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开得最盛的那几日,望月山房的石阶上总落着薄薄一层碎金般的花瓣,连风都带着清甜的香气,远在山谷口就能闻到。陈月禾清晨起来,第一件事便是清扫庭院,竹扫帚轻轻划过青石板,扬起的花瓣打着旋儿落在她的发间,像缀了几颗细碎的金珠。她刚把竹架上晾晒的甘草收进木柜,就听见山路上传来此起彼伏的笑语声,夹杂着孩子们清脆的呼喊。
“月禾姐姐!我们来啦!”领头的是村里李奶奶的小孙子,蹦蹦跳跳地跑在最前面,手里举着一朵刚摘的桂花。他身后跟着十几个陌生人,有白发苍苍的老者,也有带着相机的年轻人,都是循着《桂香萦绕望月山》的墨香而来的读者。陈月禾笑着迎上去,递上早已备好的桂花茶,青瓷茶杯里飘着几朵金黄的花瓣,清甜的香气瞬间驱散了山路跋涉的疲惫。
“陈姑娘,我们是从上海来的,”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握住陈月禾的手,眼眶微红,“我也是当年的知青,看到书里的故事,就想起了我在陕北的那些日子。”她身边的老爷爷补充道:“我们特意赶在桂花开的时候来,就是想看看书里写的老槐树和望槐亭,尝尝真正的桂花酒。”陈月禾领着他们穿过庭院,望槐亭就坐落在老槐树下,六角飞檐覆着青瓦,柱子上“望槐思故人,桂香忆旧年”的对联在阳光下格外清晰,石桌上早已摆好了桂花糕和晒干的草药标本。
老槐树的枝桠伸展着,浓密的绿叶间缀满了金黄的桂花,风一吹,花瓣簌簌落下,落在亭子里每个人的肩头。几位年长的知青围坐在石桌旁,指着老槐树念叨着:“当年我们住的知青点也有这么一棵树,每到秋天,我们就坐在树下写信、念报纸。”一位戴眼镜的年轻人举起相机,连拍了好几张照片,感慨道:“书里写的场景比我想象中还要美,这桂花香气,真让人舍不得走。”
正热闹时,山路上又来了熟悉的身影。林晚阿姨穿着月白色的衬衫,鬓边别着一朵桂花,赵叔叔提着一坛刚酿好的米酒,周明宇和母亲则扛着一个沉甸甸的木盒。“月禾,我们来赴约啦!”林晚阿姨笑着走近,看到庭院里的人群,眼中满是欣慰,“没想到有这么多人喜欢你们爷爷的故事。”
读者们见到书里的主人公,都兴奋地围了上来,有人拿出签名本请求林晚阿姨和赵叔叔签名,有人好奇地打听当年知青点的往事。赵叔叔打开米酒坛,醇厚的酒香混合着桂花的甜香弥漫开来,他笑着说:“今天咱们不醉不归,让大家尝尝真正的农家米酒,再听听当年的故事。”陈月禾端来一碟碟桂花糕,又从书房里取出爷爷的日记和那本泛黄的《本草纲目》,供大家翻阅。
一位年轻的女读者小心翼翼地捧着《本草纲目》,指尖轻轻拂过林晚阿姨当年写下的批注,轻声说:“这字真好看,带着温度呢。”林晚阿姨走过去,指着扉页上的字迹回忆道:“这是我二十岁那年写的,当时跟着守义学草药,每天都要在书上做批注,没想到一晃就五十年了。”她的目光落在书页间夹着的那张旧照片上,照片里的年轻人笑容青涩,阳光洒在他们脸上,仿佛就在昨天。
陈月禾看着这一幕,心里暖暖的。她转身走进厨房,开始准备午饭。灶台上炖着的土鸡汤咕嘟作响,飘出浓郁的香气,她又炒了几盘山里的时令蔬菜,还有自己腌制的腊肉。周明宇走进来帮忙,看着橱柜里整齐摆放的草药,笑着说:“月禾,你现在越来越像陈叔叔了,连摆放草药的样子都一样。”陈月禾愣了愣,想起爷爷笔记里写的“草药需分类存放,防潮防虫,方保药效”,忍不住笑了:“都是照着爷爷的方法做的。”
