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名人传

轩辕风雪

首页 >> 中国古代名人传 >> 中国古代名人传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唐朝好地主王牌悍妃,萌夫养成铁血强国梦境归来做才子混在东汉末大明之五好青年三国我在许都开酒馆大汉帝国战国:让你弱国苟活你却逆天改命崩仙逆道
中国古代名人传 轩辕风雪 - 中国古代名人传全文阅读 - 中国古代名人传txt下载 - 中国古代名人传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296章 曹昂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曹昂,字子修,东汉末年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乃魏武帝曹操之长子,母为曹操庶妻刘氏。

其生平虽未及封侯拜将、驰骋天下,亦未在史书典籍中留下鸿篇巨制般的记载,却以一场惨烈的牺牲,成为曹魏政权早期历史中不可磨灭的悲情符号——他的死,不仅让曹操痛失嫡嗣、彻底改写了曹魏继承人脉络,更以“孝悌”与“忠勇”的鲜明底色,在汉末群雄逐鹿的铁血征伐中,留下了一抹穿越千年仍令人动容的悲壮亮色。

在那个“礼崩乐坏、道德沦丧”的乱世,曹昂的短暂一生,既是曹操创业初期家族命运的缩影,更是儒家传统道义在个体身上的极致体现。

曹昂生于东汉灵帝年间,具体年份史书未详,但据其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战死时“年二十余”推算,其出生当在公元177年前后——这正是东汉王朝加速崩塌的前夜。

彼时,朝堂之上宦官与外戚争斗不休,黄巾起义的余波尚未平息,地方豪强拥兵自重,天下早已显露分崩离析之兆。

而谯县曹氏虽非顶级世家,却也算得上地方望族:曹操的父亲曹嵩曾官至太尉,虽因“宦官养子”的身份饱受士大夫非议,却也为家族积累了深厚的人脉与财力。

作为曹操的第一个儿子,曹昂的降生,不仅承载着家族血脉延续的重任,更被寄予了传承曹氏基业的厚望。

曹昂的生母刘氏早逝,他自幼便由曹操的正妻丁夫人抚养。

丁夫人出身谯县士族,性情端庄,对曹昂视如己出,悉心教导其读书习礼。

在东汉察举制盛行的背景下,“孝廉”是士人踏入仕途的重要阶梯,而“孝”与“礼”更是士族子弟安身立命的根本。

丁夫人对曹昂的教育,始终以儒家经典为核心,从《论语》《孟子》中的仁义之道,到《礼记》中的宗法伦理,再到《左传》中的历史兴衰,无不细致传授。

这种教育不仅塑造了曹昂温润谦和的性格,更让他深刻理解了“长兄为父”“忠孝两全”的责任——作为曹氏长子,他不仅要自身品行端正,更要为弟弟们(如曹丕、曹植、曹彰等)树立榜样,协助父亲支撑起整个家族。

曹操对曹昂的培养,则更侧重于“经世致用”的军政能力。

作为乱世中的创业者,曹操深知“文不足以安邦,武不足以定国”,因此对子女的教育向来是“文武并重”。

据《三国志·魏书·武文世王公传》记载,曹操常将曹昂带在身边,无论是治理地方时处理政务,还是率军出征时筹备粮草,都让曹昂参与其中,手把手传授经验。

例如,曹操任东郡太守时,曾让曹昂负责统计郡内户籍与赋税,曹昂不仅精准完成任务,还提出“减免灾区赋税、鼓励流民垦荒”的建议,得到曹操的认可;后来曹操参与讨伐董卓,曹昂则在后方负责物资运输,确保军队粮草供应无虞。

这些经历,让曹昂早早熟悉了军政事务的运作逻辑,也培养了他沉稳务实、善于统筹的能力——与后来以文采见长的曹植、以勇武闻名的曹彰相比,曹昂更像一个“全能型”的继承者,既有儒家士人的德行修养,又有乱世枭雄的务实手腕。

