地图,敲着桌子,他们需要一场快速、干脆的胜利,来证明中太平洋路线的正确性,也为了赶上已经定好的、紧凑的战争时间表。

按照参谋长联席会议的规划,进攻马绍尔群岛的“隧发枪行动”,被定在了塔拉瓦战役结束后的仅仅八个星期。这意味着,留给海军陆战队攻占塔拉瓦、休整、再准备下一场战斗的时间,少得可怜。

这种对速度的苛求,像一根无形的鞭子,抽打着前线的指挥官。它导致了许多准备上的不足和情报上的草率,为后来的灾难埋下了伏笔。

不过,美国此时的工业体系已经开始发力了,尼米兹手下的中太平洋舰队,已经今非昔比,远比瓜岛时阔绰:

他集结了17艘航空母舰(包含6艘大型舰队航母和11艘护航航母)、12艘战列舰、20余艘巡洋舰、超过80艘驱逐舰以及数百艘运输舰和登陆舰,加上各种舰艇总计超过了200艘。

仅护航航母,就足以全天候提供对滩头的近距离空中支援;6艘大型航母(包括新服役的埃塞克斯级“企业号”“约克城号”“大黄蜂号”等)则组成了强大的舰载机打击群,具备随时打击任何日本增援舰队的能力。

这是当时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两栖登陆舰队,动员总兵力超过3.5万人登陆部队和7万余人舰队编制人员,象征着美军工业力量和两栖作战体系的全面成熟。

负责贝蒂欧岛登陆的是朱利安·史密斯少将指挥的、战功赫赫的海军陆战队第二师。

海军陆战队第二师,是一支英雄的部队。他们刚刚从瓜达尔卡纳尔岛的“地狱”中撤出来,许多士兵身上的伤疤和心里的创伤,都尚未痊愈。

更要命的是,由于兵员损耗,部队里补充了大量毫无实战经验的新兵,比例接近一半。而师里战斗力最强、经验最丰富的第6陆战团,又被霍兰·史密斯抽走,作为整个两栖军的总预备队,不能参加首轮攻击。这意味着,主攻塔拉瓦的兵力,实际上只有两个团。

然而,从上到下,美军内部弥漫着一种危险的乐观情绪。他们相信,凭借美国海军强大的舰炮火力,对小小的贝蒂欧岛进行一番“地毯式”轰炸,足以摧毁岛上的一切。

登陆计划,就是建立在两个乐观的假设之上:

舰炮轰击足以摧毁日军绝大部分的防御工事。

登陆时的潮汐,会足够深,能让登陆艇直接冲上沙滩。

事实将证明,这两个假设,错得有多么离谱。

在贝蒂欧岛上,等待美国人的,是日本海军一位经验丰富且极其顽固的指挥官——柴崎惠次海军少将。他和他手下的4800多名官兵,已经将这座小岛,变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死亡堡垒。

柴崎的防御理念,与之前许多战役中的日军指挥官不同。他根本不相信什么“纵深防御”,把敌人放进内陆再打。他的战术思想非常明确和残酷:在水际线歼灭敌人。

他要把每一寸海滩,都变成绞肉机。他要在美国人踏上贝蒂欧岛的沙滩之前,就把他们全部杀死在水里。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柴崎指挥着手下的工兵和从朝鲜征召来的劳工,进行了长达数月的疯狂建设。

海上障碍:在环绕小岛的珊瑚礁盘上,他们布设了成排的混凝土四角锥、交叉的铁丝网和大量的水雷,旨在破坏和迟滞登陆艇。

海滩防线:在海滩上,他们用粗大的椰子树干,修建了一道高达1.5米的海堤。这道海堤,不仅能抵御炮火,更能有效地阻挡美军的车辆和坦克。

内部网络:海堤之后,是密如蛛网的交通壕、地下掩体和钢筋混凝土的碉堡。这些工事彼此相连,形成了一个立体的、打不烂的防御网络。

柴崎在岛上配置了惊人的火力。

重炮:他有14门岸防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部署在岛屿四周的4门从新加坡缴获的、英制维克斯203毫米巨炮。这些炮,是日俄战争时期的老古董,但威力依然巨大。

碉堡:全岛密布着约500个机枪碉堡和火力点,大部分由钢筋混凝土和厚厚的沙袋构成。其火力经过精心设计,可以交叉覆盖每一片海滩和接近路线。

坦克:他还拥有一个坦克分队,装备了14辆95式轻型坦克,被他当作移动的火力点使用。

看着自己亲手打造的这座堡垒,柴崎惠次充满了绝对的自信。他对部下发表了那句着名的豪言:

“一百万美国人花一百年,也攻不下塔拉瓦。”

这并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他对自己防御体系的真实信心。他相信,他已经把这座小岛,变成了一座人类工程学上的奇迹,一座“百年不破”的要塞。他将在这里,等待着美国人的到来,并给予他们最惨痛的教训。

1943年11月20日。黎明,美军舰队的万炮齐发,拉开了血战的序幕。

天还没亮,美军的战列舰、巡洋舰和驱逐舰,就开始对小小的贝蒂欧岛,进行猛烈的炮火准备。在接下来的近三个小时里,超过3000吨的炮弹,倾泻在这片狭小的土地上。从远处看,整座岛屿都被浓烟和烈火所笼罩,仿佛已经被从地球上抹去。

美军的炮击,虽然声势浩大,但大部分都是高爆弹,对日军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工事,造成的伤害非常有限。而且,由于协调失误,在舰炮射击和飞机轰炸之间,出现了一个致命的“空窗期”,让日军得以从容地回到战位,等待着登陆部队的到来。

炮击的失利,已经是个坏兆头。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

美军的情报部门,根据有限的资料,乐观地估计登陆时的潮水深度会有5英尺(约1.5米),足以让他们的LcVp登陆艇(俗称“希金斯艇”)越过珊瑚礁。

但20日当天的潮汐,是反常的小潮。实际的水深,还不到3英尺(约0.9米)。

当第一波登陆艇冲到距离海滩约500米的珊瑚礁边缘时,它们全部发出了刺耳的摩擦声,然后一艘接一艘地搁浅了。

只有履带式的两栖登陆车LVt(绰号“鳄鱼”)可以勉强越过礁盘,但它们的数量太少,而且装甲薄弱。

登陆计划,在这一刻,已经彻底崩溃。

登陆艇上的海军陆战队员们,别无选择。他们只能跳进齐胸深、甚至没过脖颈的海水里,在毫无掩护的情况下,向着500米外的海滩,艰难跋涉。

在他们面前,是柴崎精心设计的死亡火网。

日军的机枪、迫击炮和火炮,同时开火。子弹像冰雹一样,在水面上扫出一道道涟漪。炮弹在人群中爆炸,掀起冲天的水柱和残缺的肢体。这段原本只需要几分钟的距离,变成了一条漫长、血腥的死亡之路。无数年轻的陆战队员,还没来得及踏上沙滩,就倒在了冰冷的海水里。

少数幸存者,挣扎着爬上了海滩。但他们发现自己被死死地压制在日军那道高大的椰木海堤之下,动弹不得。大部分的电台在涉水时损坏,与后方的联系中断。建制被打乱,伤员在痛苦呻吟。

滩头指挥官大卫·舒普上校,腿部被弹片击中,但他忍着剧痛,用一块木板当夹板,拖着伤腿,在海堤下建立了一个简陋的指挥所。他用沙子在海堤上画出地图,不断地收拢被打散的部队,组织抵抗。他那句通过报话机传回后方的名言——“伤亡75%,我们还需要支援!”——道尽了当时的绝望。

就在美军濒临崩溃之际,一个偶然的事件,戏剧性地改变了战局。

下午时分,美军驱逐舰的一发5英寸炮弹,幸运地直接命中了岛屿中心的一座大型地堡。这座地堡,正是柴崎惠次的指挥所。柴崎少将和他所有的参谋人员,当场被全部炸死。

日军的指挥系统,在最关键的时刻,被斩首了。

20日黄昏时,约5000名美军士兵登上了岸,但他们被分割在几个狭窄的滩头阵地上,背后是海,面前是无法逾越的海堤和碉堡。当天,美军的伤亡,已经超过了1500人。

滩头阵地,岌岌可危。塔拉瓦的命运,悬于一线。

第一天是灾难。但海军陆战队的字典里,没有“放弃”。当黑夜降临时,幸存的士兵们,在恐惧、疲劳和饥渴中,准备迎接更残酷的战斗。

夜幕,并没有带来安宁。日军的小股敢死队,利用夜色掩护,悄悄地游向那些搁浅在礁盘上的美军登陆艇,用手榴弹和炸药包,试图摧毁这些宝贵的装备。

滩头上的美军士兵,则在冰冷的沙坑里,忍受着零星的炮火和狙击手的骚扰。海水不断地涌入他们的散兵坑,混合着血水和泥沙。每个人都神经紧绷,因为他们知道,日本人最擅长的,就是夜袭。