午饭时分,庭院里摆起了长桌,桂花糕、土鸡汤、腊肉、时令蔬菜摆满了桌面,赵叔叔打开米酒坛,给每个人都倒了一杯。金黄的米酒在玻璃杯里泛着光泽,喝一口,醇厚中带着清甜,回味悠长。“这酒好!比城里买的好喝多了!”一位读者竖起大拇指,赵叔叔笑着说:“这是用望月山的泉水酿的,还加了桂花,是守义老弟当年教我的法子。”
酒过三巡,一位头发花白的知青站起来,举起酒杯说:“今天能在这里遇到这么多志同道合的人,尝到这么好的酒,看到这么美的风景,我真的很感动。这本书不仅记录了陈医生他们的故事,也记录了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他的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纷纷举起酒杯,齐声说道:“干杯!为了逝去的青春,为了不变的情谊!”酒杯碰撞的清脆声响,在山谷间久久回荡。
午后,陈月禾带着大家去后山辨认草药。她沿着爷爷当年采药的小路前行,路边的柴胡、黄芩、金银花长得正旺,她指着一株开着淡紫色小花的植物说:“这是柴胡,爷爷笔记里写着,它能和解少阳,治疗寒热往来,雨后采撷最佳。”大家围拢过来,认真地听着,有人拿出笔记本记录,有人用手机拍下草药的样子。一位学中医的年轻人问道:“陈姑娘,这些草药的炮制方法,爷爷的笔记里都有记载吗?”陈月禾点点头:“都有,爷爷把每一步都写得很详细,比如这金银花,要晒三日方可入药,不能暴晒,否则会流失药效。”
走到半山腰的一处泉眼旁,陈月禾停下脚步,指着泉眼说:“这是望月泉,爷爷当年采药累了,就来这里喝水,他说这泉水清甜,能解乏。”泉眼周围长满了青苔,泉水汩汩流出,清澈见底,大家纷纷拿出水杯接水喝,清甜的泉水滑过喉咙,带着一丝凉意,疲惫顿时消散了大半。几位年长的知青坐在泉边的石头上,看着远处的山峦,轻声交谈着当年的往事,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他们身上,岁月仿佛在这一刻静止。
傍晚时分,读者们陆续下山,每个人都带着满满的收获,有的手里拿着晒干的桂花,有的揣着陈月禾赠送的草药标本,还有的提着一小坛桂花酒。“陈姑娘,明年桂花开的时候,我们还来!”临走时,那位上海来的老奶奶挥手喊道,陈月禾笑着点头:“我在这里等你们。”
庭院里渐渐安静下来,只剩下林晚阿姨、赵叔叔、周明宇和他的母亲。陈月禾泡上一壶桂花茶,坐在望槐亭里,看着老槐树下飘落的花瓣。林晚阿姨拿起爷爷的日记,翻到其中一页,轻声念道:“一九七四年桂花开,晚晚寄来的照片已收到,她剪了短发,依旧好看。建国说城里的米酒不如山里的香,等他回来,一定酿一坛最好的酒。”
赵叔叔叹了口气:“守义老弟要是能看到今天的场景,一定很高兴。这么多人记得他,喜欢他的故事,还有这么多人来这里看桂花、品米酒。”周明宇的母亲握着林晚阿姨的手,轻声说:“当年的约定,虽然迟到了半个世纪,但终究还是实现了。以后每年桂花开,我们都来这里聚,就像守义当年希望的那样。”
陈月禾看着他们,忽然想起爷爷日记里的最后一句话:“桂香年年有,情谊岁岁长。”她起身走进书房,拿出相机,对着望槐亭、老槐树和亭子里的三人按下了快门。照片里,夕阳的余晖洒在他们身上,桂花花瓣落在他们的肩头,笑容温暖而满足。她把这张照片夹在爷爷的日记里,紧挨着那张五十年前的旧合影,新旧时光再次重叠,仿佛在诉说着一段跨越半个世纪的情谊与传承。