成年后的曹昂,很快便以“举孝廉”的身份正式踏入仕途。

在东汉末年,“举孝廉”并非易事:需经地方长官推荐、乡绅评议,且要求被举荐者不仅要孝顺父母、品行端正,还要有一定的才学与声望。

曹昂能顺利举孝廉,一方面得益于他在谯县士林中的良好口碑——据《魏略》记载,曹昂曾为赡养孤寡邻居,主动捐出自己的田产,此事在当地传为美谈;另一方面,也离不开曹操的影响力,但更重要的是,曹昂的才德确实得到了时人的认可。

时任沛国相的袁忠(袁绍族弟)曾评价曹昂:“子修仁孝笃实,有古之君子风,曹氏后继有人矣。”

这份评价,足以证明曹昂并非依靠父亲的荫庇,而是凭借自身实力获得了士族阶层的接纳。

举孝廉后,曹昂并未前往京城任职,而是选择回到曹操身边,担任“奉义中郎将”。

这一职位虽为中级武官(秩比二千石),却有着特殊的意义——“奉义”二字,暗含“奉天子之大义、辅曹公之霸业”的寓意,且该职位需常伴主帅左右,参与军事决策与执行。

在当时的曹军阵营中,能担任此职者,要么是曹操的心腹亲信(如夏侯渊、夏侯惇),要么是能力出众的年轻将领。

曹昂担任奉义中郎将期间,主要负责协调军中将领、传达曹操指令、处理军中日常事务,相当于曹操的“军事秘书”。

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曹瞒传》记载,曹操征讨吕布时,曾因吕布麾下猛将张辽的突袭而陷入险境,是曹昂及时率领亲兵赶到,击退张辽的军队,保护曹操安全撤离。

此事虽未被正史详细记载,但也从侧面反映出曹昂不仅有统筹能力,更具备一定的军事指挥与实战能力。

此时的曹昂,已然成为曹操心中最理想的继承人。

从身份上看,他是长子,且由正妻丁夫人抚养,虽非嫡出却与嫡子无异;

从能力上看,他举孝廉、任中郎,文武兼备,既能处理政务又能领兵作战;

从声望上看,他仁孝笃实,在军中与士林中都有良好口碑。

若按正常轨迹发展,曹昂必将在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中逐渐掌握实权,最终继承曹氏基业。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却彻底击碎了这一切——建安二年的宛城之战,成为了曹昂生命的终点。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于许都,“挟天子以令诸侯”,正式确立了自己“奉天子、讨不臣”的政治优势。

此时的曹操,已拥有兖州、豫州两地,麾下谋士有荀彧、郭嘉、程昱,武将有夏侯惇、夏侯渊、曹仁、典韦,实力远超一般诸侯。

为进一步扩大势力范围,曹操将目光投向了南方的荆州——而占据宛城(今河南南阳)的张绣,成为了他南下的第一道障碍。

张绣,武威祖厉(今甘肃靖远)人,乃董卓旧部张济之侄。

张济死后,张绣接管其部众,屯兵宛城,名义上依附荆州牧刘表,实则保持相对独立。

宛城地处南阳盆地,北接许都,南连荆州,是南北交通的咽喉要地,战略位置极为重要。

对曹操而言,拿下宛城,既能消除许都南方的威胁,又能为日后征讨荆州奠定基础;对张绣而言,宛城虽地势险要,但自己兵力不足三万,与曹操抗衡无异于以卵击石。

因此,当曹操率领大军抵达宛城郊外时,张绣在谋士贾诩的建议下,选择了不战而降。

曹操兵不血刃进入宛城,一时间志得意满。

或许是胜利来得太过轻易,或许是长期征战积累的压力需要释放,曹操在宛城犯下了两个致命的错误:其一,纳张绣亡叔张济之妻邹氏为妾;其二,暗中拉拢张绣麾下猛将胡车儿。

这两个举动,彻底点燃了张绣的反叛之火。

在东汉末年的宗族伦理体系中,“婶母”属于“旁系尊亲”,强纳降将的婶母,不仅是对张绣个人的羞辱,更是对张绣家族尊严的践踏。

张济虽死,但他的旧部仍在张绣麾下,曹操此举无疑让这些将士感到心寒——若连主公的婶母都能被随意霸占,他们这些旧部的命运又将如何?