第二天,也就是11月21日中午,一个奇迹发生了——潮水终于涨了起来。

虽然比预期的晚了整整一天,但这姗姗来迟的高潮,成了扭转战局的关键。

吃水更深的登陆艇,终于可以越过珊瑚礁,将急需的增援部队、坦克、火炮和补给,直接运送到海滩上。

几艘美军驱逐舰,冒着触礁的危险,大胆地驶近到离岸只有几百米的地方。它们几乎是顶着日军的机枪火力,用舰上的5英寸主炮,对那些难以啃下的碉堡,进行“点对点”的精确打击。一时间,炮弹的呼啸声和碉堡的爆炸声,响彻了整个战场。

得到了坦克和火炮的支援,被压在海堤下整整一天的陆战队员们,终于开始了反击。

在“红2号”海滩,美军士兵在坦克的掩护下,成功地翻越了海堤,向着岛屿的中心——那条长长的机场跑道,发起了冲击。经过激战,他们成功地占领了跑道的一部分,像一把楔子,打入了日军的防线中央,将岛上残余的日军,分割成了东西两部分。

与此同时,战役中最重要的一次机动,在岛屿的西端展开了。

舒普上校和朱利安·史密斯少将,经过商议,决定动用那支一直未参战的总预备队——第6陆战团的第一营。

他们的登陆点,没有选择血腥的“红滩”,而是选在了岛屿最西端,那片代号为“绿滩”的海岸。情报显示,日军在这里的防御,最为薄弱。

这是一个极其明智的决定。

第6陆战团的士兵,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就成功地登上了“绿滩”。他们迅速巩固了阵地,然后像一把锋利的镰刀,开始从西向东,沿着岛屿的南岸,横扫过去。

这支援军的登陆,彻底改变了战场的力量对比。日军陷入了被两面夹击的绝境。塔拉瓦战役的胜败分水岭,在这一刻,终于出现了。

当第6陆战团从西面发起攻击时,塔拉瓦的战斗,进入了最后、也是最残酷的“垃圾时间”。这不再是战术上的较量,而是纯粹的、逐个碉堡的血腥清剿。

11月22日,战斗的第三天。

从“绿滩”登陆的第6陆战团,一路向东,势如破竹。而在岛屿的另一端,从“红滩”登陆的部队,也开始向西推进。两支部队,像两把巨大的钳子,开始合拢。

战斗的焦点,变成了如何拔除那些星罗棋布的、极其坚固的日军碉堡。

海军陆战队员们,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战术:

首先,由坦克或驱逐舰的炮火,对碉堡进行压制性射击,吸引守军的火力。

然后,一队士兵从侧翼迂回,用火焰喷射器,向碉堡的射击孔里,喷射致命的火龙。

最后,另一名士兵,扛着炸药包或者tNt炸药,冲到碉堡顶部或侧面,引爆炸药,彻底摧毁它。

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工作,每一次成功的爆破,都可能伴随着牺牲。

第一海军陆战队中尉亚历山大·邦尼曼,在攻击一个大型地堡时,亲自带领爆破小组,扛着火焰喷射器和炸药冲上地堡顶部。在清除了近10名日军后,他为了掩护战友撤退,独自留在顶部,用步枪和手榴弹,与冲上来的日军搏斗,最终壮烈牺牲。他也被追授了国会荣誉勋章。

到11月22日晚,日军的抵抗力量,已经被压缩到了岛屿东端一个狭小的区域内。他们知道,末日已经来临。

11月23日凌晨,大约300名幸存的日军,在军官的带领下,发动了最后的、绝望的自杀式冲锋——“万岁冲锋”。他们端着刺刀,挥舞着军刀,高喊着“板载”,冲向了第6陆战团的阵地。