接下来的日子,陈月禾依旧每天整理爷爷的行医笔记,跟着老中医学习草药知识。她把爷爷的笔记分成了几个部分,有药方集锦、草药图谱、行医心得,还有一些关于知青点的回忆片段。林晚阿姨也时常来帮忙,她凭着当年的记忆,补充了很多笔记里没有的细节,比如爷爷当年如何教她辨认草药,如何为知青点的伙伴们治病。
“守义当年教我认甘草,说它能调和诸药,就像人与人之间的情谊,能化解矛盾,”林晚阿姨一边整理笔记,一边说道,“有一次,知青点的小李和小王闹矛盾,好几天不说话,守义就用甘草、红枣、枸杞煮了一锅汤,让他们一起喝,还说‘甘草调和百味,朋友之间也要互相包容’,后来他们俩真的和好了。”陈月禾把这些故事一一记录下来,她想,这些温暖的细节,都应该被永远铭记。
赵叔叔则忙着打理望月山房的田地,他在院子后面开辟了一片药圃,种上了爷爷笔记里记载的各种草药,还在药圃旁边种了几棵桂花树。“守义老弟当年就想有一片自己的药圃,不用再跑远路采药,”赵叔叔浇水时说道,“现在我帮他实现这个愿望,以后月禾采药就方便多了。”陈月禾看着绿油油的药圃,心里满是感激,这些长辈们用自己的方式,延续着爷爷的心愿。
周明宇把父亲的日记和爷爷的日记整理到一起,制作成了电子版,还在网上建了一个“望月山知青故事”的专栏,分享当年的老照片和文字片段。没想到专栏一经发布,就吸引了很多网友的关注,有人留言说自己的父母也是当年的知青,有人分享了自己的青春故事,还有人表示想来望月山房看看。周明宇把这些留言打印出来,带给陈月禾看:“月禾,你看,爷爷他们的故事,正在影响着更多的人。”
入冬前,陈月禾收到了出版社寄来的第二版《桂香萦绕望月山》,新书增加了很多读者的留言和新拍的照片,封面换成了望槐亭下的合影,更添了几分温馨。她把新书分发给林晚阿姨、赵叔叔和周明宇,林晚阿姨翻开书,看到读者们的留言,笑着说:“真好,我们的故事能给这么多人带来温暖和力量。”
第一场雪落下的时候,望月山房变成了银装素裹的世界。陈月禾坐在窗前,看着雪花落在桂花树上,枝头的金黄与白雪相映,格外好看。她翻开爷爷的日记,就着温暖的炉火,继续整理笔记。林晚阿姨织的天蓝色毛衣穿在身上,暖暖的,仿佛还带着林晚阿姨的体温。
“月禾,快来看!”赵叔叔的声音从院子里传来。陈月禾放下日记,跑出去一看,只见院子里的雪地上,赵叔叔用树枝画了一个大大的圆圈,里面写着“团圆”两个字,周明宇和他的母亲正在旁边堆雪人,雪人手里拿着一朵用桂花做的花。“今年冬天比往年暖和,雪下得不大,”赵叔叔笑着说,“等开春,我们再在药圃里种些梅花,明年冬天就能赏梅了。”
陈月禾看着雪地里的“团圆”二字,心里暖暖的。她知道,爷爷虽然不在了,但他的精神和情谊一直都在,就像这望月山的桂花,年年盛开,香气萦绕;就像这望槐亭的石桌石凳,默默承载着跨越半个世纪的思念与等待。
春节的时候,望月山房再次热闹起来。林晚阿姨、赵叔叔、周明宇一家都来了,村里的乡亲们也带着年货赶来,庭院里挂满了红灯笼,春联贴在门框上,到处都是喜庆的气氛。陈月禾炖了一大锅鸡汤,炒了满满一桌子菜,还拿出了自己酿的桂花酒。大家围坐在桌旁,举杯畅饮,聊着过去一年的趣事,规划着新一年的打算。
“明年,我想在望月山房办一个草药培训班,”陈月禾举起酒杯说,“把爷爷的医术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草药知识,受益于传统医学。”
喜欢快穿:男配不做大怨种请大家收藏:(m.yishudushu.com)快穿:男配不做大怨种亦舒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