更让张绣警惕的是,曹操暗中赐给胡车儿黄金百斤,试图收买人心。

胡车儿是张绣麾下最勇猛的将领,也是张济的旧部,曹操拉拢胡车儿,显然有“分化张绣部众、架空张绣”的意图。

张绣深知曹操多疑狡诈,一旦自己失去利用价值,必遭清算。

在谋士贾诩的策划下,张绣决定以“移营”为名,突然反叛,奇袭曹操大营。

建安二年正月的一个深夜,宛城笼罩在寂静之中。

曹军将士因张绣已降,放松了警惕,许多人甚至喝醉了酒,营中灯火稀疏,守卫松懈。

就在此时,张绣率领早已整装待发的士兵,突然对曹军大营发起猛攻。

一时间,喊杀声四起,箭雨如飞,曹军大营瞬间陷入混乱。

曹操从睡梦中惊醒,得知张绣反叛,急忙召集亲兵准备突围。

然而,张绣的军队早已堵住了大营的主要出口,曹操身边仅有典韦率领的数十名亲兵护卫。

典韦,陈留己吾(今河南宁陵)人,以勇猛过人闻名,是曹操最信任的贴身护卫。

面对张绣军队的猛攻,典韦手持双戟,死守营门,先后斩杀数十人,将张绣的士兵挡在营门外。

但张绣兵力众多,且早有准备,很快便从侧面攻破了大营的围墙,对曹操形成合围之势。

曹操在亲兵的掩护下向营外突围,却在乱军中被流箭射中右臂,所乘的宝马“绝影”也被数箭射中,倒在地上奄奄一息。

失去坐骑的曹操,如同失去翅膀的雄鹰,陷入了绝境——身后是源源不断的追兵,身前是混乱的战场,若不能尽快脱身,必将死于乱军之中。

就在这生死关头,曹昂策马赶到。

他看到父亲手臂中箭、失去坐骑,面色苍白,立刻翻身下马,将自己的战马牵到曹操面前,急切地说道:“父亲乃天下之望,不可有失!此马脚力强健,父亲快乘马突围,儿愿留下断后!”

曹操看着曹昂,眼中满是不舍与担忧——他知道,留下断后意味着九死一生。

但此时形势危急,容不得他犹豫,若他战死,整个曹氏集团将瞬间分崩离析。

曹操紧握曹昂的手,只说了一句“子修,保重”,便翻身上马,在亲兵的掩护下向营外疾驰而去。

曹昂看着父亲远去的背影,心中没有丝毫后悔。

他转身拔出佩剑,与留在身边的士兵一同冲向追兵。

此时,典韦已因寡不敌众,身被数十创,力竭而亡——他的双戟被敌人夺走,身上插满了箭矢,却仍怒目圆睁,吓退了数名试图靠近的士兵。

曹昂接替典韦的位置,率领残兵死守最后一道防线。

他虽不像典韦那般悍勇善战,却凭借着沉稳的指挥,一次次击退张绣的进攻。

然而,张绣的军队越来越多,曹昂身边的士兵也一个个倒下,他自己也多处负伤,鲜血浸透了铠甲。

最终,当张绣的士兵将曹昂团团围住时,他手中的佩剑早已断裂,身上也被刺中数枪。

但他仍靠着断剑支撑着身体,不肯屈服。

一名张绣的将领劝他投降,曹昂却厉声喝道:“我乃曹公长子,岂能降贼!”

话音未落,便被数柄长矛刺穿身体。

这位年仅二十余岁的曹氏长子,就这样倒在了宛城的血泊之中,用自己的生命为父亲的突围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与他一同牺牲的,还有曹操的侄子曹安民——这位同样年轻的宗室子弟,始终陪伴在曹昂身边,直至最后一刻。

张绣的反叛最终被曹操的后续部队平定,但这场突袭却成为了曹操军事生涯中最惨痛的失利之一——他失去了最看重的长子、心爱的侄子,以及最信任的护卫典韦。

当曹操逃至舞阴(今河南泌阳)时,得知曹昂与曹安民战死的消息,不禁放声大哭。

据《三国志·魏书·后妃传》记载,曹操在舞阴的营帐中,对着众将感叹道:“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

