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三国志

诗韵拾梦人

首页 >> 白话三国志 >> 白话三国志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权柄大明大宋的智慧大明帝国设计师变身席卷文娱抗战双子星北雄大汉龙骑北明不南渡冰冷王爷每晚要我哄睡从百户官开始
白话三国志 诗韵拾梦人 - 白话三国志全文阅读 - 白话三国志txt下载 - 白话三国志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156章 王肃才学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魏明帝曾问王肃:“汉桓帝时,白马令李云上书说‘帝者,谛也。是帝欲不谛’(‘帝’意为‘谛’,即认真审察,陛下却不想认真治国),为何当时不处死他?”

王肃回答:“李云只是言语有失君臣尊卑的礼节,但推究他的本意,是想尽心报国。况且帝王的威严超过雷霆,杀一个平民如同踩死蝼蚁。宽恕他可以显示包容恳切谏言的气量,向天下推广仁德。因此臣认为处死他未必正确。”

明帝又问:“司马迁因受宫刑心怀怨愤,在《史记》中贬低汉武帝,让人切齿痛恨。”

王肃答道:“司马迁记事不虚美、不隐恶,刘向、扬雄都佩服他擅长叙事,有良史之才,称《史记》为‘实录’。汉武帝听说他写《史记》,取走记载汉景帝和自己的本纪阅览,看完大怒,削毁后扔弃。如今这两篇本纪只有目录而无内容。后来司马迁因李陵事件被处以宫刑。可见心怀怨愤的是汉武帝,而非司马迁。”

正始元年,王肃外任广平太守,后因公务被召回,担任议郎。不久升任侍中,又调任太常(掌管礼乐祭祀的最高官员)。当时大将军曹爽专权,重用何晏、邓飏等人。王肃与太尉蒋济、司农桓范谈论时政时,严肃地说:“这些人就是汉代弘恭、石显(西汉着名宦官,专权擅政)一类的奸佞,还能让他们胡作非为吗!”

曹爽听闻后,告诫何晏等人:“你们要小心了!公卿们已经把你们比作前代的恶人了。” 后来王肃因宗庙事务被免职,不久又担任光禄勋(掌管宫廷宿卫的官员)。

当时有两条一尺长的鱼,聚集在武库的屋顶上,有关部门认为是吉祥之兆。王肃却指出:“鱼生长在深渊却出现在屋顶,说明水族生物失去了生存之所,恐怕边将要有弃甲逃亡的兵变了!” 后来果然发生东关之战的惨败(曹魏在东关被东吴击败)。

王肃随后调任河南尹(京都地区行政长官)。嘉平六年,他持节兼任太常,奉命用皇家车驾前往元城迎接高贵乡公曹髦即位。同年,天空出现白色云气横贯天际,大将军司马师(司马景王)询问原因,王肃回答:“这是蚩尤之旗,预示东南方向将有叛乱。您若修养德行安抚百姓,天下向往安定的人会归附仁德,发动叛乱者将先遭灭亡。”

次年春天,镇东将军毋丘俭、扬州刺史文钦果然起兵反叛。司马师对王肃说:“当年霍光被夏侯胜的言论感动,开始重视儒学之士,确实有道理。如今安定国家、辅佐君主,该用什么办法?”

王肃答道:“从前关羽率荆州之众,在汉水边招降于禁,于是有了北上争夺天下的野心。后来孙权袭击关羽将士的家属,关羽的军队立刻土崩瓦解。如今淮南将士的父母妻儿都在内地各州,只要迅速出兵抵御,阻止叛军前进,他们必然会像关羽军队一样崩溃。” 司马师采纳了他的建议,最终平定了毋丘俭、文钦的叛乱。

后来王肃升任中领军(禁军统帅),加授散骑常侍,食邑增加三百户,累计达二千二百户。甘露元年去世时,穿着丧服前来吊唁的门生有数百人。朝廷追赠他为卫将军,谥号 “景侯”,其子王恽继承爵位。王恽去世后无子,封国废除。景元四年,朝廷封王肃之子王恂为兰陵侯。咸熙年间推行五等爵制,因王肃在前朝功勋卓着,改封王恂为氶子(子爵)。

(《世语》记载:王恂,字良夫,有通达的见识,在朝忠正不阿,历任河南尹、侍中,所任官职都有良好声誉。他一心为公,有不顾自身的气节。鬲县县令袁毅赠送骏马,王恂知道袁毅贪财,拒绝接受。袁毅最终因贪污败露。王恂还主持建立太学、地方学校,尊崇儒家五经,都是他的功绩。王恂四十多岁去世,追赠车骑将军。王肃的女儿嫁给司马昭(司马文王),即晋文明皇后,生下晋武帝司马炎和齐献王司马攸。《晋诸公赞》记载:王恂有兄弟八人,其中显达者如王虔,字恭祖,以办事干练着称,官至尚书;弟弟王恺,字君夫,年轻时有才华但行为不端,与卫尉石崇交好,两人以豪奢攀比闻名,官至后将军。王虔之子王康、王隆,仕途也通达,为后世所推重。)

王肃年轻时精通贾逵、马融的经学(东汉古文经学代表),但不认同郑玄(东汉经学集大成者)的学说。他广泛采集各家异同,为《尚书》《诗经》《论语》《三礼》《左传》作注,并整理父亲王朗的《易传》,这些着作均被朝廷列为官学教材。他针对朝廷典制、郊祀礼仪、宗庙制度、丧纪规格等议题撰写的驳论文章,多达百余篇。