然而,迎接他们的,是早已准备好的、由机枪和火炮组成的交叉火网。这场冲锋,在短短一个小时内,就以日军的几乎全军覆没而告终。

天亮后,美军开始了最后的清剿工作。

当天下午1点30分,朱利安·史密斯少将正式宣布:贝蒂欧岛,已全部肃清。

在近4800名日军守军中,只有17名日本士兵和129名朝鲜劳工,选择投降。其余的人,全部战死。

这场持续了76个小时的战斗,结束了。

塔拉瓦被攻占了。但当硝烟散尽,美军清点伤亡时,一串串冰冷的数字,震惊了整个美国。

海军陆战队第二师,在短短76个小时内,阵亡超过1000人,受伤超过2000人,总伤亡人数超过3000人,减员近三分之一。

在塔拉瓦外海,护航航母“利斯康湾”号,被日军潜艇击沉,舰上644名官兵遇难,成为美国海军在战争中,单艘舰船阵亡人数最多的损失之一。

总计,为了攻占这个面积不到1.5平方公里的小岛,美军付出了超过1700人阵亡的代价。

战后,一部名为《与陆战队在塔拉瓦》的纪录片,在美国国内公映。这部由战地摄影师拍摄的影片,没有回避任何血腥的镜头。堆积在海滩上的尸体,在海水中沉浮的遗骸,被炸毁的碉堡……战争的真实残酷,第一次如此直观地、大规模地展现在了美国民众面前。

人们在震惊和悲痛中,开始质问:为了这么一粒沙,付出如此大的代价,值得吗?

这次战役在美国造成了非常严重的舆论影响,为了避免此后事件再次发生,也为了平息舆论,塔拉瓦战役结束后不久,切斯特·尼米兹上将亲自搭乘舰艇抵达贝蒂欧环礁,登上岛屿视察。这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因为他是太平洋战区的最高统帅,亲赴战场极为罕见。

他此行的目的主要有三点:

1. 第一手了解作战情况:

尼米兹非常清楚纸面报告不如亲眼所见。他在海军陆战队指挥官朱利安·史密斯少将陪同下,走过滩头,巡视了被炸平的日军碉堡、防御工事,以及遍地的弹坑。他特意去看了潮汐线,看那些卡在浅滩的登陆艇。

2. 慰问官兵和收集意见:

他找陆战队官兵、小队长甚至伤兵交谈,详细询问登陆遭遇的困难,特别关注几个核心问题:

炮火准备是否足够?

潮汐预报和登陆艇性能为何出问题?

部队下船后的指挥通信如何?

船舰火力支援和滩头进攻是否衔接良好?

3. 总结战术教训:

尼米兹在现场看完后,当场跟随行参谋说了一句后来经常被引用的话:

”我们绝不能再为任何一个岛屿,付出这样的代价。”

回舰后,他立即召集了指挥官们,进行了面对面的总结会议。在这个会议上,他把塔拉瓦的主要问题分为四条:

这场惨胜,带来了深刻的战术反思:

1. 火力准备与摧毁性打击

之前美军对两栖登陆的认识是“压制炮火”,只要在部队登陆时遏制敌人火力就算完成任务。但塔拉瓦证明,这远远不够。日军的钢筋混凝土掩体经受住了密集炮击,等登陆部队上岸后,敌人的机枪和迫击炮几乎完好无损地恢复了火力。

战后,太平洋舰队下令修订火力标准,明确提出:

登陆前必须实施“系统性歼灭打击”,将滩头和后方防御体系彻底夷平。

从此,美军在后续的马绍尔群岛、马里亚纳群岛和硫磺岛登陆战中,常常要持续数天乃至数周的航空和舰炮饱和式轰炸,确保“彻底摧毁”而不是“部分压制”。

2. 登陆载具与火力支援

塔拉瓦证明,普通的登陆艇在低潮时根本无法越过珊瑚礁,成批士兵只能跳下船,趟着深水徒步向岸推进,变成日军火力的活靶子。

虽然LVt“鳄鱼”两栖履带车能越礁,但它原本是运货用的,装甲薄弱、火力微弱,很多“鳄鱼”在上岸后被日军近距离反坦克火力击毁。

战后,海军和陆战队联合提出紧急改进方案:

为LVt加装防弹钢板

安装机枪、37毫米火炮等直接支援火力

研制新型号“LVt-4水牛”两栖战车——既能运兵,又能作战

这一改进,成为后续太平洋战役中登陆火力突击的重要支柱。

3. 潮汐情报与水下障碍

塔拉瓦的潮汐误判,直接导致LVt数量不足和普通登陆艇无法靠岸,形成大规模溺水和暴露在浅滩的惨剧。

战后,太平洋舰队在夏威夷成立了潮汐与水文情报研究所,对每一座目标岛屿进行详细的气象、海流、潮汐测绘,还开展潜水员实地侦察。

此外,一支全新的专业部队——“水下爆破队”应运而生。这些队员训练在夜间秘密潜入,清理礁盘上的水雷和障碍物。他们就是今天美国海军“海豹突击队”的雏形。

4. 协同指挥与战地灵活性

塔拉瓦的指挥系统,过分强调“分阶段作战”和预设计划,滩头部队和后方舰队联系不畅。战况变化时,登陆指挥官缺乏授权灵活应对,增援和火力支援的节奏错乱。

战后,太平洋两栖部队修订了指挥原则:

将更多战术指挥权下放到滩头前线指挥官,第一线的师团、团级指挥官可以根据战况,直接呼叫舰炮和空中支援。

这一改革,让后来马绍尔、马里亚纳战役的登陆更加灵活高效。

为了避免塔拉瓦式的混乱重演,美军在夏威夷群岛专门选定了一块荒岛(有的历史资料说是毛伊岛附近),修建了完整的“模拟登陆区”。

这里有仿制的滩头工事、障碍物和雷场,还模拟了潮汐和登陆潮流。数月里,美军两栖部队在这里反复演练“沙盘+实景”登陆战术,调整了协同程序、信号指挥和后勤调度。

这种近乎“沙盘演戏式”的彩排训练,成为后续每一次两栖作战的“标准环节”。美军士兵在登岛作战前,往往已经先在模拟战场上走完全流程。

这些深刻的反思和改革,奠定了美军两栖作战体系的成熟框架。每一项教训都浸透着鲜血,而这些血,换来了后续战役一次次更加高效、更加精准的登陆胜利。

尼米兹推开了“前门”。尽管这扇门上,沾满了海军陆战队的鲜血。

现在,美军的下一站,是更西边的马绍尔群岛。

那里的日军堡垒,比如夸贾林环礁,同样坚固,甚至更大。但这一次,美国人,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他们带着从塔拉瓦学到的血色经验,带着全新的装备和战术,即将发动一场规模更大、也更具决定性的两栖攻击。

在珍珠港的作战室里,一个新的作战代号,正在被标注在地图上——“隧发枪行动”。

这场行动,将是塔拉瓦经验的直接延伸,也将揭开两栖登陆作战一个全新的篇章。美国海军,这头在塔拉瓦摔了一个大跟头的巨兽,站了起来,擦干了血迹,准备用更成熟、也更致命的方式,继续向前。

喜欢二战那些事儿请大家收藏:(m.yishudushu.com)二战那些事儿亦舒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重生之侯门凤女一代球神张铁汉艾泽拉斯阴影轨迹和离后,跟着莽汉去逃荒种田修罗战神甜宠贴身辣妻惟我神尊穿越之娱乐香江我在异界成武圣拯救炮灰计划重生七零:军妻也撩人山村里那点破事网游之九转轮回武极小龙女快穿忙善终我家水库真没巨蟒阿王莽龙婿大丈夫2盗墓笔记重生1991
经典收藏大明锦衣卫:我有一枚缉恶令开局灭楚:寡人十三子有大帝之姿超神特种兵王强明:我将现代物资搬运到大明重生南非当警察吕布:我夫人来自两千年后把后宫当成副本邪王独宠,庶女为后红楼:争锋从嬴政开始盘点岁在甲子,诸侯争霸我插黄巾旗我家厕所通万界革秦朕真的不务正业反派的猫会种田大明风采国士无双:从皇后寝宫开始签到我,李家庶子,一拳轰趴李元霸极品帝师
最近更新暖房丫环,建社团当大佬平推三国,没人比我更快大明锦官梦玄德公,你的仁义能防弹吗?带着基地闯三国水浒,高启强魂穿晁盖锦衣卫:陛下,何故谋反!水煮大明边军悍卒:开局被女将军盯上了穿越大唐:农家子弟挣钱忙高门庶子秦世风云录穿越古代我的空间有军火:请卸甲穿越后,我从厂仔变成王爷铁骑红颜:大秦霸业陌上!乔家那位病公子云起惊鸿客假少爷回村后,成京城第一状元郎幸福生活从穿越开始祖龙假死,我带领大秦走向日不落!
二战那些事儿 钟离烟雨 - 二战那些事儿txt下载 - 二战那些事儿最新章节 - 二战那些事儿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