这番话看似是在痛惜典韦,实则是对曹昂之死的隐忍悲痛——作为一军主帅,他不能在众人面前过度流露对儿子的哀伤,只能将这份痛深埋心底。

但这份悲痛,却伴随了他的一生。

宛城之战后,曹操虽逐渐从军事失利中恢复,继续推进统一北方的大业,但曹昂的死,却像一道无法愈合的伤疤,深刻影响了曹操的个人情感与曹魏政权的未来走向。

从个人情感层面来看,曹昂的死彻底改变了曹操与正妻丁夫人的关系。

丁夫人将曹昂视如己出,得知曹昂战死的消息后,悲痛欲绝,终日以泪洗面。

她认为曹昂的死完全是曹操的过错——若不是曹操在宛城贪图美色、激怒张绣,曹昂便不会牺牲。

因此,丁夫人常常对着曹操哭诉:“你害死了我的子修,我再也不想见到你!”

起初,曹操还能忍耐,但次数多了,便也心生不满,将丁夫人送回了谯县娘家,想让她冷静一段时间。

然而,丁夫人回到娘家后,态度依旧坚决,不肯原谅曹操。

后来,曹操亲自前往谯县,想将丁夫人接回许都。

据《魏略》记载,曹操来到丁夫人家中时,丁夫人正在织布,听到曹操来了,却始终不肯抬头,也不肯与他说话。

曹操走到她身边,轻轻抚摸她的后背,温柔地说:“卿可与我一同乘车回去吗?”

丁夫人却依旧沉默,没有任何回应。

曹操无奈,只好转身离开,走到门口时,又回头问道:“真的不能再挽回了吗?”

丁夫人仍是一言不发。曹操叹息道:“这可真是决绝啊。”

此后,曹操便与丁夫人正式离婚,并允许她改嫁,但丁夫人始终没有再嫁,最终在谯县病逝。

丁夫人的离开,让曹操深感愧疚。

后来,曹操病重,临终前回忆起往事,曾对身边的人说:“我一生行事,从未后悔。但若是死后有灵,子修问我‘我的母亲在哪里’,我该如何回答啊!”

这番话,道尽了曹操对曹昂的愧疚与对丁夫人的遗憾——他可以不在乎天下人的评价,可以背负“奸雄”的骂名,却无法面对儿子在九泉之下的质问。

这份愧疚,成为了曹操心中永远的痛。

从曹魏政权的继承格局来看,曹昂的死更是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彻底改写了曹魏的历史走向。

在曹昂去世前,作为长子且兼具德行、能力与声望的他,无疑是曹操最顺理成章的继承人。

若曹昂存活,以他的身份与能力,必然会在曹操的扶持下逐渐掌握军政大权,曹丕、曹植等人根本没有机会参与夺嫡之争——毕竟,在东汉的宗法制度下,“长子继承制”是天经地义的传统,且曹昂的才德早已得到士人与军队的认可,根本不会出现后来“曹丕与曹植争储”的混乱局面。

但曹昂的死,让曹操的继承人选陷入了空缺。

曹操的次子曹丕虽年长,但性格隐忍多疑,且在军中与士林中的声望远不及曹昂;三子曹植才华横溢,深得曹操喜爱,却恃才傲物,缺乏政治手腕与军事能力;四子曹彰勇猛善战,却只懂军事,不懂治国。

因此,曹操在选择继承人时,陷入了长期的犹豫——他曾多次在曹丕与曹植之间摇摆不定,一会儿看重曹丕的沉稳,一会儿又欣赏曹植的才华。

这种犹豫,直接引发了曹丕与曹植长达十余年的明争暗斗。

为了争夺储位,曹丕与曹植各自拉拢势力:曹丕得到了贾诩、司马懿、陈群等老臣的支持,曹植则得到了杨修、丁仪、丁廙等名士的拥护。

双方明争暗斗,互相陷害,不仅消耗了曹魏集团的内部力量,还埋下了“士族与宗室矛盾”的隐患——司马懿等士族之所以支持曹丕,并非真心拥护他,而是想通过扶持曹丕,扩大士族的权力;而杨修等名士支持曹植,也只是想借助曹植的平台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这种“以利益为纽带”的支持,注定无法长久。