当时乐安人孙叔然(因与晋武帝司马炎同名,故称字)是郑玄门下弟子,被称为 “东州大儒”。朝廷征召他为秘书监,他拒不赴任。王肃撰写《圣证论》批评郑玄学说的不足,孙叔然则撰文反驳并阐释郑学,还为《周易》《春秋》《毛诗》《礼记》等经典作注,另有学术着作十余篇流传。

敦煌人周生烈(复姓周生,名烈)是曹魏初年的征士(被征召的隐士),何晏的《论语集解》曾引用他的义例,其着作收录于《晋武帝中经簿》,在经传注释领域有一定影响。

弘农人董遇,字季直,性格木讷却勤奋好学。兴平年间关中战乱,他与兄长董季中依附将军段煨,以采集野生谷物和贩卖货物为生,却始终随身携带经书,一有空闲就诵读。兄长嘲笑他,他也不改志向。

建安初年,朝廷纲纪稍有恢复,董遇被郡里推举为孝廉,逐步升任黄门侍郎。当时汉献帝委政曹操,董遇早晚为天子讲学,深受信任。建安二十二年,许昌百官中有伪造诏令的事件,董遇虽未参与谋划,仍被牵连到邺城,转为闲散官职。

董遇曾随曹操西征,途经孟津的弘农王(汉少帝刘辩)陵墓。曹操犹豫是否要祭拜,询问左右,无人敢回答。董遇越级进言:“根据《春秋》大义,国君即位未满一年去世,不算正式君主。弘农王在位时间短,又被暴臣控制,降为藩王,不应祭拜。” 曹操于是路过而未谒陵。

黄初年间,董遇外任郡守;明帝时入朝担任侍中、大司农,数年后病逝。他擅长研究《老子》,为其作训注,又为《左传》区分朱墨标记(古代校勘方法,用不同颜色标注异同)。有人向他求学,他不肯直接教授,只说 “必须先读百遍”,并提出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求学者抱怨 “苦于没有时间”,他便说 “应当利用三余时间”——“冬天是一年的余暇,夜晚是一天的余暇,阴雨是时节的余暇”。但因他态度严苛,跟随学习的人很少,其朱墨校注之法也未能流传。

董遇之子董绥官至秘书监,颇有才学;孙子董艾是齐王司马冏的功臣。《魏略》将董遇与贾洪、邯郸淳等七人列为 “儒宗”,评价他们在汉末乱世中坚守学术志节。

《魏略》记载,自初平元年(190 年)至建安末年(220 年),天下分崩离析,纲纪崩坏,儒学遭受重创。黄初元年(220 年)曹丕称帝后,开始重建太学,修补旧石碑,恢复博士制度,下令州郡选派求学者到太学,初期有弟子数百人。

至太和、青龙年间(227-237 年),内外事务繁多,太学生多为逃避劳役而来,虽有千人之众,但博士水平粗疏,无法有效教学。学生冬来春去,敷衍了事,真正钻研学问者寥寥。朝廷考核过于注重文字训诂,忽略经义大义,百人应试,合格者不足十人,导致有志治学之士日益减少,浮薄之风盛行。

正始年间(240-249 年),朝廷下诏讨论圜丘祭祀礼仪,广泛征求学者意见。当时郎官及司徒属吏达两万余人,仅京城就有万人,但响应并参与讨论的人极少。朝堂公卿以下四百余人中,能提笔撰文者不足十人,大多饱食终日而退。

《魏略》感慨:学业衰落竟至如此!正因如此,董遇等学者在荒乱中坚守志节的精神才尤为可贵。

喜欢白话三国志请大家收藏:(m.yishudushu.com)白话三国志亦舒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万界独尊支教的纯粹羁绊大明:我想摆烂,你却让我当皇帝?重生之侯门凤女万族哭诉,人族绝对开挂了!古穿今之甜妻天君不负青春万道剑帝重生八零有点咸我西虹市首富要开学了龙墟修成大道宋土星际战争领主万古神皇龙婿大丈夫神武天帝秦尘楚凝诗快穿我的恶魔宿主韩娱之平凡之路
经典收藏汉末氪命幼儿老师闯异界历史放映厅从大秦开始我家厕所通万界边军凶猛极品帝师水浒:官家,求求你别怂了三国之吕布天下开局灭楚:寡人十三子有大帝之姿三国之张氏天下大乾监国太子蜀汉权臣绝色红颜,高门贵妻荡宋从嬴政开始盘点民国烽火最强军师之鬼才郭嘉天才神医宠妃邪王独宠,庶女为后回到明末当小代
最近更新别演了娘娘,本奴才听得见你心声!重生1980,从手搓歼8开始为国铸剑岂独无故同穿:举国随我开发异世界大唐躺平王全球帝国从明末开始笔架叉将军列强?大秦面前哪个敢称列强?靖康前夜:帝业重光大乾风云起苍穹一身反骨,你叫我爱卿浴血山河嫌我功高诬我谋反?我真反了!让你当伴读书童,你替女少爷考上状元?红楼:带着金钱系统逆袭朕乃天命大反派,开局怒斩重生女帝大明王朝1424:夺舍明仁宗大唐:我有一个武器库铜镜约穿越后,我从厂仔变成王爷
白话三国志 诗韵拾梦人 - 白话三国志txt下载 - 白话三国志最新章节 - 白话三国志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