最终,曹丕在贾诩等人的帮助下,于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被立为魏王世子。

但这场夺嫡之争,却让曹丕对兄弟、对士族都充满了猜忌——他即位后,不仅逼死了曹植的亲信杨修,还对曹植严加防范,多次打压宗室子弟;同时,他又不得不依靠司马懿等士族来巩固政权,导致士族的权力逐渐膨胀,为后来“司马懿篡魏”埋下了祸根。

可以说,若曹昂不死,曹魏政权或许能避免“夺嫡之争”的内耗,也不会出现“士族专权”的局面,其国运或许会截然不同。

此外,曹昂的死还影响了曹魏政权与士族阶层的关系。

曹昂举孝廉出身,且仁孝笃实,深得士族阶层的认可——许多谯县士族与中原名士都将曹昂视为曹氏集团的“道德标杆”,认为他能继承曹操的基业,实现“儒法合流”的治国理想。

但曹昂死后,曹丕为了争夺储位,虽然也极力拉拢士族,却更多是依靠利益交换,而非道德认同;曹植则因恃才傲物,得罪了不少士族。

因此,士族阶层对曹魏政权的认同感逐渐下降,这也为后来司马懿依靠士族力量篡夺曹魏政权提供了便利。

曹昂虽战死沙场,却并未被历史遗忘。

随着曹魏政权的建立与发展,历代曹魏皇帝都对曹昂进行了追封与祭祀,以表彰他“让马救父”的忠勇之举,也借此维护宗法伦理与皇室尊严。

这份跨越数代的追封,既是对曹昂个人德行的认可,更是曹魏政权对“孝悌”“忠勇”等儒家核心价值观的标榜——在乱世中,唯有坚守道义,才能凝聚人心、稳固基业。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病逝于洛阳,曹丕继承魏王之位,同年逼迫汉献帝禅让,建立曹魏政权,改元黄初。

曹丕登基后,首要之事便是追封先祖与宗室,以彰显皇室血脉的尊贵与正统。

在众多宗室成员中,曹昂的地位尤为特殊——他是曹丕的长兄,更是为救曹操而死的“义士”。

因此,曹丕在黄初二年(公元221年)下旨,追封曹昂为“丰悼公”,并将谯县的部分食邑划作曹昂的封地,由其子曹琬(曹昂早逝,曹琬为曹丕命曹植之子过继而来)继承爵位。“丰”为封地之名,“悼”为谥号,据《逸周书·谥法解》记载,“中年早夭曰悼,恐惧从处曰悼”,这一谥号既点明了曹昂英年早逝的悲剧,也暗含了对他牺牲的惋惜。

曹丕对曹昂的追封,并非单纯的兄弟情谊,更有深层的政治考量。

一方面,曹丕通过追封曹昂,向天下人展示自己“重情义、尊长兄”的形象,以缓解“夺嫡之争”后宗室内部的紧张关系——毕竟,在夺嫡过程中,曹丕对曹植、曹彰等兄弟多有打压,追封曹昂可以塑造“兄友弟恭”的假象,赢取士人与百姓的好感;另一方面,曹丕此举也是在强化“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曹昂作为长子,本应是合法继承人,他的牺牲让位于自己,追封曹昂,实则是在暗示自己的皇位继承同样符合宗法伦理,具有不可动摇的正统性。

魏明帝曹叡即位后,对曹昂的追封进一步升级。

太和三年(公元229年),曹叡下旨将曹昂的爵位从“公”提升为“王”,追谥为“丰悼王”,并扩大了曹昂的封地范围,将沛国的部分县邑划入其中。

曹叡此举,背后同样有着政治深意。

彼时,曹魏政权面临着蜀汉与东吴的外部威胁,内部则存在“宗室衰弱、士族专权”的隐患——司马懿、陈群等士族大臣的权力日益膨胀,宗室子弟却因曹丕时期的打压而缺乏实权。

曹叡追封曹昂为“王”,既是对先祖的尊崇,也是在提醒宗室子弟:唯有像曹昂一样“忠勇报国”,才能获得皇室的认可与重用;同时,也向士族阶层传递信号:曹魏皇室重视“道义”与“宗室情谊”,希望士族能与皇室同心同德,共守基业。

除了追封爵位,曹魏政权还将曹昂纳入皇家宗庙,使其享受历代皇帝的祭祀。

据《三国志·魏书·明帝纪》记载,太和四年(公元230年),曹叡下令在洛阳的皇家宗庙中为曹昂设立牌位,与曹操、曹丕等先帝一同接受祭祀。

每次祭祀时,皇帝需亲自上香行礼,文武百官陪同,仪式极为隆重。

将曹昂纳入宗庙,意味着曹魏皇室正式承认了他“皇室核心成员”的身份——即便他未及登基,也未实际参与政权建设,却凭借着“让马救父”的义举,成为了曹魏皇室精神上的“守护者”。

这种祭祀制度,不仅延续了整个曹魏时期,甚至在西晋建立后,晋武帝司马炎仍下令保留曹昂在曹魏宗庙中的牌位,以彰显自己“承魏禅晋”的正统性,同时也对曹昂的德行表示敬重。

曹昂的故事,不仅在曹魏政权内部被不断传颂,更在后世的史书、文学作品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西晋史学家陈寿在编撰《三国志》时,虽未为曹昂单独立传,却在《武帝纪》《后妃传》《武文世王公传》等篇章中多次提及他的事迹,尤其对“宛城让马”的细节进行了详细记载。

陈寿在评价曹昂时,虽未直接发表议论,却通过引用袁忠“子修仁孝笃实,有古之君子风”的评价,间接表达了对曹昂的认可。

在《三国志》的影响下,后世史学家对曹昂的评价多以正面为主——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提及宛城时,特意注明“此处乃魏武帝长子曹昂战死之地”;唐代房玄龄等编撰《晋书》时,也在《礼志》中记载了西晋皇室祭祀曹昂的事迹,称其“忠勇可嘉,为万世表率”。

到了宋元时期,随着市民文化的兴起,曹昂的故事开始从史书走向民间,成为话本、戏曲的重要素材。

元代杂剧家关汉卿曾创作《邓夫人苦痛哭存孝》,其中虽以唐末李克用之子李存孝为主角,但“长子救父、战死沙场”的情节明显借鉴了曹昂的事迹;明代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更是对“宛城之战”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绘,详细刻画了曹昂“让马救父”的过程,将其塑造为“忠勇孝悌”的典范。

在《三国演义》第十六回“吕奉先射戟辕门,曹孟德败师淯水”中,罗贯中写道:“曹昂见父伤重,弃马与操,曰:‘父可速去,儿当断后!’操含泪上马,回顾昂与安民,已死于乱军之中。”

这段文字虽在细节上与正史略有出入(正史未明确记载曹昂“弃马”的对话),却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让曹昂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此后,在明清时期的戏曲、评书、小说中,曹昂的故事不断被改编、演绎,成为民间文化中“忠义”形象的重要代表。

为何曹昂的故事能跨越千年,始终被后人铭记?

这背后,是他的事迹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孝”“忠”“勇”三大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契合。

在儒家文化体系中,“孝”是立身之本——《论语》有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而曹昂“让马救父”,则将“孝”推向了极致:在生死关头,他选择牺牲自己,保全父亲的性命,这正是“孝之至也”;“忠”是处世之道——对曹昂而言,“忠”不仅是对父亲的忠诚,更是对曹氏家族、对天下苍生的责任,他的牺牲,为曹操统一北方保留了希望,也为乱世中的百姓减少了一份战乱的苦难;“勇”是行事之基——面对数倍于己的追兵,曹昂毫不畏惧,死守防线,直至战死,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大勇”。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曹昂的形象还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在动荡不安的年代(如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统治者往往将曹昂视为“宗室忠义”的象征,用以激励宗室子弟为国家效力,防止内乱;

在和平稳定的时期(如唐宋明清),文人墨客则将曹昂的故事作为“道德教化”的素材,写入家训、教科书,教导子弟要“孝亲敬长、忠勇报国”;

即便在现代社会,曹昂的故事依然具有现实意义——他的“让马救父”,本质上是一种“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依然值得推崇,无论是见义勇为的英雄,还是默默奉献的普通人,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践行着这种精神。

值得注意的是,后世对曹昂的评价并非完全一致。

部分史学家认为,曹昂的牺牲虽值得同情,却也反映了曹操的“个人失误”——若不是曹操在宛城贪图美色、激怒张绣,曹昂便不会战死。

例如,南宋史学家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曾引用《曹瞒传》的记载,批评曹操“宛城之败,皆由操之不德,致子修枉死”;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也认为,曹昂的死是“曹操骄纵自满的必然结果”,“操之过,非昂之过也”。

这些评价,虽指出了曹操的过错,却并未否定曹昂的德行——相反,正是因为曹操的“不德”,才更凸显了曹昂“忠义”的难能可贵。

如今,在曹昂的故乡安徽亳州,仍保留着许多与他相关的遗迹。

亳州古城内的“曹氏宗族墓群”中,有一座疑似曹昂的衣冠冢,墓前立有清代乾隆年间重修的石碑,上面刻着“魏丰悼王曹昂之墓”八个大字;亳州博物馆内,还收藏着一件从曹氏宗族墓中出土的汉代青铜剑,据考证,该剑的形制与年代与曹昂所处时期相符,专家推测可能是曹昂生前使用过的兵器。

这些遗迹与文物,成为了曹昂故事的实物见证,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凭吊,感受这位悲情长子的忠义精神。

曹昂的一生,短暂而悲壮。

他生于乱世,长于士族,以“孝廉”立身,以“忠勇”赴死,虽未留下惊天动地的功业,却以“让马救父”的义举,在汉末三国的铁血历史中留下了一抹温暖的道义微光。

这份微光,跨越千年,从未熄灭——它不仅是曹魏政权的精神符号,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义”精神的重要载体。

在今天,当我们回顾曹昂的故事时,不仅要感叹他的悲剧命运,更要铭记他所坚守的道义:在任何时代,“孝亲敬长、忠勇报国、舍己为人”的精神,都永远值得我们传承与弘扬。

《中国古代名人传》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亦舒读书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亦舒读书!

喜欢中国古代名人传请大家收藏:(m.yishudushu.com)中国古代名人传亦舒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天君给食戟之灵来点小小的中餐震撼大宋盛世从怼全世界开始全能小神医山村里那点破事开局躺平,截胡五星女帝老婆星际战争领主天命高武,我开局抽到猩红血体狂妃在上,帝尊嗜宠,六界全跪了神魔天尊在奥特世界当法王凶宅试睡员:从我第一次见鬼说起一个人的一往情深龙婿大丈夫2疯狂进化我西虹市首富要开学了傻子,嫂子漂亮吗快穿我的恶魔宿主我家水库真没巨蟒阿王莽
经典收藏朱由校:朕再也不做木匠皇帝极品帝师寒门布衣,开局打猎养活小娇妻大乾异事录民国烽火重生水浒我是西门庆舌尖上的大唐邪王独宠,庶女为后公主别这样,有人看着呢三国:人在曹营,开局赤壁绝色红颜,高门贵妻汉末氪命大乾监国太子大明风采红楼:争锋蜀汉权臣人在三国,横扫诸天魔教教主的退休生活游戏王GX英雄记
最近更新让你做赘婿,你在朝堂一手遮天?玉符传奇郑锦:我在南明的奋斗生涯别演了娘娘,本奴才听得见你心声!同穿:举国随我开发异世界寒门状元路水浒,高启强魂穿晁盖让你当伴读书童,你替女少爷考上状元?穿越大唐:农家子弟挣钱忙重回1950:我为国家造核弹!三国:刘备,天命所归三造大汉落魄县男:捉奸现场成了订婚仪式?两界:玻璃杯换美女,买一送一重生1980,从手搓歼8开始为国铸剑你们夺嫡,我靠娇妻偷家赢麻了!岂独无故新科状元的搞笑重生路2铜镜约娘娘们别作妖,奴才要出手了大明:一次呼吸一两银,殖民全球!
中国古代名人传 轩辕风雪 - 中国古代名人传txt下载 - 中国古代名人传最新章节 - 中国古代名人传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